刘栓 曹斌
摘要:以项目为驱动,对C语言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改革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相关环节,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和交互性,发挥教师的“启-导-评-拓”作用。丰富评价点、改进评价比重,使评价更为全面、客观、有效。
关键词:C语言;学习思维;启-导-评-拓;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1-5049-03
面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飞速发展,C语言在软件领域的重要地位却一直没有改变,并正在向众多新的领域推进。C语言是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入校以来学习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课程 [1-4] ,也是一门引领众多学生进入软件开发领域的入门课程。但是C语言较其他程序设计语言来说,比较抽象且涉及的知识点多,要在规定学时内以常规的授课方式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讲授C语言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然而近年来,软件市场应用不断深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变化,这就加速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作为一门传统而又重要的专业课程,面对当前形势的需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上也需要进行创新与实践。
1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过于守旧
C语言作为一门编程语言来说,非常经典,在很多高校它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入门专业课。它的编程思想、编程习惯、思维过程、调试测试等内容,都对学生未来在软件技能方面的进一步学习和提高,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然而,恰是因其经典,传统教学内容在组织与教学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教学目的和内容的定位不准确,在C语言的教学内容安排上,忽略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和难点所在,侧重占偏向基本原理和基础应用,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C语言本身的灵活性,部分教师只是套搬一些经典传统的实例来进行讲解和验证所讲的基本语法,忽略了应用C语言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在学完C语言后,自己不能动手写一段程序,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轨,从而致使学生不爱听课,学习积极性不高,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主动放弃,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知识的学习贵在“窥一斑而知全豹”,然而,传统软件教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存在一个共性的缺点,知识点学习了很多,却没有整体概念,就是所谓的只窥斑点,不见全豹,对于软件究竟能作什么没有直观而切身的体会。
软件开发方向的转变、开发软件的转变、学时的压缩等问题,都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方式方面不能墨守成规几十年不动摇。
1.2 教学方法没有创新
目前,课堂教学多停留在以老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老师是中心,老师是主导,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师生之间缺乏交互,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1.3 评价手段单一
平时的考勤、实验项目成绩和期末成绩等是形成学成学生最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方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已经被众多老师认识到。C语言是一门实践性、设计性非常强的课程,其考核手段应该更为多样化一些。如何培养和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评价改革应该思考的问题。
1.4 上机实践流于形式
在C语言理论课上,教师往往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并没有明确布置实践课的上机任务,这就导致学生不清楚实践课的内容,无法进行明确的实践课前准备。即使是在上机实践课上也是将课本中的实例或是教师上课时所讲的案例录入到计算机上,无法进行详细具体的分析算法和它的语法结构,最终导致实践课程流于形式,无法达到巩固理论课的知识点,提高学生动手调试程序的目的。
2 以项目为依托,改革教学内容
2.1 重视自编讲义
教师的讲义编写,是其对教学内容的二次创造。如何选择教学内容,以何种方式来传授,其对教学用时、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等因素的考虑,都体现出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C语言教学的内容基本是大同小异的,然而,如何传授教学内容,如何对内容进行选取,如何根据不同专业背景的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这都是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自编讲义是教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内容的深入思考的结晶。
2.2 以项目为驱动,重组教学内容
学习动机,尤其是成就动机可调动学生的学习C语言的兴趣 [5] 。C语言是一门重要的编程语言,也是软件开发的重要工具。以一个实际的项目来教学,通过对相应知识点的分解与重组,可使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更为直观。C语言知识点非常多,如果按传统方式来教学,学生会对所学内容没有整体概念。通过调研,在很多高校存在着C语言教学与学习的共性不足,那就是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只是“听说”能做什么,而却不知该如何去做,是典型的纸上谈兵。
另外,做一个项目并不需要用到C语言所有的知识点。通过做项目,来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可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更为深刻和直观。但是以项目驱动来教学,也必然会带来部分知识点没有讲到的现象。然而,通过分析与实践发现,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比学学到知识更为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授学生学习方法,通过项目,把教学知识穿插其中,在这个过程中,以“抛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重视教学过程改革,突出创新思维的培养
3.1 教学环境的改革
“讨论式”教学并不适合现有的教学模式,一个班级60-70人,无法达到学生中心地位的体现,师生的良好交互更无从体现。随着实验教学条件的改善,可以对实验教学环境进行优化,可实施小班教学,分组讨论。建议每次教学分5-6个自然组,每组4-5人。
3.2 教学过程的阶段化改革
把教学过程分解为多个阶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没有变,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发生变化。针对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任务,教师应做到“启-导-评-拓”,实现教学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
3.3 注重学习思维的培养
通过改革,教学过程发生变化,如图2所示。先由老师给出问题,各小组分别讨论,接着集中讨论。针对问题形成结论,然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根据不同的实验结果,教师要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最后,针对问题进行拓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四个作用。首先是“启”的作用,面对问题,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来思考。其次是“导”的作用,对于学生的想法或结论,要给予指导,面对困惑,也要适度引导。第三,教师要做好“评”的作用,针对实验验证出现的问题和结果,教师要尽量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最后,教师要做好“拓”的作用。鼓励学生把问题向横向或纵向深入思考。
3.4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意识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从C语言学期末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C语言合作学习之后,在C语言合作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小组中的成员自愿承担起各自的任务与责任,C 语言合作学习小组内的成员基本上能够做到互相帮助、积极主动的投入到C语言合作学习中。积极参加组内头脑风暴,逐渐地,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多了,思想碰撞频繁了,学生的学习C语言思路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大部分学生越来越喜欢这种灵活、自主的学习方式,并且还表示希望能够以这种方式学习其他课程。
按照这个模式通过多次训练,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培养学习思维、创新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有助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4 改革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1 重视从结果评价到过程评价的转变
结果评价是一种简单的评价方式,却也是一种过于单一、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评价方式。面对结果评价,很多学生平时应付学习,无论从出勤、作业、回答问题、精神状态等各个方面,都展现出了消极、不配合的现象。他们认为期末认真复习,考及格就行了。或者,他们认为大学几年,只能顺利拿到毕业证或学位证就行了。至于说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却并没有得到重视。
然而,具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并不在少数,而且有相当的普遍性,这就需要我们思考现有评价方式是否不够合理,是不是可以改进。过程评价是对结果评价的转变,它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期间的整体表现。
4.2 过程评价的点要更为丰富和灵活
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分析和思考,我认为过程评价点应该包含以下内容:出勤、作业、态度、创新、期末成绩。出勤是一种约束,也是对其学习态度的基本衡量。作业是阶段性的学习任务的体现,也属于传统衡量的一部分。态度决定一切,出勤、作业都能完成,然而,如果一直是应付的状态,那么,注定这个学生在C语言上不会有好的收获。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高校学子创新能力强不强,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未来。创新是一种高标准的考察点,它和态度一起,是教师对学生平时表现的综合衡量。C语言是一门设计性的语言,在分组讨论或实验验证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创新的想法,要给予肯定。
4.3 评价点的比重要更为合理
合理的考评点及其比重,将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深远影响。如图3所示,为了突出考评的全面性、客观性,把传统阶段考核的比重由70%降低到30%。这样,就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当然,这种考核方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学生态度的考核、学生创新思维和设计的考核,需要老师及时记录,并及时公开,接受学生的评价与反馈。
5 结论
通过对C语言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评价方式的创新改革与实践,不仅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参与性明显提高,而且,也使教学目标更趋合理与完善。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C语言不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正在向更多的新领域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C程序设计[M]. 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5.
[2] 甘玲.解析C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13.
[3] 郭有强.“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2):73-79.
[4] 姚保峰,郭有强.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蚌埠学院学报.2013,4(2):77-80.
[5] 宋丹丹,李仲君,李凤霞.学习动机理论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1,4(8):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