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海南人》深入挖掘旅游纪录片中的人文内涵,以国际化的口吻讲述人文旅游,以电影的表现手法打造电视纪录片,开启了中国人文旅游纪录片的新方向。10月11日,在中国职工之家酒店A座会议室,23位业内专家,三个小时,一场关于“中国人文纪录片的价值与发展趋势、《行者》十年暨《遇见海南人》的研讨会”火热开启。
会议以《遇见海南人》为案例,围绕人文纪录片如何更好地顺应时代需求,拓展国内外市场展开交流与探讨,在梳理合作经验,提升文化价值,加强品牌建设,收视与收益同步前进的征程上建言献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高长力,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刘效礼,著名电视纪录片导演陈晓卿,台湾金马奖导演黄嘉俊,共同参与讨论,谷岳、梁子、甘露、顾桃,《行者》主要参与者分享“行者之路”。
旅游卫视电视纪录片《遇见海南人》自播出以来,受到了国内外观众及业内同行的一致好评,并受邀参加2014年10月13日举办的戛纳电视节。一部人文旅游纪录片,何以引起全球关注?
去宣传味,深度挖掘人文内涵
“《遇见海南人》是一部没有加味精的电视纪录片,没有宣传味道的宣传片是最好的宣传,”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刘效礼认为,将小人物作为片子的主角,真实呈现海南的风土人情。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了解一个地方的人文环境,生活状态,才是人文旅游纪录片的价值所在。
一直以来,旅游卫视定位鲜明,坚持旅行文化发展方向,大量人文旅游纪录片更是树立了频道品牌。“全国的上星频道,应该是差异化、多样化的,这样才能给观众更加多样的选择,尤其是像纪录片这样具有认知和教育功能的电视节目,应该鼓励多播出,多制作,人文旅游纪录片这个品种是下一步我们应该好好研究和重视的一个品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高长力表示,中国纪录片从风光片到人文旅游片实现了大的跨越,这个跨越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旅游也在发生变化,让观众看到自然风光之外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这是更高层次的旅游呈现。
“以文化产品塑造国家形象,进行理念和情感的交流是全球化时代传播的重要方式,电视纪录片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重要表达,成为构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闫成胜介绍,中国纪录片每年海外销售额近200万美元,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国际用户已经突破了六千万。上月初,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广东广播电视台、泉州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纪录片,邀请马来西亚、印度、沙特、南非等丝路沿线国家参与,打造精品力作,海南作为海上丝路的重要一站,是联系东南亚各国的桥梁。《遇见海南人》从选题策划,拍摄手法,表达方式多方面满足世界多元化的需求,并通过凤凰卫视欧洲台的播出实现90多个国家的落地,这是中国纪录片走向海外的一次有价值的线索。
旅游人文纪录片除了展示影像之外,也承担着一定的宣传使命。然而在很多的作品当中,由于宣传味道过于浓烈,适得其反,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遇见海南人》如何在完成宣传使命的同时,去掉宣传味?
“《遇见海南人》不是一个风光片,它更像一个人文片,其成功之处在于它把自然风光和人文内涵做了有机的结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对片子表示肯定。更重要的是,片子在故事讲述上,将自然风光作为背景,完成了人文内涵的挖掘。
人文旅游纪录片未来的发展如何?真正的价值空间在哪里?
俞虹认为,就外宣而言,无论是对于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还是国家形象传播,国家影响力的生成,人文纪录片都有很大的开拓空间。旅游节目可以承载的有很多,它往往在不经意当中提升、滋养、传递中国人的形象,而观众对人文的诉求会远远超越风光。
如何将旅游纪录片真正做到有人文内涵,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要求:“所谓学,就是资料收集要扎实;所谓材,就是叙事、艺术水准等总体质量上有明显的提高;所谓史实,即要求纪录片的创作者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较高的思想水平。”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苗棣认为。
用国际化口吻讲述中国人文旅游
对于《遇见海南人》在收视和口碑上的双丰收,业内专家一致认为,用国际化的口吻讲述中国人文旅游是片子成功的关键所在,这也加快了中国纪录片走向国际的步伐。
《遇见海南人》邀请美国探索频道知名主持人伊恩·莱特加盟,作为整个旅程的体验者和节目的主持人,他花了22天时间实现了海南岛环岛骑行,通过国际视角记录海南,让观众了解海南。
制作团队表示,之所以选择伊恩作为整个旅程的体验者,是因为他在世界各地做旅游栏目,已经拥有了非常多的观众,让他带人去旅游,会直接带动他的受众来接受节目。
凤凰卫视欧洲台台长陈健女士认为,这部片子在欧洲获得很高的收视率是预料之中,与国内许多推荐当地文化的片子不同的是,这部纪录片的视角是以一个国际上著名的媒体专家的旅行活动为切入点,受众是以他的关注点为主线,直接通过海南最生动、最实在的人文平台——旅游卫视,感受真实可信的海南。
“片子将国内的优质资源和国际知名主持人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是非常成功的案例。”俞虹表示,然而在使用国际主持人的时候,如何让他能够在我们的范圍当中,真正不受到立场的影响,客观地呈现所见所闻,还需要纪录片人在之后的创作中认真考虑。
以电影表现手法打造电视纪录片
五集的电视纪录片,50分钟的纪录电影,《遇见海南人》不只是一部常规的电视纪录片,而是用电影的表现手法打造电视纪录片。。
《遇见海南人》极大地呈现了海南的风土人情,充分发挥了制作团队的才智,也树立了旅游卫视的品牌,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表示,相比5集的电视纪录片,52分钟的纪录电影更让人眼前一亮,一是因为它的故事,二是因为它的情怀。
讲故事,是近年来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中一直强调的词汇,“《遇见海南人》电影版首先树立了一个讲故事的理念,有信息量,有推动力的情节才能成为你的故事,这是电影版更打动我的原因,”在陈晓卿看来,讲故事不能成为一个概念,如何讲故事,故事是什么才是关键,这需要每一个做业务,做导演的人去深思。
旅游纪录片如何在介绍旅游资源的同时,吸引观众注意力,是摆在纪录片创作者面前的难题,而《遇见海南人》通过电影的表现手法,巧妙地完成了宣传与情怀的结合。
“旅游纪录片需要人类的共同情感来做支撑,这些情感无外乎是爱和恨,关爱和别离,家或者爱,”陈晓卿认为,电影版的《遇见海南人》将呈现摆在第一位,没有服务性,体现了自己的价值观。片子看似离开了海南的自然和人文,但主题更加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