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瑛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几年来,新闻工作者为此做了不少努力,很多媒体记者写出许多鲜活、优秀的新闻作品。不过,在《乌兰察布晚报》工作多年,笔者发现,因为纸媒是只见文字、不见图像和声音的新闻平台,一些记者便在“走基层”方面偷懒。尤其是一些刚入行的年轻记者,有了新闻线索,先通过电话、QQ、微信等渠道询问,如果觉得所掌握素材够写出一篇新闻稿了,就懒得再去现场采访。因为没有深入一线做全面采访,所以写出的稿件难免片面、主观,甚至失实,涉及民生问题的稿件,还常常会引来一些纠纷,让报纸蒙羞。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再次为新闻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只有把身子沉下去,踏踏实实走基层,才能挖到真实、新鲜、生动的新闻素材,才能写出读者爱看的新闻报道。总结多年工作经验,笔者认为,纸媒记者“走基层”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走基层要广泛走访,不能偏听偏信。拿到一个新闻选题后,不能只找当事人谈完了事,还该听听当事人身边的其他人有什么看法,或者与这件事相关的人是如何做的和想的。只有把新闻事件的方方面面都采访详细、深入,写稿时才有更多的素材可选,提炼的主题才更深入独到,写出的新闻报道才更有底气。2013年7月的一天,丰镇市有位市民拿着大堆材料来到本报,说他是位出租车司机,被当地运管所的执法人员打了,还被罚款5000元,车也被扣押了。不仅他被罚,其他很多出租车司机都被罚过,罚款从来没给过发票或收据。记者翻阅材料,有事件前因后果的陈述,有被打者住院时的图片和证明,有其他“出租车司机”的签名证明等等,材料很全面,便据此写出丰镇市运管所乱罚款的新闻稿。发稿时,总编了解情况后,感觉政府部门如此胆大妄为,有点不大可能,于是果断撤稿,再派记者深入丰镇市调查了解实际情况。三人记者小分队来到丰镇市,首先分头坐上多辆出租车询问司机,采访当地市民,再到当地党委、政府和交通运管部门查访相关情节,结果掌握的情况与报料人所说完全相反。原来,报料人乃丰镇市一“黑出租”司机,他们长年跑“黑车”,扰乱出租车市场,有营业执照的出租车司机对此深恶痛绝。运管部门在治理“黑出租”过程中,报料人有意自伤,拍片四处散播,假造出了这起“官欺民”的事件。采集了大量资料后,记者写出长篇新闻报道《丰镇市“黑”出租满街乱跑 市民感叹“越整越乱”》,在当地民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相关部门因此积极行动,对出租车市场进行了强力整顿。如若不是深入基层广泛走访,偏听偏信报料人的一面之词,这次新闻报道肯定会引出纠纷。
走基层要一走到底,不能一走了之。有些新闻事件不是去一次现场就能了解清楚事情的始末,而是需要多次走访,认真调查、观察和思考,才能明晰事件真相,写出的稿件才能反映事件全貌,为读者解疑释惑,从而引导舆论方向,疏解百姓情绪。这样的新闻才是读者需要且爱看的新闻。今年8月,本报接到多位集宁佳美花园小区居民反映,说用了3年的天然气突然停了,找物业没人管,生活极其不便。接报后,记者去佳美花园小区了解到,居民反映的都是事实。小区物业说天然气是一位私人承包商在管。记者给这位承包商打电话询问,供应商说之所以停气,是因为发现小区有居民在偷气,他供气赔钱,所以把气停了。记者据此写出《佳美花园小区三月停“气”没人管》的新闻。稿件见报后,居民拿到报纸很气愤:“你写的这些大家都知道,可这事到底该谁管,找谁解决啊?”这位记者如果不是“一走”了之,而是腿勤一点,去私人承包商那儿问清居民偷气的实证,去供气公司了解相关情况,询问相关技术人员可能存在的偷气情况,如何解决现存问题才能继续送气等等,为居民解疑释惑,那这篇报道可能就不会被读者嗤之以鼻了。
走基层要放下身段,不能摆架子。走基层往往是要走到老百姓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这些地方或许是尘土飞扬的农村牧区,或许是满地砖头石块的城郊拆迁改造区,或许是粪便满地的养殖场,或许是臭气熏天的垃圾区。有的记者尽管提前知道要到这些地方采访,去的时候还是戴着墨镜,踩着“恨天高”,摆出一副王子、公主的派头;见鞋面上有一点土,就忙用手纸擦;面对恶劣环境,皱眉捏鼻,捂着嘴用鼻音与采访对象对话,让人感觉“这货摆着一副臭架子,看样子根本不想听咱说话”。这样的采访,谁还会把知道的实情告诉他呢?相反,对采访对象所处的环境不嫌弃、不回避,问话温柔和蔼、贴心贴肺,对方不仅会把你问的事告诉你,其他他所知道的相关事都会跟你讲。这些正是一个新闻记者最需要的。
(作者单位:乌兰察布日报社)
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