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体在面对各种社会矛盾时,不仅要揭露事实,还要搭建平台发挥公共舆论的沟通功能,促进对话、化解社会矛盾。媒体在这一过程中,应该突出公开、公正、公平的媒体特点,持续不断地推动协商与对话,回应公众期待。
关键词:协商 化解矛盾 理性 媒体使命
住房拆迁,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来说都是难点、热点。在这一矛盾冲突的处理上,媒体如何发挥社会功能令人期待。第2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电视新闻访谈《拆新房为哪般》中,呈现在镜头前的对话协商让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路径。
2011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管理者面对着一个难题:该市玉泉区春光嘉园小区压在新城市规划干道世纪五路上,为了修路必须拆迁。入住不到3年、花费一生积蓄在此安家的百姓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一方是坚决要拆,另一方是极不情愿。面对矛盾,双方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媒体”这一公共平台。2011年5月12日,在内蒙古电视台经济频道播出的30分钟谈话节目中,双方进行了直接对话,并且达成了3点共识:政府部门当场认错,居民基本认可房屋拆迁,双方达成意向,共同选定机构重新评估价格。
如此敏感的话题竟然搬上电视台公开讨论,而且还达成了众多共识,这无疑是城市管理中难得的案例。在化解矛盾过程中,媒体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媒体又该如何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重要手段”?
纵观整个对话协商始末,媒体搭建的公共话语平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节目中,矛盾双方“居民代表”和“政府官员”面对面坐到镜头前,以对话的方式谋求问题的解决。
对于政府官员来说,媒体是舆论工具,宣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责无旁贷。从工作的角度,政府官员愿意来节目中交流。除了听取居民意见外,说清“搬迁必要性”是其此行重要任务:城市要实现“南拓”战略,该小区挡道必须得拆迁。政策宣传工具,是政府官员对媒体的最初期待。
对于居民代表来说,媒体是每个公民都可以使用的公器。面对才住了两年的新房子将被拆迁,其压力无从释放,内心的酸楚需要一吐为快。在媒体上倾诉就成了居民最大的期待。
“工具”和“公器”反应着两种不同层面的诉求,电视台能否同时给予满足?这既是媒体所面对的巨大挑战,也是解决拆迁矛盾的一次尝试。在这个对话平台上,媒体充分发挥了公共舆论的沟通作用,突出了公开、公正、公平的大众媒体特点。
一、尊重事实,突出公开性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新闻访谈节目也不例外。除了用短片揭示“新建3年的小区即将拆迁”的基本事实之外,节目中还采用质疑、设问等多种形式对事实进行求证。“拆迁有没有获得许可?”“造成新房拆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属于公益拆迁还是商业拆迁?” 随着对话的展开,这些核心信息被一层层披露。对于“拆新房为哪般”这个特定话题来说,现场对话的过程就是相关信息被集中公开的过程。而信息公开,是居民代表们参与协商交流、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前提。
比信息公开更重要的是,谈话的全过程被公开。“大众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一个媒介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①在现场对话中,嘉宾、来宾围绕主题,表达所见、所闻、所思,同时接受“谈话对象”以及“不确定对象”的推敲和审视。这对于双方嘉宾来说都是清晰的提示。实际上,对话参与者在表达自身诉求、说服对方的同时,也是在说服电视机前的公众,形成有利于自己的舆论。这种“观点的曝光”,比“事实的揭露”往往更有力,更有助于参与者的理性表达。
二、平等对话,体现公平性
由于自身角色不同,不同社会群体对于“新闻事件”和“热点话题”的认识存在差异性和层次性。新闻访谈节目通过沟通和交流来增进彼此的理解,展示不同视角下的核心事实,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从而实现大众传媒的导向功能。
1.座位平等。座位安排上,居民代表和政府官员座位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随时提供的话筒,让居民代表和政府官员充分表达各自的观点和诉求。而主持人则适时把握各方观点,让对立的拆迁双方在严肃而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对话。
2.机会均等。由于话题的不同,话语权本身也存在着不平等性。在谈到拆迁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时,政府官员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尽管在“城市发展”这个话题上,居民们没有多少可谈的,但是他们却在切实地为城市做出牺牲。为了体现机会均等,主持人提议让“居民们每个人都说说这段时间是怎么过来的?”这个议题的设置很好地解决了居民话语权问题。
3.适时代言。主持人适时代言弥补弱势群体的表达缺失。当居民想说而不敢说时,主持人雷蒙或评论员代大家说出心里话。比如“韩区长,你的好心我理解,但是你不能替我决定我未来怎么样是幸福的。”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节目最后,在主持人提到“韩区长参加节目的勇气和真诚的态度”时,现场再次响起掌声。透过这些掌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种舒畅的沟通。
三、多方参与,确保公正性
参与现场谈话的嘉宾中,除了当事双方外,还有两位嘉宾也非常重要。一位是律师艾国平,一位是栏目评论员、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于光军。作为旁观者和第三方,他们的参与带来了独立的看法和理性的思考,让节目更显公正。
律师和评论员在节目中的发言只有三四次,每次不过寥寥数语,但是所起的作用却很大。第一个矛盾焦点:“如果居民不愿意,是不是政府就没有权力拆?”作为政府官员代表,副区长韩轶的回答“不一定”,显然没有太多的说服力。律师的发言很快讲清了这个问题“副区长说是为了路,符合公益拆迁的性质,大家只能接受。但是如何补偿是应该好好研究的问题。”
第二个焦点 “目前的货币补偿办法妥不妥?”政府官员说补偿价格每平米4300元以内,居民认为不止这个数,双方各执一词。律师的作用再次得到发挥,指出“按照拆迁条例,拆迁人和被拆迁人共同选定一家评估机构来评估价格”。这个信息,立即赢得双方的认同,现场冲突得以化解。
作为栏目评论员,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于光军的发言更为超脱。在双方为补偿问题反复讨论时提出新的观点:“现在的很多矛盾与过去做事不得当有关系。政府补偿的这些钱其实都是老百姓的钱。即使是开发商出了,转嫁到买房人身上也不合适。”
通过这些讨论,最后让拆迁双方达成了初步共识。 在节目现场,居民们从不愿意搬迁到表态“愿意搬”;对于居民提出的“货币补偿要双方共同选定评估机构”“希望立即给现房”等要求,政府官员当即表态同意和可以考虑。此期节目更重要的共识是,现场嘉宾在充分讨论之后一致认可:拆迁之前的沟通更重要。而整期节目传递了一个清晰的观点——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应该引起有关部门重视,谨慎对待城市建设和拆迁。从矛盾对立、观点分歧、互不信任到基本达成共识,这场协商交流活动达到了3个效果:
(一)对城建拆迁的有效监督。谈话过程中,对短期规划造成的后果锲而不舍的追问,巧妙地批评了政府有些部门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工作思路。
(二)引导居民理性和依法维权。节目清醒而客观地为拆迁中的弱势百姓争取权益,居民情绪逐渐归于理性客观。
(三)促进政府重视与居民的拆前沟通。根据栏目组反馈,《拆新房为哪般》播出后,当地政府尊重居民的意见,审慎考虑相关的规划和建设方案,暂缓了此拆迁项目。在社会舆论的关注监督下,当地城市拆迁项目更重视与居民的沟通,更自觉地依法拆迁。甚至一些政府拆迁项目主动邀请栏目组参与拆迁前与居民的沟通和动员工作。
城市拆迁是社会热点。江苏社科院的专项调查显示,影响构建和谐社会因素,反映“单位改制”的占34.6%,反映“住房拆迁”“下岗失业”“子女教育”的各占22.4%。②很多拆迁引发的社会问题,都是在拆迁前与居民沟通不够造成的。拆迁前政府与居民面对面沟通,可以有效避免拆迁中出现的问题,能防患于未然,这对各地的拆迁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借鉴和引导作用。
在城市治理中,任何重大决策都含有两个基本要素:技术性因素和民生因素。前者需要专家来思考并拿出解决方案;后者需要广泛的沟通交流,推行地方治理民主协商。因为重大决策必定与民生利益相联系,减少这些决策所面临的风险,关键在于在法治的轨道上理清各方利益关系。“如果仅从专家的技术手段论证科学决策,会忽视决策中的民众利益。协商民主提供了一套反映整合民众利益需求的机制,而且是建立在现代社会科学基础上的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③
“当下的中国无疑是历史上一个最好的时期。但却不是矛盾、痛点、痛感最少的时期。”④实际上,并非所有冲突都无法先期控制、先期化解,关键是要充分了解民意、重视民意、敬畏民意。“媒体在转型期的中国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除了报道真相,我们更重要的是要搭建平台。”⑤ 由媒体搭建的、具备公平、公开、公正特性的电视新闻谈话平台既是有效的公众表达窗口,又是一个弹性的减压阀,也是民众督促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渠道。
在对话平台的构建中,媒体努力化解矛盾、强化沟通,同时实践着监督和向导功能,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重要手段。 持续不断地推动协商与对话是公众的期待,也是媒体的使命。
注释:
①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②张卫.当前影响江苏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因素及发展路径选择[J].学海,2006年(6).
③何包钢.协商民主和协商治理:协商民主是解决外嫁女上访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吗? [R].北京论坛(2011)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2011年.
④ 张振华.政协牵手媒体 创造社会管理——评“政情民意中间站”新方式[J].视听纵横,2012年(4).
⑤任天阳.媒体应搭建公众关注热点问题的沟通平台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8/07/c_125130460.htm
作者简介:俞春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访问学者、杭州生活品质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记者
编辑:赵萱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