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荃
金银器收藏一直是收藏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门类。金与银都属于稀有的贵金属,它们具有美丽的光泽,质地柔软,易于加工,因而成为最受工匠艺人欢迎的加工材料。与其他材料相比,这种易于加工的特点,使金银器还能够加工改制、花样翻新,从而形成多种形式的金银制品。金、银又都具有耐氧化和腐蚀的特性,可历经千年,仍新亮如初,因此不少金银制品历代相传,成为传世之宝。
中国金银器技艺起源于商周时期。汉唐时期,中国金银器技艺兴盛起来。在汉武帝时期,由于张骞通西域,开创了丝绸之路,西方的金银器和金银制造工艺涌入中国,受波斯、罗马、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的影响,中国古代金银器技艺有了极大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特完美的金银器技艺。
到了唐代,中国的金银器技艺发展到了璀璨多姿、华丽精美的高峰。唐代金银器的制作已分为“官作”和“行作”两种。“官作”就是官府的金银器工坊,属少府监中尚署直属的“金银作坊院”;“行作”就是金银行业工匠所作,即民间经营。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甚多,大体以陕西西安(即当时首都长安)为中心。1970年西安何家村金银器窖藏,共出土265件金银器,有碗、盘、盆、壶、罐、锅、盒、薰球等。其中两件金碗造型、重量几乎一样,被称“天下第一碗”。
唐代金银器以其精湛的制造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古代金银器的最高水平。在中国古代金银器中,唐代金银器无论是文献资料、考古出土实物,还是研究成果都是最为丰富的。
宋、元之际,在经历多次战乱的劫难后,金银器等手工业仍有缓慢发展,技艺继续提高,新的品种增多。
本文旨将此方面内容研究成果通俗、浅显地介绍给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丝绸之路上的金银器、领略其风采,通过金银器这一载体,去更多地认识丝绸之路沿途的历史和文化,从而引发人们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理解与思索。
永城市芒砀山
永城市是河南省最东部的城市,位于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四省结合部,被称为“豫东门户”、“豫东明珠”。“永城”意为“永远之城”。
永城市芒砀山汉文化景区,是位于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的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的一座山群,有“仙女峰”之称,因夫子崖、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陈胜王陵、汉梁王墓群、芒砀山古庙会等丰富的历史事件与文化古迹而闻名于世。芒砀山是豫东边陲集山水、人文、民俗为一体新兴的汉文化旅游胜地,景区面积十四平方公里,2002年被纳入河南省“三点一线”的黄金旅游带,2006年9月,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2009年被列入河南省文明旅游风景区,被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授于“中国国际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景区”。
新蔡文庙
新蔡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处淮河流域,东、北部与安徽省交界,属驻马店市。
新蔡文庙亦称孔庙,是历代封建社会对至圣先师孔子的朝拜祭祀之处。新蔡文庙内有大成殿一座,殿内有孔子铜像一尊;文庙旁设儒学(通称黉学),建明伦堂一座,是尊孔儒师们“宣教化、育贤才、善民俗”的讲学之所。
据《新蔡县志》记载,文庙黉学在元、明两代三建两迁:元朝大德八年(1304年)县令贺镇,始建于城东门外路南,仅粗建大殿。大德十一年(1307年),知县李演在此基础上建成。元末倾圮。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知县应宗毅重新修建。天顺元年(1457年),训导汪正言以其偏僻不便,奏请迁建,遂由城东门外的路南迁至路北;正德十二年(1517年),知县刘汉以文庙在城外有欠尊重,动工迁建,但刚建起讲堂,因刘汉离职而停工。此时大殿仍在城外,新建讲堂称为南学。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知县朱茹在此基础上兴建学宫,至次年五月建成。明末,复遭兵火,宫墙颓废。清顺治年间,知县钟鳄、谭宏宪、于述绪等都曾重修。康熙二十四年(1688年),知县吕民服又增修,并添置祭器、舞乐等设备,建立严谨的制度,使庙容焕然一新。
民国初期,多次驻兵,频遭破坏,土匪入城又受糟蹋,庙中文书、乐器、祭器、舞衣等尽散失;部分祠、亭、斋、廊及奎星楼、文明楼皆倒塌,石碑、石门损坏,抗日战争时龙门也被扒掉。后经两次整修文庙,又伐掉了院中的一些古木佳树,大成殿后墙正中,改为向后凸出,孔像后移。在此期间,该处曾办过劝学所、师范讲习所、初级小学、完全小学等。
解放前夕,文庙又遭洗劫,院中建筑仍存多数遗迹。解放后,政府在这里重新办起完全小学。“文革”中,仅存建筑再度蒙难,孔子铜像一下肢被毁,修复后移至县文物保护单位保管。大成殿虽历经沧桑,风剥雨蚀,仍保持古代建筑特色,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蔡县
上蔡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灿烂,是古蔡国所在地,是秦相李斯、汉相翟方进的故里,海内外蔡氏祖地,重阳文化的发祥地。古蔡八景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孔子及历代圣贤曾在这里树立了文明的丰碑。这里是中国重阳文化之乡,千年古县,河南省十大古城。数千年来,古蔡国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着华夏文明,缔造出数度的繁荣,彰显出古蔡古朴典雅而又不失现代气息的历史文化名城风采。
蔡明园公园位于上蔡县蔡都镇西南部,南临重阳大道,北接蔡都大道,西临秦相路,东至蔡明路,蔡明园公园定位为文化上体现上蔡县历史底蕴,环境上注重生态自然,功能上满足文物保护及市民休闲娱乐开放式综合性公园。公园的核心景区是:南天门、蔡明园广场、人工湖、假山、少儿游乐中心、游泳池、垂钓池、动物圈养区等。其中,公园南山门被誉为“亚洲第一门”,此大门总投资2750万元,明承法师投资2000万元,1995年12月开建,历时11年。大门为6柱5门11式牌楼,高35米,宽75米,南北跨度为15米,柱、梁、舫彩绘,外部由石雕硫瓦、基座彩绘构筑而成,内部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座古今结合建筑。正门上方南面写“蔡明园”三个大字,大门石块雕有四大天王、八大金刚、飞天等形象,其中集花、鱼、伞组成的图案,代表人民期盼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心愿。
浚县大山风景区
浚县古称黎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境内现有名胜古迹300余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10处,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4A级旅游景区,是河南省七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家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山景区是与城区联为一体,是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2004年4月被公布为河南省首批文明风景旅游区。
大山风景区是一座在千里平原上突起的青石山峰。虽然海拔只有135米,但因当年大禹治水登临此山,被载入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禹贡》篇中,历代称为“禹贡名山”。现有大石佛等国保级文物1处10项,省保级文物8处,历代摩崖题刻460余处,汉唐古柏400余株。如果您到大山风景区旅游观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会使您回味无穷,流连忘返,优美的山顶风光又会使您如入仙境,飘飘欲仙。
历史上,有刘秀、李世民等十几位帝王将相登临大山,一旦您踏入山门,就会感受到充盈于山山石石之间的王者之气。在草丛石径中,说不定,一不留神就会踩上某一位皇帝当年留下的足迹。大山又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吸引了无数历史名人或登临高歌,或赋诗摩崖。千百年来,刘桢、王维、范成大、王阳明等二十多位著名诗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名人大家的到来,极大地提高了大山的文化品位,并为其赋予了永久的魅力。
景区内现有佛道建筑9处,亭台楼阁、寺庙宫观遍布。北魏的天宁寺,因保存有八丈石佛七丈楼而闻名遐迩。大石佛高22.29米,已1600余年,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素有“南看乐山大佛,北看山大佛”之称,是河南旅游精品。它所包含的宗教文化、石刻艺术、历史政治等早已引起专家学者的惊叹。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浮丘山上的唐代石刻瑰宝千佛洞是中原石刻艺术的经典之作。道教圣地碧霞宫始建于明代,规模宏大,构造精美,万仙阁用悬塑、圆塑等手法,塑造出道家典籍中记载的神仙人物3000余位,成为集中国官方与民间神仙人物之大成的艺术殿堂。一处处保存完好的名胜古迹和一幅幅历史画卷,再现了宗教文化在中原传播、发展的历程。
汤阴里城
汤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置荡阴县,因位于荡水(现汤河)之阴得名。荡原为古国名,因荡水流经古荡国得名。东魏天平二年(535年)称魏德县。唐贞观元年(627年)以水微温,改荡水为汤水,并荡原为汤阴县。陈运和诗《汤阴岳飞庙》赞“精忠报国 久居在岳飞背脊 久居在大好山河”。汤阴人民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和近代文明。
位于汤阴县城北约4公里处的里城,有7米厚的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存,是3000年前殷纣王关押周文王姬昌7年之处,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座国家监狱,也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之圣地,后人为纪念西伯侯姬昌,在里城遗址上建起文王庙。
里城遗址现存有演易坊、山门、周文王演易台、古殿基等,还有《周文王里城》、《禹碑》、《文王易》等碑刻十余通,其中演易坊是一座青石牌坊,位于城台的南端,上镌三个楷书大字“演易坊”,东西两侧各有一块石碑,西侧碑上刻着“周文王里城”6个大字,东侧碑上刻着的则是著名的“禹碑”。演易台就是传说中的姬昌被囚之所,分上下两层,门楣上刻有“演易台”三字。景区内的八卦阵迷宫,是完全按照八卦阵图所建,分别布有群英阵、连环阵、诱敌阵、将军阵、卧龙阵、长蛇阵、迷魂阵、十面埋伏阵八个阵势,相传是三国时期诸葛亮按照九宫八卦方位和五行生克原理布成的作战阵图。游客可亲入阵中,探索一番这神秘莫测的八卦阵。
襄城县
襄城县,位于中原腹地,东倚伏牛山脉之首,西接黄淮平原东缘,为许昌市属县。
襄城县,春秋时期称“邑”、“城”;公元前540年,东周春秋时期楚灵王在之西北筑新城,东周帝王周襄王避难曾居,故名“襄城”。秦统一六国后,设襄城县,属颍川郡;自唐贞观元年(627年)改属许州,后历代相沿;1949年7月隶属许昌行政区,1986年改属平顶山市,1997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又划归许昌市管辖。
襄城县旅游资源丰富。俗语所言“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识一家人”,说的就是姜庄乡庙坡村东头儿的龙王庙(此地有四个巨石镇庙)。境内古迹名胜遍布,《史记》里“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的记载在今天首山脚下乾明寺内确有印记,可为稽考;奇秀幽古的紫云山风景区辖“九山十八峰五湖一条河”,且因明代户部尚书李敏在此设立的紫云书院而更加地称名于世;始建于唐武德年间的“中州第一禅林”乾明寺规模庞大,巍巍壮观;声名远播的道教圣地柏宁岗五岳庙,香客如潮,商贾云集;“内城外廓”风格的古城建筑内矗立着两千多年前的春秋古城墙和瓮城建筑,倘若身临其境,则使人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呈带状分布的汝河游览区风景秀丽,如入画中。如今,襄城旅游业已初步形成了“一山、一水、一庙、一寺、一古城”的五大景区格局,其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邓州市
邓州市地处豫、鄂、陕交界,素有“三省雄关”、“豫西南门户”之称。邓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老的邓州为后人留下众多的名胜古迹,现有八里岗遗址、邓国侯吾离陵、福胜寺塔、花洲书院等93处文物保护单位。
福胜寺塔,又称梵塔,位于河南省邓州市城内十字街西南。1988年5月,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在修葺该塔时发现塔基地宫,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共同组成发掘队,于1988年7月到8月进行了发掘,出土了金棺、银椁、鎏金双龙银壶、紫红色玻璃葫芦等文物。这些出土的文物表明宋代手工业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对于古代科技、艺术、宗教等方面的研究都提供了实物资料。
南阳市张衡博物馆
南阳市张衡博物馆是依托张衡墓园建立的专题性博物馆。张衡墓园东临白河,南接蒲山,面山靠水,环境宜人。墓园所在地,汉代时为南阳郡西鄂县,北周废西鄂,为宛县所辖。建国后属河南省南阳县,现属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据史书记载,墓园原有翁仲列兽,前建有庙宇,墓前有汉崔瑗、晋夏侯湛所撰书的碑文石刻。至明代墓地荒芜,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乡人周子纪重封筑之,前立碑记之。清光绪八年,夏村人师晓亭曾对墓园进行了修葺,并将字迹模糊、细审可续的明碑重刻立于墓侧。由于历史悠久,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墓园至解放前已经十分荒芜,仅剩一个土冢和三通古碑而已。
1985年原南阳县政府对墓园和读书台加以修缮。墓前竖郭沫若先生题词碑。墓区遍植松柏,并环砌花墙一周。月形门外两侧移竖了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和清光绪八年(1882年)所刻石碑,并加盖了碑楼。在读书台遗址,重修了一座束腰高台,上竖“汉张平子读书台故址”石碑一通。1963年6月张衡墓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张衡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衡,字平子,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东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出生于南阳郡西鄂县(现在的南阳市石桥镇夏村)。他“天资哲,敏而好学。”一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曾有“百科全书式人物”的称谓。在科学上,写出了天文学理论著作《灵宪》。创造性地制作了用漏壶淌水转动的浑天仪,并作《浑天仪图注》,为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元132年,他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比欧洲同类仪器早1700多年,开启了地震学的研究,被誉为地震学的鼻祖。
三门峡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是河南省下属的一个地级市,是陇海铁路上重要的城市。它是伴随着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相传大禹治水,使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河道中由鬼石和神石将河道分成三流,如同有三座门,三门峡由此得名。
每年入冬以后到次年初春这段风寒雪飘的季节,三门峡这座美丽的城市总会迎来她相知的朋友——白天鹅。在三门峡库区广阔明澈、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成千上万只白天鹅自由自在地飞翔、飘游、嬉水、觅食,安详地休养生息。这些圣洁的仙鸟,或飞、或游、或走、或卧、千姿百态,构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成为三门峡一道亮丽的景观,招引四方游人争相观赏,络绎不绝。
据研究人员考证,这群白天鹅来自西伯利亚,她们之所以每年如期来到三门峡越冬,是因为三门峡山川秀丽,湖面广阔,水肥草美,食物充足。广大人民群众在市委、市政府的倡导下,树立了良好的保护生态的意识,并采取了得力的保护鸟类的措施,创造了人与鸟和谐相处的优越环境。三门峡也因此有了“天鹅城”的美誉。
府州古城
府谷县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秦、晋、蒙接壤地带,府州古城位于府谷县城东一公里处,其南面悬崖绝壁下是滔滔黄河;东西被甘露、马家两沟相夹;北部与高粱山、五里墩一脉相承。府州古城依靠险要地势,进易攻,退易守,其独特的地势和精美的建筑形式为中华古堡之精华。
府州古城,是一座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老城,它依山靠河,只有一条狭窄的小道可以通到城内,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据传早在秦始皇时期,这里就是抗击匈奴的前沿地带,早在唐宋时期即已为边防要地,明朝时,又成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前线,今天保留下来的古城大部分都是那个时候的产物。在历史长河中,这座古城多次发生战争,但是每次总是因为地势险要而幸免。在北宋时,西夏军队在这里曾经和宋军多次发生激战,但是充分利用了天时地利的宋军总是将敌人击败。抗日战争时,日本兵占领了府谷对面的保德,曾经试图渡河攻击这座古城,结果因为地势险要,被守军居高临下击退。
这个老城建立在一座孤立的山包之上,是一座用青砖砌就的古城,南门的城门楼子还正在修建,城墙上部已经坍塌,今人重复修复,与原来城墙形成明显的对比,从城门进入城内,就有一条用长条石铺成的台阶,这是用一种青色的砂岩打成的台阶,岁月久远,台阶已经非常残破了,尽管当初人们选用的石头非常坚硬,但是在风吹日晒之下,在士卒的踩踏之下,这些青砖非常坚固,也磨出了深深浅浅的痕迹,有些地方仅剩下了石头的残迹,可以想象当年战争号角响起时,这里紧张的气氛,曾经有无数的士兵,无数次踏上这些青砖的台阶,又无数次地冲了下来,用自己的身体守护这座城市,他们或者离妻别子,或者告别爹娘,在这个黄土高原的小城,留下了汗水、血迹,甚至是生命。
宁夏固原博物馆
宁夏固原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民族历史文物为主的综合性省级博物馆,是国家文物局1998年确定的全国70个重点博物馆之一。1988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约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馆中文物藏品总量约1.2万余件,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的国家一级文物123件。藏品中以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系青铜器和北魏、北周、隋唐时期丝路文物最富特色。
陈列展览由陈列大楼、钟亭、古墓复原馆、石刻四部分组成。
陈列大楼的展览分为:基本陈列《固原历史文物展》和专题陈列《丝绸之路在固原》两部分。共陈列展品1000余件,整个展览凝聚了固原六千多年灿烂辉煌的历史。展览时间跨度大,内容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展览以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为依据,再现了固原早期先民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丝绸之路在固原》专题展。古丝绸之路经固原有四处入口,两处出口,汉、唐、五代、宋、西夏等历史时期长安至凉州的北道,经固原的道路分别为:第一条道是由甘肃平凉安国镇入境,经联财、将台、张易、树峡关、固原(原州)、头营、三营;第二条道同样是由甘肃平凉入境,经联财、六盘山、隆德县城、然后入境甘肃静宁县;第三条道也是由甘肃平凉入境,经三关口(弹筝峡)、瓦亭(也可到隆德)、固原、头营、三营;第四条道是由甘肃镇原入境,经彭阳的红河乡、彭阳县城(百全)、古城、固原、头营、三营。三营北上有三条道路,第一条道路是由三营经七营至萧关出同原;第二条道路是由三营经黑城(通峡)、撒台(荡羌寨)、苋麻河高台寺、西安(西安州)至盐池(定绒寨)出界,进甘肃静远县;第三条道是三营、黄铎堡、李俊(九羊寨)、红羊、树台西安(西安州)至盐池出界,进入甘肃静远县。展品以中西文化交流的遗物为主,反映了北朝至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盛况。
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佛教传入固原,从北魏到隋唐时期,固原境内出现了大量的石窟及石、铜佛造像,如鎏金铜佛、玉菩萨等造像的出现,标志着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繁荣与发达。藏品中的200余件文物先后数次应邀出国展出,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工作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苏贝希古墓
苏贝希古墓坐落于吐峪沟北部的一块黄色土台地上。墓葬形成于战国之后,出土有石器、骨器、木器、陶器、金银器、毛织品等,大都是从战国时期延续到汉唐以后的。苏贝希古墓群出土的文物具有典型的文化特征,被称为“苏贝希文化”,为新疆三大古文化遗址之一。
苏贝希文化是吐鲁番先民车师人创造的丰富灿烂的史前文化,一种大气磅礴、生机盎然、具有原始神韵的文化。它的出现,标志着新疆旧石器时代的结束和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的开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因在吐鲁番盆地苏贝希村附近首先发现车师人墓地数十处和数处遗址,故命名苏贝希文化。经过发掘的墓葬主要有喀格恰克墓地、洋海墓地、英亚伊拉克墓地、艾丁湖墓地、三个桥墓地、苏贝希墓群以及哈拉和卓和苏贝希两处遗址。
此后,考古工作者又在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包括天山阿拉沟和乌鲁木齐及天山北部的奇台、木垒、吉木萨尔、米泉等地发现了与苏贝希一号墓地具有基本相同文化面貌的古代墓葬,特统一将原考古文献记载的车师文化重新命名苏贝希文化。
古墓群中至今还有很多尚未破解之谜,吸引着世界各地众多的科学家、考古学家、社会学家和摄制组等前来探秘。
阿拉沟
阿拉沟乡地处天山深处的山地峡谷地带,位于和静县城东北,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的纯牧业乡,301省道和南疆铁路贯穿乡境。周边与乌鲁木齐市、托克逊县、和硕县相毗邻。
“虽然仅仅是骆驼的往来,却也驮送过古老的文明一代强盛。”诗人在驼背上如此吟唱,说明阿拉沟是个十分特别的地方。特别之处就是:阿拉沟作为中西文化的中转站,曾经是亚欧大陆往来交通的重要通道,可以说也是当年亚欧大陆上的经济、文化信息交流的一条至关重要的毛细血管。
丝绸之路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内的诸线路,它们随绿洲、沙漠的变化而时有变迁。中段的中道起自玉门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经罗布泊(楼兰)、吐鲁番(车师、高昌)、焉耆(尉犁)、库车(龟兹)、阿克苏(姑墨)、喀什(疏勒)到费尔干纳盆地(大宛)。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经哈密(伊吾)、吉木萨尔(庭州)、伊宁(伊犁),直到碎叶。
仔细观察就可以知道,由中道的吐鲁番快速行至北道的伊犁,其中最便捷的一条道路便是经由吐鲁番-阿拉沟-和静县-伊犁。由此可见,阿拉沟作为丝路上的一条重要支流,或一条举足轻重的毛细血管,其作用不可忽视,阿拉沟便是位于丝路中、北段上的“京杭大运河”。
再看看唐代建于此处的烽燧。唐朝政府在阿拉沟一带设置了塔什吐尔烽燧,及至明朝,古道才成为了废墟。进入沟内13公里和31公里处,又有2座烽燧废墟,从这些烽燧的位置来看,均处于一条重要的军事路线上。《西域图志》载:伊拉里克(今伊拉湖乡)在托克三(即托克逊)以西有城周一里许。这也凸显出了这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历史只能给人们以借鉴,阿拉沟今后的发展,还得人们付出更多的辛勤和汗水。矗立在微风中的烽燧,映衬出了阿拉沟人民难忘的过去,也映衬出了阿拉沟人民美好的未来。
新疆昭苏县
昭苏县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辖的一个县。
昭苏因出产“腾昆仑,历西极”的天马,2003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天马之乡”,也因汉朝时著名的“乌孙国”而闻名,是新疆乌孙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此外昭苏县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都很丰富。有历史变迁遗留下来的草原石人、汉室细君公主墓园、夏塔古墓群、格登山记功碑、新疆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圣佑庙等文物古迹;夏塔鹿苑、夏塔温泉、库尔库勒德克水帘洞、昭苏大草原等自然景观。
昭苏县古属乌孙国,历经沧桑留下许多古迹。富有传奇色彩的夏特古道,奇异壮观的木扎尔特冰川,吸引各地疗养者的夏特温泉,以及古松参天,野花遍地、蜂蝶起舞的库勒柯尔德克水帘洞等名胜古迹,有着发展旅游业的广阔前景。草原石人、草原土墩墓和岩画是昭苏草原的三大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