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认为水泥产能总体过剩。地方政府对行业发展缺乏管控和无原则发展、水泥行业易获短期利益导致集中投资、与技术门槛下降、信息不对称与一些大企业的非理性投资是导致水泥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建议通过四个方面的工作化解过剩产能:加强宏观调控,遏制产能扩张;完善配套政策,建立长效机制;加大淘汰力度,降低产能总量;推进产业升级,推广水泥工业对生活垃圾的协同处理;引导消费升级,推广高标号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
关键词:水泥;产能过剩;集中投资;重复建设
中图分类号:F426.71;F206
水泥工业抑制产能过快增长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10年前行业里就开始有这样的呼声,提出控制水泥的总量增长。2008年,国内局部地区主要是华中地区,出现了水泥总量增长过快的问题,引起了国务院对水泥行业的关注。2009年上半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对华中地区水泥产能过剩进行了调研,出台了2009年38号文。该文当时被行业评价为“有史以来对行业发展最严厉的文件之一”。 自从新型干法出现以后,3年时间水泥产能新增7.3亿吨,3年的增加量是以前总量的1倍。对水泥行业的发展,在各项政策或导向上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从“控制总量”→“抑制总量”→“遏制总量”到本次的“化解产能严重过剩”。从措词的变化可以看出,行业的发展确实经历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过去认为是还可能加以控制,现在则是到了非控制不可的程度了。
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讨论水泥行业的问题。一是水泥行业的现状。二是过剩程度的判断,三是产能过剩的原因,四水泥行业调控的三大目标,五是发达国家调整水泥产能的经验,六是化解产能水泥行业的对策。
一、水泥行业现状
目前, 我国水泥总产能是30.7亿吨,粉磨站的生产能力是11.6亿吨。水泥的生产过程是先生产熟料,经粉磨成粉后成为水泥。粉磨站不生产水泥熟料,只从事水泥加工部分的工作。粉磨站的生产能力占1/3以上。熟料产能为18亿吨,采用的是新型干法,这在水泥行业中是比较先进的生产工艺,采用比重达90%。水泥行业大力提倡发展这种工艺。2012年末水泥熟料生产能力18亿吨,其中新型干法熟料能力16.8亿吨,占93.3%。在2012年年末运营的1536条新型干法生产线中,日产4000吨以上生产线612条,生产能力占新型干法熟料能力的60%。新型干法生产线日产熟料平均规模已经达到3200吨。18亿吨熟料产能按人均拥有量大概是1.3吨的量,换算成水泥是人均2吨水泥。在发达国家水泥行业的发展历程中,从未经历过这么高的产能过剩。
(一)资源能源的消耗量大
熟料系数关系到水泥质量的问题。2012年我国生产熟料13.4亿,能制成水泥22亿吨,熟料系数60%,即一吨水泥只有60%的熟料,其他都是混合材料。产能利用率是73%~74%,还是可以接受的。2013年1~10月份的水泥产量已经将近20亿,全年超过23.5亿吨。如此高的水泥产量,对资源能源的消耗量很大。
石灰石资源总量消耗18亿吨以上。按22亿吨的产量计算,对于能源(主要是煤、电)的消耗,折算起来, 大约消耗了1.7亿吨标煤,占比相当大。同时,煤的使用量较大。
(二)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情况
排放方面,水泥生产会对环境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水泥生产中,粉尘和烟尘的排放量占工业粉尘、烟尘排放量的20%,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工业总量的10%~15%。水泥的生产过程就是对碳酸钙的分解,生产工艺过程就是要分解二氧化碳的过程,因此,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很大。
(三)水泥的利润率逐年降低
2011年水泥的利润率在行业盈利能力中达到历史的顶峰,2012年开始下降,2013年较2012年仍有下降。2011年每吨水泥可以获利50多元,2012年每吨水泥获利30元,2013年前10个月获利21元。水泥的总量在增长,而水泥的盈利能力却在下降,这是一个行业产能过剩的表现。
二、对产能过剩程度的判断
市场调节情况下,适度过剩可以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提升管理水平。但是,严重的产能过剩,特别是象水泥这种资源能源依赖性行业,将会对社会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
(一)严重产能过剩的危害
严重产能过剩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剧了市场的恶性竞争;二是给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三是对资源造成较大浪费;四是产品质量难以得到控制和保证。一吨水泥中60%是熟料,40%是混合材,掺的是工业废弃物和废渣,可以改善水泥性能,同时也可以综合利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前提下,很多企业大量掺混合材料,以使成本有大幅下降,抢占市场份额。而掺加太多混合料,致使水泥质量下降,将直接威胁到建筑工程的安全,危害较大。更重要的是整个行业和企业获利空间被压缩了。
(二)我国存在水泥产能过剩
生产后的水泥是不能长期存放的。目前生产的22亿吨水泥被市场消化和使用了,怎么还存在过剩的问题呢?如果 22亿吨水泥都用在建筑工程上,且产能利用率达70%以上,是可以接受的。发达国家在一段时期内产能利用率也曾在这个水平上。是否存在过剩问题?
目前,我国水泥产能是30.7亿吨,据初步估算,2013年约有50条生产线会投产或仍在建设中。如果全部投产,将增加1亿吨产能,达到32亿吨左右的产能。目前为止,水泥的总消费量仍未达到饱和点,即未到拐点。根据全国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未来近期发展的目标和方向,2020年以前,如果经济总量仍保持7%的增速前提下,水泥需求量可能还会保持在高位,甚至有可能出现小幅增长的趋势。笔者认为,水泥消费拐点应该在25亿吨左右,拐点时间将于2017年或2018年到达。据前文的分析,在到达拐点的这段时间里,水泥产能仍在缓慢增长的区间内。因此,水泥总体的产能过剩的判断是成立的。
三、产能过剩的原因
地方政府对行业发展缺乏管控和无原则发展、水泥行业易获短期利益导致集中投资、与技术门槛下降、信息不对称与一些大企业的非理性投资是导致水泥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
(一)地方政府对行业发展缺乏管控和无原则发展
地方政府对行业发展缺乏管控和无原则的发展是造成水泥业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水泥行业是最早一批由省级主管部门核准的项目建设。后来,无须省经级政府部门核准,市、甚至有些县一级的政府都有权核准水泥项目。国家对水泥行业的管理仍停留在宏观调控的层面,并未对水泥项目建设给以严格管理。由于水泥投资强度不大且见效快(一般的中型水泥生产线大概前期投入1亿的资金基本可以建成),因此,地方政府非常关注。很多地方政府都把水泥生产线建设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导致近年水泥产能增长的特别快。
(二)水泥行业易获短期利益导致集中投资现象
因为水泥投资强度不大见效快,其他行业与其无法比拟。在利益驱动下,大量民间资本进入到水泥行业,甚至对水泥行业不太了解的投资者也加入进来,造成集中投资的现象。
(三)水泥行业技术门槛下降致使水泥企业成为投资品
过去由于技术水平的制约,水泥行业的投资强度较大。2001年、2002年投资强度仍相当高,2000吨生产线曾经投资了12个亿;冀东引进第一条4000吨的生产线,大约投资了4~5个亿。随着水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水泥行业的进入门槛降低了。而且投资回报周期也缩短了,基本上建设期是一年。建设期之后第二年如果赶上建筑项目较多的情况,一年就能把投资就收回。水泥行业成为一个投资短、见效快的行业。有些人把水泥当成一种投资品,先建一条线,干一年,投资赚了就卖。这样,很多外来资金对该行业较为关注。
(四)信息不对称导致重复建设
信息不对称导致重复建设。有些投资者获得的信息是一种误导信息,认为本地建多少水泥生产线都没问题;水泥行业内可能也有一些误导信息,认为水泥怎么建都不会过剩,都可以接受。在两种误导信息的作用下造成重复建设。
(五)一些大企业的非理性投资
有些大型企业对水泥项目的投资属于非理性的投资。比如,某一地方水泥产量明显偏高,一些大企业为了扩张市场,仍凭借其某些方面的优势,抢占资源再建线。汶川地震以后,笔者曾在四川灾后重建的水泥规划中强调千万要控制好水泥的总量和对于水泥的投资冲动。但遗憾的是,短短两三年时间,仅仅四川地区包括重庆在内出现了区域产能严重过剩。大企业非理性投资,政府也并未按照规划控制,形成了非常严重的局部过剩,整个行业面临困境。在此之前,四川地区的水泥盈利空间还比较大,现在价格严重下滑。每一个大集团在新疆都有项目,而新疆地广人稀,1亿吨的水泥产能,确实没有消化的地方。新疆曾是国内水泥价格最高的区域之一,现在价格已经很低。整个行业获利空间被大大的压缩了。
四、水泥行业调控的三大目标
水泥行业调控的三大目标:一是产能控制到基本合理;二是发展治理明显改善,三是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水泥行业很少被提到国家层面上研究或者关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与活动中都提到水泥行业。国家层面的关注,包括一些政策措施的到位,将会对行业产业结构升级或去产能带来一个推进。国务院第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对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四个行业(钢铁、电解铝一般认为是冶金业)提了三大目标、八项任务、九大措施,并且针对四个行业提出分业施策,对于整个去产能或化解产能过剩的措施具体、明确,操作性很强,区别于过去所有的相关文件。2009年的38号文被称为 “史上最严厉的一次针对行业的结构调整的文件”,虽然措词很严厉,但没有出台细则,行业产能扩张并没有得到遏制。政策之后赶上一个4万亿投资的政策,市场需求快速增长,行业并没有更多的调控措施,产量增长的很快。目前,应当加强宏观调控,遏制产能的扩张。对38号文之后所有项目进行清理,清理之后该停建的停建,手续不全的就要补办手续。对于违法违规的问题要给予处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处理结果要向社会公开。同时,停止一切形式的产能扩张行为。包括所有生产线和粉磨站均要停止建设,最关键的一点提到投资主管部门、工业主管部门、国土、环保、质监、安监等部门都要起到严格监督检查和严格管理的作用。
五、发达国家调整水泥产能的经验
从发达国家调整水泥产能的历史来看,都经历过这样的历程。在经济高速发展期水泥产能快速增长,随着市场需求下降,经济调整、市场需求下降,逐渐做结构调整,经历了去产能的过程。
(一)通过市场调节,政府干预很少
一些国家在一些行业去产能的时,由政府层面出台一些政策,包括一些补贴或者优惠政策。但对水泥行业的调控,则完全通过市场调节,政府几乎不干预。
(二)注重技术创新
经过市场竞争并立足下来的大企业,他们的关注点都放在技术创新,着重在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处置废弃物方面的技术创新。特别是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如采用废弃物来替代燃料,使水泥的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注重如何更多地利用一些废弃物。注重一个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水泥是一个中间产品,需要进行加工才能用在工程上,很多大集团注意产业链延伸,来扩大其盈利空间和范围。通过一系列的调整,包括技术水平的提升,较快地使本国的水泥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六、化解产能过剩的对策
对于我国产能过剩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总体实施,分步部署;完善配套政策,建立长效机制;加大淘汰力度,降低水泥总产能;推进产业升级,引导消费升级;推广高标号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降低水泥生产总量。
(一)加强宏观调控,遏制产能扩张
四大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的将实行总体实施,冶金、船舶行业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负责,水泥和玻璃由工业与信息产业部负责。工信部于2013年11月底给各地政府下发了文件,要求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制定本地区2013-2017年结构调整的方案,要求在一定时间内上报。方案包括淘汰落后、将来不再建设与一些可能进行减量调整的项目,这是配合41号文之后具体的操作层面的措施。对整个产能化解的任务已经被细化了。
(二)完善配套政策,建立长效机制
应该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加强监督与管理,才能使去产能的工作落实到位,否则行业发展仍然得不到控制。目前,还有一些投资者比较关注水泥,有投资的冲动。只有建立一种配套的长效机制,特别是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才能使去产能的工作落实好。
(三)加大淘汰力度,降低水泥总产能
国务院第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文中提出,尽快取消32.5复合水泥。32.5复合水泥是一个综合利用废弃物比较多的产品,将来逐步降低32.5复合水泥的比例,完全是从提升建筑质量、控制落后产能的角度来提出的。32.5复合水泥如果按标准生产,是一个非常好的产品。但一些小企业特别是粉磨站,在产品当中多加、乱加混合材,产品到搅拌站以后,还会添加更多的混合材或者掺加料,质检部门又缺乏监管。因此,这个产品在文件中被提了出来。这个品种的水泥产量占水泥总产量的70%~80%,通过降低32.5复合水泥的使用量,可以使水泥产量大幅度降低。而取消32.5复合水泥产品,则需要通过一些标准的修订来实现。32.5水泥产量下降对整个水泥的总量下降将做出巨大贡献。
淘汰立窑,淘汰落后产能一直是水泥行业的一个主要任务。当时确定的目标是,“十二五”末期,基本上将所有的立窑都淘汰。国务院第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文中除了提出除了按期应该淘汰的落后产能之外,还要再淘汰1亿吨。1亿吨的方向主要是:一是过去的立窑把窑关了,留下的磨来粉磨水泥,变成粉磨站,有很多设备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这是下一步淘汰的1亿吨里的重点;二是1亿吨的产能中还包括2000吨以下生产线的产能,这些生产线有些生产特种水泥。除了生产特种水泥的生产线,其他的也将是下一步淘汰的主要目标;三是工业与信息产业部按照水泥工业的准入条件,将所有新型干法准入复核,凡是没有通过复核的生产企业下一步就要列入生态范围,没有通过的企业就是环保和能耗指标没有达标的企业。这些能耗环保指标不达标的企业生产线将被淘汰。过去能耗环保指标很难控制,企业提供的数据不一定是真实数据。现在通过准入复核,没有复核通过的生产线,下一步就限期淘汰,期限是2015年底。
(四)推进产业升级,实施水泥工业对生活垃圾协同处置
产业升级的节能降耗方面是水泥行业技术升级的重点。水泥工业对生活垃圾协同处置值得关注。这方面目前在技术层面趋于成熟,用水泥生产过程消纳生活垃圾,即用水泥窑消纳生活垃圾比用其他处置方式更环保。因为水泥窑温度较高,达1400多度,将垃圾基本焚烧干净,而且一些重金属在水泥的熟料里稀释掉,不产生有毒气体与有毒物质。由于水泥窑温度比较高,比垃圾焚烧和垃圾填埋都更好,但目前还未来广泛推广。虽然很多生产线建立了垃圾处置工艺,但是苦于拿不到垃圾。环保部对垃圾处置是给补贴的,政府出资建设垃圾焚烧线,焚烧垃圾以后还获得政府补贴。目前很多发达国家水泥生产线都是协同焚烧垃圾处置,还有一些焚烧危险固废。比如一些很难处置的轮胎、废油漆等这些对土壤和环境造成很大的损害的物质。完全可以用水泥窑去烧,这些废弃物中还有一些热值,可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很多发达国家采用替代燃料,替代比率可高达90%,低的也可以达到50%~60%。在下一步技术升级中,除了节能减排降耗之外,这也是一个重点工作。
(五)引导消费升级,推广高标号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
因为不了解情况,大量低端水泥产品被社会使用。因此,水泥行业需要延伸自己的产业链,水泥的企业应做一些下游产品,使消费者了解到提供给社会终端产品对建筑物是有保障的。国务院第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也提出要推广高标号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这是节能减排的好途径,如果推广高标号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我国的水泥总量将有一个比较大的下降幅度。
参考文献:
[1]高智.水泥工业产业布局研究[R].中国建材产业发展研究论文集,2010-05-15.
[2]韩国高.我国工业产能过剩的测度、预警及对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2-06-01.
[3]李昌海.我国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原因与对策研究——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R].中国建材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研究论文集,2013-06-01
[4]孔祥忠.中国水泥行业的技术创新与产能过剩[R].中国建材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研究论文集,2013-06-01
[5]中国企业联合会“去产能化”调研组,冯立果, 缪荣,高蕊.当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情况及化解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3(12)
[6]陈文玲.产能过剩、分类及化解方法[J].中国市场,2014 (3).
(编辑:韦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