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芳
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改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发展。这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们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互动探究,让学生学会探究,并在探究中掌握学习方法。语文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是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核心环节。对此,我展开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重视备课环节,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俗话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学活动的提前预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在已往的备课中,我们只是重视教材、教法,而往往忽视了学生,这样的备课只是教师的主观臆断,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就成为了一句口号。因此,我们要重视备课环节,精心备好学情,以学生为中心来有效备课。
1.深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这些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资源。为了更好地贯彻生活化教学策略,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我们需要深入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利用学生的生活来辅助学生的学习。
2.关注个体差异。学生受先天与后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如果我们忽视学生间的差异性,采用一刀切的教学,只能使教学为部分学生所垄断,而将大部分学生排斥在教学之外。要实现有效备课,备好学生,我们必须要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贯彻素质教育所提出的因材施教,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来体现学生间的差异性。在备课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水平的学生可能存在的差异性,并根据学生间的差异性来开展教学,引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长足发展。
3.找准最近发展区。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要切实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哪些地方学生能够明白,哪些不懂,从而基于学生的基础确立教学重难点,确立教学目标。这样所设计出来的教学才能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起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二、转变师生关系,实现师生平等对话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关键。在已往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主要地位,学生处于被忽略的位置,只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要转变这种对立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之间展开平等对话。
1.平等与公正。教师要将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学习体,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与教师的平等地位。这种意识会激起学生强烈的主体参与动机,并表现在积极的行为活动上。
2.信任与期待。每一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等待着我们去挖掘。我们充分地信任学生,理解学生,要对每一个学生投之以信任与期待的目光,从而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而和谐的师生关系。
只有建立了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了,彼此能够走进内心,才能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积极的对话,学生才能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三、创设愉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乌申斯基提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繁重的劳役,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低,学生就会被动参与。只有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来,提高参与度,从而才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
1.用微笑来带动学生。教学是一个知识互动与情感互动的过程。试想如果教师整节课都板着脸,一脸严肃、呆板,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不可否认,学生只会感受到教师的威严,从而会因为害怕受到教师的斥责而紧张不安,自然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心不在焉。因此,教师要运用肢体语言尤其是面部表情以会心的微笑来感染学生。学生看到教师的微笑,可以消除紧张情感与畏惧心理,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愉悦的情绪,并会把这种积极的情感带到学习中来,积极地参与教学。
2.用音乐来感染学生。文字是相对静止的,而音乐具有优美的旋律、欢快的节奏,更加富有感染力,更能够深入学生的心灵,打动学生,更能够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带给学生身体与心灵上的放松。与文字相比,音乐更深受学生的喜爱,更能够为学生营造愉悦而宽松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展开主动学习。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内容。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这些都极其富有吸引力与趣味性,可以将一篇篇静止的文章转换成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有效情境。这些呈现教学信息的形式更加多元化,能够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可以将学生带入文本所描绘的特定情境中,这样更能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能够将对文本的理解与创作背景、生活情景结合起来,达到对文章的真正理解,更能够让学生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与写作素材,更利于学生表达水平与写作水平的提高。
2.问题探究教学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展开主动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机械的、条条框框的分析,要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来激起学生的主动阅读与思考,展开积极探究,从而使学生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这使得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阅读的主人,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创造性阅读与探究性阅读,在教师、学生与文本间展开对话。
3.小组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最常运用的学习方法。当遇到一些学生个体所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小组成员的共同优势,在组内展开充分的交流与合作,进而达成共识。为了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我们要做好小组成员的分配、合作任务的设计、学生合作的开展,更要发挥好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作用,在师生间展开合作探究,在探究中让学生解决原本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既使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人,确立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条件,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引导学生快乐学习、主体参与、主动探究,在探究中构建知识,确立学习主体地位。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