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妍
【摘要】在心理治疗理论的领域里,人性观是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不同的心理辅导学派基于不同的人性观,建立了独特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本文对三大心理辅导学派的人性观进行了一一阐述,并作出简评,以期帮助辅导者在人性观的取向上更为清晰地把握,从而对实际辅导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人性观;心理辅导理论;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
人性观即对人性的看法、观点。在心理辅导中谈人性观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尽管辅导者可能更多地关注辅导的具体技术,但如果对心理辅导理论特别是其中的人性观问题缺乏必要的认识与了解,势必会影响到辅导者的专业素养进而影响其助人效果。由于不同的心理辅导学派基于不同的人性观,在对人的行为的解释上有很大不同,因而构成了各异的辅导理念。在辅导过程中,辅导者的角色、辅导目标等重要方面都与人性观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从辅导者实际工作的角度上来说,人性观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辅导者对人性观缺乏清晰的取向,就会影响到辅导理论的选择和对当事人的态度,从而对辅导过程和效果产生影响[1]。鉴于此,本文试对心理辅导与治疗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三大学派的人性观进行梳理,以期对辅导者在人性观的把握上有所助益。
1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
精神分析學派是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创立,被视为是现代心理治疗的基础。其人性观主要源自弗洛伊德的理论。受机能主义哲学的影响,弗洛伊德是一个严格的决定论者,认为所有行为皆有原因;同时,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对他的影响也颇深,使他倾向于以生物学观点看待人;此外,享乐主义哲学思想也渗透进了他的人性观中,这可以从他视人的行为遵从趋乐避苦的原则上看出来。概括来说,这一学派的人性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本能的强调,并以其中的性本能最为突出。在弗洛伊德看来,性本能是人的行为的内在动力,它促使人通过各种方式满足。由于性本能是与生俱来的,而追求快感又是一切生物的天性,所以个体行为从一出生起就受性本能的支配。第二,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无意识所决定的。早期,弗洛伊德就断言:“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精神过程不过是一些孤立的动作和整个精神生活的局部。[2]”无意识的基本特点就是不易为个体所察觉,而导致心理疾病的症结恰恰是无意识的。治疗就是要让这些无意识内容变成意识层面上的内容。因为症状是无意识心理冲突的产物,一旦个体领悟到了症状的真实意义,症状也就自行消失。其三,认为个体人格五岁之前就基本形成,也就是五岁之前的经验对其人格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其中,性欲在人格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事人早年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绪成为分析治疗中的关键所在。其四,人是一个能量系统,由于人的心理能量有限,具体在人格结构上就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总能量有限,如果其中之一起操纵支配地位,另外两者的运作就会受到阻抑。治疗的目的就是让当事人的自我变得强大,从而更好的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力量,更适应地处理现实事物。
2行为主义学派的人性观
行为主义学派的哲学背景是客观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这种哲学取向使行为主义者只关注实实在在的人的行为,而把意识的东西摈弃于心理学的大门之外。在人性观上,行为主义学派是环境决定论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完全由后天环境养成;人生来就是一块“白板”,不存在任何诸如气质等倾向性的东西,也不存在“本能”。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华生就是以一种机械还原论观点看待人,把人当成是一架被动地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机器。人于是就只能听由环境的控制,而不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因为人不存在“天性”,故人的所有行为,无论是适应性的还是适应不良的行为,全部都是经由学习而来的。简单一句话,在行为主义者那里,人就是一个完全被环境所决定的反应式的有机体。
既然人的行为完全由个体过去在环境中学到的,那么,恰当的行为也只能通过学习而形成。行为主义基于这样的理论认为,如果设计的程序恰当,合适的行为可以得到重塑。他们在学习原理的基础上制定了各种治疗方案,目标便锁定在使当事人的不良行为得到改正。例如,系统脱敏、放松训练均是让当事人进行新的学习以形成正常的行为反应。
3人本主义学派的人性观
如果说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缺乏对人的尊严的必要关注,人本主义则正是充分肯定了人性的光辉,并将其推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开创人本主义治疗学派的罗杰斯首先认为人是有天性的,即人类具有先天性的共同属性。在这一前提下,他提出人的本性在本质上是积极的、建设性的、倾向于与他人建立密切的个人关系的。他认为,尽管人也不乏作恶行为,但作恶并非人的天性,而是环境阻碍了人的善良本性的表现。因此,只要给当事人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和气氛,他们就能产生自我理解,改变自己和他人的看法,顺应自己建设性的本性去生存。
罗杰斯眼中的人既不同于弗洛伊德那里的没有理性、受无意识性本能驱动的人,也不同于行为主义那里的没有思想的被动的人,而是充分赋予人以理性和自主性。他的人性观集中体现在其“实现趋向”概念上,这种实现趋向是推动人的行为的心理趋力,是人的生命本质[3]。表现在个体身上就是“朝向充分发挥机能的方向前进”,即人要将自身的所有机能发挥出来。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依赖于“机体估价过程”决定哪些是符合实现趋向的,哪些是阻碍现趋向的。罗杰斯这里以极其乐观的态度对待人性,认为人性是可以信赖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建设性的,而不是损害社会的。
既然人在根源上是以建设性的“实现趋向”为动力,人的心理问题又怎么来的呢?简单来说,个体在实现趋向这种基本动力下进行环境中的各种活动,包括与他人互动,获得各种有关自我的经验。如果按照机体估价过程来评价这些经验,自我概念就是真实的自我。但现实社会使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附带了各种价值条件,机体估价过程就会受阻,个体行为就会受内化了的社会价值条件的指导。这样真实的自我就与自我概念产生矛盾,如此引起心理失调。因此,罗杰斯看来,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要让当事人“变回自己”,找回属于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以更开放的态度接纳真实的自我。
4简评
从以上对三大治疗学派的人性观梳理中可以看出,每种治疗体系对人的心理问题的解释莫不与其与人性特定的假设有关。不可否认的是,在对人性的看法上,每一学派都有其认识中的真理成分,都为我们把握人性提供了独特的视角。然而,人性本身如此复杂,三大学派在研究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时所持的人性观本质上都是“二歧人性观”,即采用研究物的“是即是,否即否”的研究逻辑看待人性,必然带来不可避免的缺陷。[4]明显的是,这种模式下的人性观所描述的人都带有片面性。精神分析派坚持性本能冲动是人心理失调的内在原因而强调人的生物性,在洞察到人之非理性的同时却遗失了其理性的光辉而导致人兽不分;行为主义认为被动地受现时环境影响是导致人心理失调的原因而强调人的物性,在承认人具客观性的同时却丢弃了其主观性而导致人物不分;人本主义相信人自我实现动机受阻是造成人心理失常的原因而强调人的精神性,但在肯定人具有高级需要的同时却切断了其与人类社会文化历史的联系。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决定了人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自然物,而应是物性、生物性、精神性的整合。而且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又有其历史性,相应的,人性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我们应以更开放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对待人性,并融入辅导和治疗的实践中去,使辅导效果更加成功。
【参考文献】
[1]刘鲁蓉.人性观与心理治疗[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5,23-25.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英文版[M].1920:7.
[3]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29.
[4]杨娟.人性观的演进对心理健康研究的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5,4:113-116.
[责任编辑:曹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