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的全球化环境

2014-04-29 00:44蒋国栋
领导科学论坛 2014年7期
关键词:全球化政治经济

蒋国栋

【内容提要】 当今时代,全球化的趋势和潮流势不可挡,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各地区。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但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无疑弊大于利。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全球化大环境的影响。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难度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中国要想取得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胜利,就必须将新一轮改革置于全球化环境中进行考量,这对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 全面深化改革全球化环境影响

【作者简介】 蒋国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7-0004-04

全球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被世界各国所关注并接受,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就中国而言,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顺应了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的开放水平提高到新的层面,使中国更进一步融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新时期,在党的十八大“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的精神指导下,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举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旗,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给世人留下良好的国际形象。新时期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置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具备国际视野,以全球化倒逼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因此,考量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全球化环境,对新一轮深化改革开放以及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全球化的内涵阐释

从国外学者研究来看,目前有五种基本的“全球化”定义:第一种是把全球化定义为国际化,认为全球化不过是用来表明国际交换及国家间互相依存关系的发展。第二种把全球化视为自由化,认为全球化就是解除政府强加在国家间交流之上的种种限制,从而创造“开放的”“无国界的”世界经济这一进程。第三种把全球化等同于世界化,就是把不同的事物传播给世界上各个角落的人们这一过程。第四种把全球化等同于西化或现代化,按此观点,全球化成为一种动力,现代性的社会基础(资本主义、理性主义、工业主义、官僚主义等)凭借它扩展到全世界。第五种把全球化定义为非地域化,社会空间不再完全依据地域距离以及地域边界来划分。国内学者将全球化定义为:所谓全球化,是指人类社会从以往各个地方、民族和国家之间彼此分割的原始封闭状态走向更紧密联系和全方位交往的全球性社会变迁的过程。由此可见,不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的研究,全球化所呈现出的最明显特征是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整体,从排他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元素而言,全球化是一个多元、综合的概念,可概括为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法治、管理、组织、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等十个方面。本文主要提及三个方面的全球化,即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内核。对于“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目前在国际上比较权威的定义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全球化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等。

政治全球化:或称全球政治一体化,是指政治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与延伸,以及政治权力和政治活动跨越现代民族国家的界限、无处不在的这样一种现象。政治全球化包括普世化的政治价值,多元化的政治主体,跨国化的政治决策、政治行为及其影响的全球化等方面。

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是指世界上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在“融合”和“互异”的同时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从根本上说,文化全球化是在保持差异性前提下的人类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是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统一性的双向互动,但从当下来看,文化全球化成为西方强势国家推行“文化霸权”战略的工具。

二、全球化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正面作用

(一)经济全球化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引擎”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36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中国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融入到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关键一招。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13年间中国“超英赶美”。首先,国内生产总值从入世当年的10965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568845亿元,中国综合国力居全球第二,对世界经济累积贡献率超过20%,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经济贡献国。其次,2001年到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5096亿美元提高到41600亿美元,实际增长8倍多,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外汇储备也居世界第一。再次,从2001年到2013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859元提高到26955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366元提高到8896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经济全球化倒逼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

第一,经济全球化倒逼中国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1%,尽管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但从实际产业构成来看,中国依然是以工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为主。在全球化形成的倒逼机制下,新时期必须支持服务业新型业态和新型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进产业结构转型。而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发展方式。中国要想在经济全球化中保持自己的利益优势,就必须在新一轮改革中加快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

第二,经济全球化倒逼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全球范围来看,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就中国而言,2013年货物出口总额22096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出口额12652亿美元,约占出口总额的57.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6603亿美元,约占29.8%。由此可见,中国的科技实力比较低,在科技竞争中处于劣势,新时期中国要实现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转变,就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三,经济全球化倒逼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策策略的制定从来都是依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当前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新变化,作为顶层设计的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就是要适应这一时代变化,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第四,经济全球化倒逼中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发展来看,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然而据2010年世界文化市场份额调查显示,美国独占鳌头,占有43%的市场份额,中国仅占3%的份额,不足美国的1/10。这种差距悬殊的形势倒逼中国新时期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第五,经济全球化倒逼中国创新社会体制改革。改革的目的在于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社会体制改革关系到人民群众就业、教育、收入分配、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众多切身利益。但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造成的不平稳态势深刻影响着人民的切身利益,造成就业压力大、教育不公平、收入分配差距大、住房紧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基于此,就不得不创新社会体制改革,如大力发展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

第六,经济全球化倒逼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球化潮流影响下,中国在过去30多年的改革进程中大力发展工业,造成资源能源消耗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全球化中的跨国公司将高耗能、资源消耗型等污染企业转移到中国,增加了环境破坏程度。新时期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恶化趋势,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坚决向污染宣战,建设“美丽中国”。

第七,经济全球化倒逼中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面对当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思想僵化、固步自封没有出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都可能成为中国发展的“引擎”,把握机遇,用挑战倒逼改革,从而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全球化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负面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对深化经济领域改革的影响

1. 造成经济发展不平稳,经济下行压力大

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依赖性较强,已经进入中等贸易依存度国家行列。据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约为45%。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全球经济不稳定成为一种常态,“经济危机”成为高频词,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然后再危机……具有周期性和规律性。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及衍生出的欧债危机,造成世界经济至今处于低迷状态,中国目前也处于经济放缓阶段。从2001年到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可以看出,总体呈现先增长后回落的态势,以2007年为转折点,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率“破9”“破8”,降至2012年7.65%的最低点。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3年经济增长率为7.7%,并将新一年的GDP增长率预期目标设定在7.5%左右。由此可见,当前中国面临严重的经济下行压力。

2. 面临“中等收入陷阱”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根据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内部或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出现经济回落或长期停滞,鲜有成功地跻身高收入国家。20世纪80年代开始拉美国家经济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增速急剧下滑,从1981年到1990年,拉美地区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1.0%,人均年增长率则为-1.0%,导致了“拉美陷阱”的出现,至今拉美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美元到5000美元之间裹足不前。就当前中国而言,201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6000美元大关,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然而当下世界经济的低迷造成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的中国经济下行态势明显,改革开放30多年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有可能集中爆发,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泥潭。

3. 面临跨国公司的破坏

截至2010年,来华投资的全球500强企业超过480家。诚然,跨国企业能够为中国经济注入活力,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2001年的468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176亿美元,但从投资企业类型来看,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污染企业为主,能源资源消耗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从而造成中国能源资源过度依赖于进口,制约本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2013年中国主要能源煤的进口量为3.27亿吨,累计进口原油2.82亿吨,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无疑新时期中国的发展将更加依赖全球化的经济体系,同时也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二)政治全球化对深化政治领域改革的影响

1. 对国家主权构成严重挑战

首先,政治全球化衍生出“民族国家消亡论”。政治全球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活动的跨国化,由此弱化了现代民族国家的界限。而对于激进的全球化论者来说,“民族国家消亡论”“民族国家过时论”成为了他们的代名词。其次,政治全球化宣扬普世化的政治价值。受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的影响,民主、自由、人权、安全、和平等政治价值随着媒介和政治交流的日益增多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逐步成为普世性的价值规范和政治评价标准,也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谓的“普世主义”或“普世价值”,其本质正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说“普世主义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进入21世纪,美国开始重返亚太地区,其目的就是宣扬其所谓的普世价值,弱化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地位,以期引发中国国内动荡。再次,政治全球化下的政治主体多样化。在政治权力和政治活动跨国化、政治关系不断扩大和延伸的趋势下,全球政治舞台越来越成为一种多头政治的“混合主体体系”,全球性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区域性组织(如欧盟、东盟等)、跨国组织等在国际社会上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由此造成国家向政府间国际组织让渡部分主权和事务管理权的现象。

2. 国家安全备受威胁

在政治全球化的影响下,一国的分裂恐怖组织也走向国际化,建立自己的跨国组织,发展成为现代国际恐怖主义。如2001年震惊世界的美国“911事件”就是由基地组织策划的恐怖活动,事件共造成3201人遇难,6291人受伤,并造成数千亿美元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就中国而言,中国的分裂势力和恐怖组织日益猖獗,“藏独”“疆独”“台独”“港独”等分裂势力一方面加紧与国际恐怖组织的联系,另一方面则在背后与某些境外国家相勾结,企图获得政治上的承认和经济上的援助,并在国内大肆制造暴恐事件。

(三)文化全球化对深化文化领域改革的影响

1. 文化全球化冲击中华民族文化

首先,英语对母语的冲击。汉语的地位、影响在国内逐渐弱化是不争的事实,纵观幼儿、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理念,无一不凸显英语的重要性,英语学习时间占据整个学习时间的一半以上,而纵观社会,英语更是成为进入单位、公司、企业等的基本门槛。其次,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相比本土文化,外来文化更具有新鲜感、新奇感和诱惑力。从节日来看,国人逐渐对圣诞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推崇和亲睐,而对中国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等了解甚少。在娱乐和消费方面,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韩剧、美剧等逐渐成为国人的主流娱乐消费方式,给中国文化产业和市场带来巨大冲击。总之,不论是民族语言还是本土文化市场,都受到文化全球化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都会成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绊脚石”,不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和文化强国的建设。

2. 引发多样化的社会思潮,造成思想混乱

自改革开放与国际社会接轨以来,中国保守单一化的社会思潮逐步呈现出开放多样化的特点,正如马立诚先生在《当代中国的八种社会思潮》一书中所认为的“中国思想界开始进入一个边界内群雄出奇的时代”,并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总结为八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民主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和新儒家思潮。无疑,在这八种思潮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主流思想,然而受市场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以民粹主义、自由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思潮对中国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在国内也存在相当大数量的民粹主义、自由主义的追随者。这些呼声日渐高涨的社会思潮无疑给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雪上加霜,造成社会思想混乱、社会凝聚力不足,阻碍改革进程。党的十八大高瞻远瞩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纳为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但面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培育,社会改革共识的形成必然会受到挑战。

参考文献:

[1] 梁展.全球化话语[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2] [美]贾格迪什·巴格沃蒂.捍卫全球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杨伯溆.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 [英]简·阿特·斯图尔特.解析全球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5] 孟庆顺等.全球化时代世界意识形态流派述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7] [英]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8] 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 Anthony Giddens: Beyond Left and Right: The Future of Radical Politics, Polity Press, 1994.

[10] 俞可平等.全球化与国家主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1] [英]赫尔德,麦克格鲁.全球化与反全球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2]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周俊

猜你喜欢
全球化政治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全球化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