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7月,晴空万里,村中偶有蝉鸣。阳光直射在白色墙壁上,有些晃眼。小道上,几个少年连蹦带跳向村中的那块空地上聚集。“来啊来啊”,安静的村子传来十多个少年嘈杂的声音。
书包挂在树上,衣服放到空地上,渐渐地,他们围到空地中央。一个少年从袋中抱出一个黑乎乎的足球,“呼”的一声,足球从人堆中飞出,少年身后,顿时扬起一片飞尘。“我的偶像是梅西,我想超越他。”在晒谷场改就的操场上,一个男孩一边奔跑,一边大声喊道。
没有标准的场地,没有充足的器材,没有专业的教练,也没有好球鞋——这是中国乡村足球队遇到的普遍难题,但无论男女老少,足球带来的快乐始终不打折扣。
浙江:70年前的山村足球队
2014世界杯期间,93岁的钱寿补、87岁的徐志贤也在时刻关注比赛结果。70年前,他们曾是双山足球队的主力队员。
上世纪40年代初,海宁硖石塘桥西北,青石板街的两旁林立着米行、酒行、丝行、油行等多家店铺,时年二十出头的钱寿补就在一家米行做事。“那时店铺都是早上忙,下午1点之后就没什么事情了!”钱寿补回忆道,下班后,伙计们就聚在一个小园子里踢球,“刚开始球很小,后来换了只大点的足球,踢的人也越来越多。”
在硖石商团操场,来踢球的就不只是店铺里小伙计;随着踢球氛围的越来越浓,硖石镇几爿香烟店里的一些年轻人也加入进来,“刚开始是大家在一起踢,后来发展到两边对抗踢。”
1944年,已在“裕和成米行”里做账房先生的钱寿补和丝行老板朱松余等人自掏腰包,在硖石发起成立了一支足球队,取名“双山足球队”,其中,徐志贤是主力后卫。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国内形势日趋稳定,各种活动相当活跃,在海宁的硖石周边,还有长安飞雁足球队、袁花龙山足球队、丰士庙丰声足球队、海盐澉浦澉风足球队等多支足球队。
当时的足球赛是7人制的,外出比赛前,大家买了7件背心当队服。“背心前面请人用缝纫机缝上‘双山队3个黑字,后面缝上黑色号码;后来又买了7件红白相间的球衫做队服。”
当年,球队外出比赛坐船,常路过土匪、强盗出没处,但他们从未遭到过麻烦。有船家说,船头大旗上的“双山队”就是“护身符”,土匪强盗吃不准“双山队”的来头,不敢贸然动手;也有船家说,土匪强盗里也有球迷,听闻双山足球队的名声后,非常敬重不愿动手。
尽管条件艰苦,但大家踢得欢乐,在徐志贤的记忆里,最令他自豪的是与上海永皇足球队的一场比赛。“当年条件艰苦,我们的球鞋上满是补丁,但大家踢得很起劲,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不光硖石人来看球赛,就连马桥、盐官、袁花等地的群众也来观看了……”那场比赛中,徐志贤成功阻止了一次进攻,“我们球队最后以1比0获胜,球场上全是掌声和欢呼声。当年虽然没有物质奖励,但大家仍非常开心。”
活跃一时的硖石双山足球队,在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解散,当年的球员也先后奔赴各地营生。新中国成立后,钱寿补去了杭州工作,直到退休后才回到家乡海宁定居。他一直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关注所有能关注到的足球赛。“过去爱踢足球,是因为在没有电视机、没有网络,甚至连收音机都很稀罕的年代里,业余生活非常单调,踢足球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现在爱看球赛,是因为球赛能激发大家的爱国情怀。”钱寿补说。
徐志贤说,与足球结缘的最大好处就是让他拥有了一副好身板。“59岁时,我第一次通过电视机观看了世界杯比赛,从那以后,每一届世界杯我都会看。”
新疆:高原上的百年足球村
谈及足球历史,多数人会想起曼联、利物浦这些已有上百年俱乐部历史的足坛豪门,可谁能想到一处位于帕米尔高原上的小村落也能拥有百余年的足球传统,这就是新疆阿图什市上阿图什乡的传奇足球村——依克萨克村。
曾是丝绸之路上重要城镇之一的阿图什,被视为新疆现代足球的发源地。早在十九世纪,足球就已传入了这个新疆商人的故乡。当时财富显赫的穆萨巴耶夫家族出资让当地的年轻人到土耳其、俄罗斯和德国留学,目的是将现代化教育带入新疆。
1885年创建的依克萨克村小学,在建校之初就成立了校级足球队。在依克萨克小学体育办公室的宣传板上,有这样一段文字:“1872年起,穆萨巴耶夫兄弟开始派人去欧洲引进足球运动。足球运动被引进到依克萨克后,首先在学校被列入必修课,受到学生的欢迎。校外农民也开始玩足球,普及速度相当快,还组建了农民和学生足球队。”
据依克萨克村村史记载,1885年村中就有足球了,当时的足球由两顶皮帽子塞满棉花缝制而成,人称“皮帽子球”。1908年,依克萨克村的一位有钱人自掏腰包买下一块土地建起了正式的足球场,自此,村民们踢球有了更好的地方。
上世纪初,依克萨克村的“足球热”曾引起外界关注。1927年5月初,应英国、瑞典驻喀什领事馆的邀请,依克萨克村足球队来到距阿图什市几十公里的喀什与两国足球队比赛。当时,整个喀什城万人空巷。据依克萨克村一位百岁老人回忆,为了看这场比赛,他天不亮就赶着木轮子牛车走了二十八公里赶到了喀什色满区足球场,外国人是骑马到足球场的;依克萨克村的队员有的有鞋,有的光脚,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队员的参赛热情。最终,他们以2比1战胜英国队,以7比0横扫瑞典队,震惊了在场所有人。
如今,在依克萨克村小学的校足球陈列室里仍保留着当年参赛球员的照片,那些大大小小的各类比赛奖杯,让人目不暇接。起初建立的足球场,依然保留着原样。可以说,依克萨克村小学可能是目前中国内地最早设立校级足球队并延续至今的小学。目前,该校足球队有30名小队员,每天都在接受着专业足球体育老师的系统训练。
如今,上阿图什乡的23所中小学校、17个村都有学校足球队和农民足球队,每年的足球比赛是当地人最快乐的节目。据1956年参加新疆足球赛的老队员买买提·祖农称,他膝下有35个孙子、孙女,其中15个孙子在乡上各足球队踢球,还有1个孙子在新疆足球队。
在这里,足球并不只属于孩子们,依克萨克村还有一支老年农民足球队,球员中年龄最大的88岁,最小的50岁。这些老人们每周都会到村里的小学足球场上训练两三次,每次1小时左右。头球、对攻、射门……尽管年事已高,训练起来却毫不含糊。
在依克萨克村小学的足球场上,78岁的吾甫尔·祖农正与小队员们一起训练,只见他时而顶球,时而传球。虽年事已高,但场上的他却精神抖擞。谈起足球情结,吾甫尔·祖农感慨道:“我四岁就学踢足球,有时为了踢球忘了吃饭,足球就跟我的生命一样重要。”
深圳:首个乡村足球俱乐部
在深圳宝安沙井有一个有着700多年农耕史的老村子——壆(音bó)岗。壆岗村闻名于外的不是现保存完好的清朝陈氏大宗祠,也不是国内第一家超大规模的中亚电子博览中心,而是国内第一个乡村足球俱乐部。
壆岗被称为足球之乡,有着70多年的足球传统;中国第一个农民业余足球俱乐部,就诞生在此。1941年,在港谋生的近百名进步青年回到家乡壆岗村,其中就包括陈飞鸿、陈志涛和陈灿星几名香港足球队队员,他们成立了壆岗第一支足球队。在壆岗将军山一块略为平整的小山坡上,用几根木头搭起球门,村民们借“踢波”来此聚会。
从那时起,踢足球成了壆岗村民的“必备技能”,农闲工余,大家总要在足球场上奔跑一番、切磋技艺。“足球之乡”这一美誉也开始在壆岗扎下了深根。在壆岗足球俱乐部训练基地主楼的大厅里,悬挂着多张老照片,其中有一张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照片,照片上,穿着简单球衣的壆岗村民在简陋的足球场地上排成三排合照留念,他们古铜色的脸庞上还带着风吹雨蚀的田间劳作痕迹。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改革开放前,壆岗足球成为地方体育部门大力扶持的运动项目,深圳宝安体委每年都要拨出专项资金扶持壆岗足球队。人民公社时期,壆岗村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逢村里有足球赛事,村民们可以不用出工,但是工分照记。这种做法在当时的环境下,实在是难得的开风气之先。
壆岗人大多数姓陈,村里的球队出去比赛,经常被称为“陈家军”。不论男女老少,足球俨然已经成为壆岗人生活的一部分,踢了一辈子的足球的壆岗老一辈大有人在。壆岗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陈红星说:“我只要发一条短信,几点钟穿什么衣服球场上见,基本是没有迟到的,更不会说不来的,除非有特殊原因。如果有人迟到,那么他会很自觉地踢完球后请大家吃饭谢罪,这都是老规矩了。”
深圳乡里,各有习俗。逢年过节,有的地方以舞狮庆祝,有的地方以丰盛的年例聚餐庆祝。而在壆岗村,每年过年举行的贺岁杯足球对抗赛则是雷打不动的节目。从1992年起,壆岗村每年都在年初一至年初三举办新春足球赛,连续17年,从未间断过。
“足球比赛是壆岗人的盛事,不管男女老少,大家都欢聚绿茵场,观赏精彩的足球赛事。年轻人在场上竞技,长辈在场下派发红包。”陈红星说:“直至今天,壆岗贺岁杯的比赛还是按照以前村里生产队的划分组队,第一生产队、第二生产队……捉队厮杀,决一雄雌。场上激烈对抗,场下掌声雷动,叫好连连。”
1998年,经中国足协批准,壆岗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村级足球俱乐部,壆岗足球队也成为了全国第一支拥有专用足球场(壆岗足球场)的业余球队。村里在拥有1个标准赛场和2个练习场的基础上,又投资600万元建起了一幢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俱乐部大厦。
如今,壆岗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足球梯队训练体系,拥有从儿童、少年、青年到成年、老年等各年龄段的足球队,包括小学生一队、二队,少年队,青年队和女子队,队员达220多人。壆岗人“足球之乡”的浓郁情怀处处可见,当年,壆岗足球俱乐部在长沙竞夺中国业余足球联赛冠军。壆岗乡亲自掏腰包坐飞机或自驾到比赛现场为自己的球队加油助威,成为球场外的一道盛景。
辽宁:中国第一支农民足球队
因成功培育了诸多职业球队,大连足球在全国闻名。20世纪50年代,大连造船厂的工人足球队赢过当时的国家队,而比造船厂工人队还早出名的是前关农民足球队。
前关村(今属大连甘井子区大连湾镇)有4000多人,多数村民热爱足球,村内有一块标准的足球场,原村委会办楼上也有醒目的足球标志,这些都记载了前关足球的辉煌和历史。
1945年前后,前关村农会会长赵兴业在农业夜校拿到一个足球,回村后,他组织了一些农村青年开始踢球。1948年,村中踢得较好的青年正式组成了前关生产大队足球队——这是中国第一支农民足球队。
球队组成后没有教练,只是由队长葛长青领着大家练习了几次。有一年春天,前关足球队参加了在姚家村举行的“解放后南山区第一次农民足球赛”。当时,大家没有运动服或球鞋,只是身穿棉袄棉裤、脚穿机鞍参加了比赛,人称“轨鞍脚足球队”。许是没有经验,前关足球队在这次比赛中失利了。回村后,大家下决心把足球队建设一番。当时村民的生活并不宽裕,但每个队员仍变卖了家中的部分粮食,买了运动服和球鞋……
1984年5月,前关村成立了一所以少年儿童为主的足球业余体校——这是全国第一所农村足球业余体校。在前关,很多男孩的童年与足球紧密相连。如今在某汽车店做售后工作的赵昌征,就是前关足球队一员。“成长在前关足球村的我,从小就对足球有一种特别的偏爱,小时候除了踢球我没有其他爱好,在学校就一直参加球队,工作后就用业余时间踢球。”赵昌征说:“我对足球的热爱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近几年,几乎每个夏季的周末,前关村的足球场上都会有一场足球比赛,这些业余比赛其实是大连湾足球超级联赛的正规赛事,去年有16支业余球队参赛。虽然是业余联赛,但联赛管理十分正规。16支球队中,有大连湾聚集区内的村球队,辖区内的企业球队,还有一支由外国人组成的“国际队”。
每到周末,这些球队就进行单循环比赛,一场场热闹的比赛,搅活了大连湾百姓的文化生活。尤其是前关村球队的比赛,每场都有五六百人前去观战。前关村党支部书记姜世忠说:“前关村原来就有足球的文化底蕴,现在大家富裕起来了,村民都有这种爱好,我们就应该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
前关村每年在文体活动上投入三十多万元的资金,其中主要资金都花费在球队身上。为了给村民踢球创造良好的环境,前关村投资在村里的老体育场的原址,重新修建了拥有两块比赛场的新足球场。“满足老百姓踢球、看球的需求,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姜世忠说。
前关村的足球队让每个村民都脸上有光,前关村队连续两次夺得大连湾足球超级联赛冠军。今年,前关村队参加足协杯预选赛,球队主教练就是同村的前国脚赵昌宏。赵昌宏说:“我们希望在足协杯上,能够创造一个农村足球队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