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红兵:无创意 不写作

2014-04-29 00:44高尔雅
青年作家 2014年7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作家文学

“文学始终是进步的”

我明确地反对那种倒退论的文学史观,那种认为我们今天的文学不如过去的文学的说法,一种合乎直觉但是不合乎真正研究者的理性的结论。就拿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来说,它们不是最好的,但依然不是倒退的。我们不可能在中国史上找到一个真正的黄金时代,会比其他时代绝对更好。文学时刻都在参与时代进程,反作用于时代进程。但是,我们常常因为自己的偏见和视野的狭隘,还有它们被故意地隐瞒而无法看见它们。文学史本身是其所是地发展着,本身不存在问题,任何以政治的、道德的、艺术的等名义对它提出的高要求,也许都是不合理的。

专业性的文学写作的确是在进步当中。我们没有能力认识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海子可以媲美李白,但他还没有完全得到人们的尊重。中国当代文学有它的进展,不应完全否定。尤其是经过上世纪80年代文学本体性的运动后,中国当代小说的技巧、中文文字的文学表达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不过,我们现在还很难断定,是否已经产生了能够引领这个时代生活主潮的伟大作品,我认为应该是正在产生的过程中。总体上来说,我倾向于认为我们这个时代并没有能力认识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那些最伟大的作品可能我们是视而不见的,许多跳蚤型的作品反而被我们捧得很高。所以,不要悲观地去看待当代文学,而是要谦虚地对待我们当代文学的创作,让我们用谦虚的态度去阅读这些作品,也许我们能发现其中已经出现了很好的作品。就像“文革”时期,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潜在的作品,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们通过重读历史、重写现代史,又发现了一大批现代文学的优秀作品,也许再过20年,我们又会发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身边就有许多伟大的作品,而我们恰恰忽略了它们。所以,我的观点是,也许我们正在有,甚至是已经有伟大的作品产生,而我们却还未曾具备伟大的眼光去发现它,未曾具有伟大的勇气去赞美它。多数情况下,我们对身边的事物,尤其是遭到禁止、批评、压制的事物,缺乏站出来说“那是好作品”的勇气,没有胆量去担当。

有几类作品是当下批评界未能深入认识的。一类是想象型的作品,它试图扎根在地方生活中,用想象跟地方生活接壤,《受活》《日光流年》的确是好作品,还有莫言的《檀香刑》。贾平凹的作品,包括阿来的一批作品。这类作品,我们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完全地很深刻地去认识它。包括再往前推一推,像冯骥才、汪曾祺的作品,看起来似乎是跟当代生活有点游离,思想方式也是疏离的状态,而我们还缺乏一个知识视野去解析它,它们得到的文化结构上的尊重还不太够。第二类是一批具有世界意识的作品,追求人类的普世价值,它们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解析。第三类是宗教类的,也尚未显露它们真正的面目。第四类是大抒情的作品,其实直到现在为止,海子式的抒情家还没有完全得到人们的尊重,实际上我们还有很多这样好的诗人,比如于坚。他们的成绩跟他们所处的地位还不是很相称。

“没有网络的文学还是文学吗?”

我很看重网络文学。我们团队的研究结论是:目前青年人的文学阅读已经有70%以上是发生在网络上的,而文学出版,目前也已经有超过50%发生在网络上。“没有网络的文学还是文学吗?”我们要这样问!另外,网络文学的真正力量在于类型化,它时刻在创造新的类型,这需要我们重新认识类型的意义。

网络文学今后会成为文学的主流形态,纸质文学将会消失,纸质出版也可能会消失。我是全国最早开始研究网络文学的,1998年、1999年的时候,我拿到了一个省部级网络文学研究项目,那是国内第一个。之后,我曾经在国内所有的文学会议上宣讲网络文学,提出网络文学是文学发展的未来,但在当时遭到很多人的批评,甚至有人说我有“网络文学崇拜症”。应该说,我基本上预见到了网络文学今天的发展状态。网络文学今后会成为文学的主流形态,而纸质文学将会消失,纸质出版也可能会消失。我现在基本都是通过网络来购书,而且现在的网络出版中,电子书已经占据了很大份额。我们现在基本都是使用数字化的媒体。我曾经对网络文学进行过划分,一种是上网文学,即纸面文学作家上网,实际上他写的东西,无论内容还是风格都依然是纸面的;另一种是网上文学,即在网上写,其写作的意识和方法,以及传播的媒介都已经网络化了,作者并不追求现实发表。现在成熟的形态是网络文学的第三阶段,也就是多媒体写作时代。这个时代的网络文学是市场化的,不仅仅是在网上写、网上传播,收稿费也在网上,出现了电子支付的方式——点击率写作。盛大文学是这一形态的标志。

过去,网络文学是寄生在纸面上的。比如初期的上网文学是在网上写,然后拿到杂志去刊登,再被出版社出版,这批作家一旦回归到纸面后,就极力想要抹掉自己在网上的印记,比如安妮宝贝。安妮宝贝变成纸面作家后,很怕别人说她是网络作家。但是,发展到今天的点击率文学后,盛大文学旗下的这一批作家涌现出来,他们时刻都说自己是网络作家,也不追求纸面出版,甚至对纸面出版深恶痛绝,因为纸面出版不断盗版他们的作品。他们只需要在网上写作、传播,就可以在一年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他们的写作是针对网络写作的,比如连载的格式,使用了过去说讲文学的章回体小说模式。他们的作品非常类型化,有明确的定位,诸如新都市、新言情、新武侠等等。以后会出现电子阅读的时代。以后像读书室就不再需要了,只需要一个电子读书器,随时带在身上。我认为电子阅读器的时代可能就是跟GOOGLE全球电子书库连在一起的。我是第一个赞成GOOGLE全球电子书库计划的,我有大概四十几本书同意授权给GOOGLE。传统出版界肯定是要消亡的,我的看法很极端,直到现在我都保持这种非常极端的看法。

“没有文学产业,文学在今天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没有文学产业,文学在今天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中国的文学教育应该改革,狭隘的文学观念也应该改变。我们最近在研究创意写作学科,我在国内创立了第一个创意写作研究中心。所谓创意写作,就是创造性写作。我们倾向于跟过去专业作家的写作加以区别。创造性写作要比专业作家的概念更有当代感,也更有新概念在里面。创建这个学科的目的实际上正是针对当下中国文学的现状。当下文学发展暴露出的有些弊端,正是因为我们国家目前没有一个好的文学训练模式。大学的文学教育是老套的,观念是陈旧的。只能教研究文学,而不能教创造文学;只能教学生怎么读,而不能教学生怎么写。在这样一个文学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再跟当下文学生产的大背景相结合,中国文学的确是不适应时代生活,没有适应时代生活的手段和能力。我们希望能够推动中国的文学教育改革,使文学教育从文学研究走向文学创作。同时,要改变以往狭隘的文学观念,要从纯文学的观念变成大文学观念,就是创意写作的概念。我们应当把电影文案、影视创意文案,还有游记、传记、报刊特写等所有类型的写作都归入文学的门类之下,这些都是文学创造。

当下许多人怀抱着对纯文学的个性崇拜和创新崇拜,应该打破这种崇拜,用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小说创作或者是文学创作的成规。每一种作品都有它自己的成规,可以指导我们后来人更好地写作,而这个成规并不是让我们墨守的成规,而是指导我们去创造的成规。就好像国际象棋有规范一样,规范虽然是一样的,但是产生的棋局却是千变万化的。我们要提倡的是这样一些观念:文学可以教,文学必须教,把文学当做一个文化创意产业来对待,要推动产业的发展来带动文学的发展等等。大部分人认为,文学不能类型化,文学要个人创造,文学不能产业化,产业迫害了文学。而我却认为,没有影视产业就没有影视,没有文学产业的话,文学在今天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因为今天是个市场化的时代。

“在学生中培养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军人物”

上海大学中国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4月。2004年秋天,我从英国回来,看到英国的文学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创意写作学生为主。当时,就在想中国高校文学教育的事情。此后好几年,创意写作研究成了我常态教学科研之外的一个“私密”任务。后来,我们逐渐扩大了工作。如今我们上海大学创建了全国第一所创意写作中心,创建了全国第一个本科“中国文学创意写作平台”,我们翻译和编写了大量资料,出版了第一套创意写作教材,创建了第一套创意写作课程。对外,和美国高校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对内,和影视学院建立了合作机制,开了国际会议,同时还办了暑期创意写作夏令营,等等。高校是否可以培养作家?是否可以开门办学,请作家进来教学?上海大学成立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的时候,我们一直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近年来,中心与美国斯坦福大学、澳洲国立大学等共建,实现双方人员和研究生访问交流,中心成员建立了每月学术讨论会制度,完成国家级课题一项、校级课题两项,编撰《类型小说理论与批评丛书》6卷、《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丛书》3卷(2012年2月出版),发表创意写作专向论文(CSSCI)十余篇。中心成员面向本科生成功开设《成为作家》《创意写作:技能拓展》《创意写作基础理论与训练》等课程,出版和正在出版教材《创意写作基础理论与培训》《创意写作的兴起》《创意写作:虚构与叙事》等5种,我们相信人的创意潜能需要激发和发现,人的创意技能需要训练拓展,人的创意热情需要实践机制加以敦促和鼓励,我们研发了中国高校第一个面向本科生的创意写作教学系统,已经初步具备发现、激发、培养创作人才,直接指导学生创作的能力。

到今夏,我们中心在“文学院中国文学创意写作平台”实现的“上海大学暑期创意写作夏令营”活动已经是第四期。夏令营鼓励了创作,培育了作品,发现了人才,该活动发现的人才被推介到数家创意企业,包括上海有名的影视公司,部分学生已经成为企业创作骨干。这对我们是个很大的鼓舞。中心活动和成果也受到社会关注:《文学报》曾经连续发表讨论文章讨论中心教改,今年《文汇报》《人民日报》都曾发表记者长篇专访,介绍中心探索事迹,类似此类报道有十余家。2011年,在联合国贸发会议组织的“全球创意教育论坛”上,我中心还因为在高校倡导创意写作教育教学改革,受邀与中国社科院、北大、清华等12所高校兄弟单位一起进入联合国贸发会议创意经济网,成为中国高校首批联盟单位。

目前,上海大学已成为中国创意写作研究的高地,也成为国内第一个面向本科生研创写作系统的单位。但是,以上的成果和我们尝试回答“高校是否能培养创意人才?”“大学是否能培养作家?”的初衷还有距离。最近我们比较了美国同类高校当年的发展经验,审慎地考虑了我们已有的创意写作研究、教学基础,又调研了国内外十余所大学的信息——国内引进驻校作家制度的高校有人大、清华、北京师范大学等,有些高校甚至在考虑创建创意写作系。综合各方面的情况,配合我校大类招生制度改革及相关教育教学系统改革,我们提出中心、平台实体化,面向本科生创建“上海大学创意写作坊”机制的建议,尝试打造发现创作人才、激励创作人才,通过培育作品的形式培养创作人才面向本科生的创意写作教育教学机制,给有这方面热望和专才的学生一个专门通道,在我们的学生中发现和鼓励了非常杰出的创意家、写作家,潜在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人物、领导力人物。

“创作是需要传帮带的”

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创作是需要传帮带的,也是可以传帮带的,创作激情也更需要鼓励和激发。如果当初,不是有些作协领导和著名作家的精神鼓励、帮助改稿,我的创作就不会有今天。我也希望有机会能用传帮带的方法,帮助我们的学生,让他们的创作激情得到保护,让他们的创作才能得到发现,让我们在创作初期得到一点经验的指导。让那些潜在的文化创意人才得到系统地发现和保护,让他们能在高校成才。有一天,也许我们真的能说,我们培养了他们,而他们也真心地承认这一点。

我们认为:中国高校需要一个类似美国高校那种创意教育运动。中国高校文学教育在未来5年内出现创意协作化的趋向,会产生大量创意写作系。“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是以文字创作为形式,以作品为载体的创造性活动,它是文化创意产业链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环节。创意写作学科是研究创意写作本身的活动规律、创意写作教育教学规律、创意产业管理和运作规律的学科,为“创意写作”提供基础理论支持的科学。创意写作学科的创生和建构要提高到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高度来认识。高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的改革,高校不仅仅是科技创新的发动机,也应该是文化创新的发动机。未来文学创意写作人才的培养由高校进行,高校创意写作工坊(系)也可以提供作品创作和孵化支撑,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动机”。这与“作家协会”体系是并行不悖的,作协可能更多地倾向于著作权保护、著作权买卖服务等,行使类似写作工会的功能。创意写作是实践技能,但不能因此就说不存在一个创意写作学,创意写作学需要科学和严谨的学术研究来建构。只有通过创意写作这个通道,让创意写作机制发挥作用,文化产业才能在市场这个怪兽面前依然保持价值观和国家意志的敏感度、清晰度,从而帮助国家形象的自我确认和向外伸张。中国高校教育尤其是中文教育,将会面临巨大改革,将会出现大量创意写作系,而国家也会开放高教系统创意写作MFA教育。 目前我们要做的事情还非常多:1、中国及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化”发展(尤其是上海“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要求)面临缺乏高校对口专业教学支撑的问题;2、改革中国高校中文教育教学“不培养作家”“没有写作学科”的现有教学模式,使其适应当下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问题;3、如何借鉴美国等文化创意产业先发国家高校创意写作教学系统先进经验的问题;4、中国传统写作学以“篇章词采”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如何向以“潜能激发”“创意心理突破”“技能拓展”为核心理念,以“工坊制”创作为教学机制的现代“创意写作学”转换问题;5、创意写作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及中国创意写作教学体系创建的问题,等等。

要改革传统中文教学体制,研究高校中文系开设创意写作专业方向或设立创意写作系的可能性及建设方案、招收创意写作(MFA)艺术硕士的可能性及实践方案;适应当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求,创建中国高校创意写作教学体系。要使中国高校中文教学得到彻底改观。全面革新传统高校中文教学观念,引进潜能激发、技能拓展等先进教学理念,引进欧美高校创意写作工坊教学机制,改知识传授为技能训练、改阅读鉴赏为创造写作、改被动学习为潜能激发,令中国高校能培养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工作需要的基础创意写作人才。

我们相信中文系能培养作家。每个人都有创作潜能,但是潜能需要激发,技能需要拓展,而没有个人的创作激情需要用“工坊制”的形式来加以保护和引导。因此,我开设《成为作家》研讨课,在国外的时候给学生上课,观摩他们的课要真正研讨起来,人数控制在16人左右。多了,教师是无法照顾的。《成为作家》这个课,和过去所有的课都不一样,不是知识课,知识我都放到后台,让他们自学。我在课上只是挑重点。这个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相信他们有创造天赋,能进行创造性工作。在课上,我们要做很多潜能激发的活动,要让学生突破自我。同时,要有大量的技巧性练习——我们相信,写作是有成规的,我们研究了大量写作成规现象。这方面,中心专家也写了相当多的论文。

[作者简介]高尔雅,1988年生,山东济南人,上海大学中国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文化服务及创意能力研究,先后发表文学作品、文学与影视评论文章十余篇。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作家文学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们需要文学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网络文学的诞生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