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达玛沟小佛寺遗址出土罕见壁画
新疆和田地区达玛沟佛教遗址,是目前全世界所发掘出来的面积最小的古代佛寺,它是整个塔克拉玛干地区古代佛寺,状态保存最好,壁画面积保存最完整的佛教遗址。
位于新疆策勒县达玛沟镇的达玛沟古佛教遗址群,分布着托普鲁克墩、哈德里克、克科吉格代、巴勒瓦斯提、老达玛沟、乌尊塔提、咖拉心、丹丹乌里克等著名的佛教遗址。在这些遗址群中,保存较为完整的达玛沟小佛寺极为珍贵。小佛寺形状呈正方形,面积4平方米,残高1.5米,寺内佛像雕塑保存完好,遗址四面残壁仍然保留有大量色彩鲜艳的大乘佛教壁画。
据历史资料记载,新疆和田于阗、策勒,是佛教传入中原乃至东亚最早的策源地,是我国著名的佛教中心之一,自古便被称为西域佛国之一,大唐高僧玄奘曾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这里“佛塔林立,僧人云集、物阜民安、佛教兴盛的”场景。
天津蓟县发现东汉列侯墓葬
经过两个多月来的考古发掘工作,位于天津蓟县城东的峰景苑建设工地的考古现场,终于揭开神秘面纱。此次发掘地点位于蓟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小毛庄村南汉墓群内,现场清理出的26座古墓有规律地分布其间,包括明清墓葬13座、东汉墓葬7座、西汉墓葬5座、战国时期墓葬1座。其中二号墓室和六号墓室为砖石结构的画像石墓,出土陶、铜、漆、玉等质地文物标本200余件,出土文物制作较为精良,彩绘陶器、釉陶器、鎏金铜饰占有较大比重。
汉朝人口殷盛,加上国祚长久,所遗留下来的墓葬遗存非常丰富。此次发掘的东汉时的墓葬形制不一,规模较大。墓葬二号墓室东西宽12.2米,南北总长(带墓道)28.8米,其带方形回廊的“甲”字形石室墓和墓室中出土的铜缕玉衣残片,以及墓门上画像石的雕刻技法,都可证明该墓葬为东汉早期列侯等级的墓葬,其独特的墓葬结构形制,是迄今为止,天津地区发现的两汉时期最高级别的墓葬,也是目前已知全国唯一使用方形藏阁的列侯等级墓葬,学术意义重大。
湖南长沙发现160年前乌龟碑
湖南长沙芙蓉区东湖街道辖区内日前发现一座乌龟碑。此碑高约3米,宽0.8米,最早是立在附近的湖南农业大学校内,后因某种原因被人为砸断,遗弃在河道上用于堵水治水。而神道碑上的字迹大多已模糊,但仍有20个可辨文字,上书“诰封……诰授建威将军江南苏松总镇王梦虎公神道”。
经多位史学家考证,明确碑文中所指的王梦虎公系光绪二十年总兵王衍庆,字梦虎,因立有军功,后受朝廷嘉奖,立此碑。据了解,东湖街道曾是宋初由五代马楚政权所遗留的常丰县县城所在地。此处曾发现了常丰县县城古城墙遗址和一口最早可追溯至“五代十国”古井。
村民修下水道挖出元末明初真武大帝系列雕像
日前,河南邓州市汲滩镇廖寨村的村民在开挖镇区下水道时,发现一组元末明初时期用汉白玉雕琢的真武大帝系列雕像。参与现场挖掘的邓州市文广新局文物专家王春玲介绍:“这组雕像当属元末明初时期作品,在国内极为罕见,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这组用精美汉白玉雕琢而成的真武大帝雕像共3尊:最大的一尊身高75厘米,宽50厘米,龙袍玉带,脚踏龟蛇,顶罩圆光,身坐五彩祥云,面目清晰庄重,形态逼真肃穆;另2尊雕像属于真武大帝跟前的“站班”,稍微小一些,身高均为68厘米、宽45厘米,同样神态安详,凝神静思。
据介绍,汲滩镇位于湍河、赵河、严陵河三河交汇处,古时候常遭水患。元末明初时期,人们在此兴建了余庵庙,供奉真武大帝,降妖除怪,平息水患。1946年,该庙被战火所毁。
河北临漳出土玉石舍利函 证小乘佛教曾传入中原
河北邯郸市临漳县当地一农民耕地时意外发现一块形状类似枕头的“石块”,经专家鉴定为玉石舍利函,属于国家一级文物。邺城遗址出土玉石舍利函,由此可以印证小乘佛教曾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这块极为罕见的玉石舍利函长22厘米,宽19厘米,高9厘米,由一整块玉石凿刻、打磨而成。其上面有一个凹面,如同古代玉石枕头,凹面下面又有一个囊匣,并且还有一个盖子。囊匣正面刻有一幅图,一个人骑着一匹马,脸朝后拉开一张弓,射击从丛林里跑出的野猪。
舍利函是存放高僧舍利的匣子,通常放在佛寺塔基下面的地宫里。经研究,此次发现的玉石舍利函为小乘佛教的遗物,当年小乘佛教传入邺城以后,可能建寺院时埋藏在佛塔下面地宫里面。
南充建筑工地发现明代古墓:石板上刻有侍女图
四川南充市嘉陵区城郊一建筑工地,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明代古墓。被挖开的石板上雕刻有侍女图,图中侍女怀抱长明灯,在侍女的周围,还有许多石雕花。另两个石板立在泥土中,左右各一,石板上都有不同的花纹。经初步调查,挖出古墓的地区的小地名叫“古坟嘴”,如今属于古坟嘴社区,古坟嘴附近村民介绍,曾听老人讲述,当地曾发现许多有价值的古墓,多年前曾有古墓被盗的事情发生。
嘉陵区文管所所长唐冲说:“初步判断该古墓为明代墓。”从挖掘出来的情况分析,现场属于古墓的尾部,不排除该墓早年被盗过。据介绍,当地曾发现多座古墓,文管部门正对相关情况作进一步调查。
四川古蔺工地挖出12000枚古币
四川古蔺县一项目建设现场挖出四坛古币,毛重800余斤。估计古币数量超过12000枚,至少需要10天才能清理完成。
“此次出土的古币连陶罐估计有800斤重,用了16个编织袋才装完。”古蔺县文物局局长邱光前称,此次出土的钱币有清朝康熙、乾隆、嘉庆、光绪等不同时期的铜钱,以及民国不同时期四川军政府所造的铜币,钱币时间跨度达400余年。
虽然5名文管工作人员已经忙碌了整整2日,但清理统计的古币数量还不到四分之一,初步估计这批古币超过12000枚。“是谁拥有这么大的财富还有待考证。”县文管部门透露,古币出土地为农田,其来源查证较为困难。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文管部门将对这批文物作进一步鉴定,编号登记入库管理。
清代沉船小白礁Ⅰ号出水千余件文物
“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位于宁波市象山县石浦港东南约26海里的北渔山岛海域,是一艘从宁波港始发,前往东南亚一带的木质远洋商贸运输船,因故沉于清代道光(1821 ~ 1850)年间。
据悉,该沉船于2008年首次被发现,2009年实施了重点调查和试掘。2011年,国家文物局同意“小白礁Ⅰ号”项目立项,这是浙江省第一个正式获得国家批准立项的水下考古发掘项目。2014年5月21日,“小白礁Ⅰ号”船体发掘工作启动展开。据初步统计,截至7月6日,“小白礁Ⅰ号”出水文物(含石板材)共计1050件,出水文物包含青花瓷、五彩瓷、紫砂壶、玉石印章、西班牙银币等。其中,最新出土的船载文物有145件,按质地可分为瓷、陶、木、铜、银、锡、铅等类,其中青花瓷碗78件、豆12件、盘4件、勺3件、杯3件;五彩瓷碗4件、器盖17件、罐1件;青瓷瓶1件;酱釉陶罐4件、壶2件、器盖1件;木砚台1只;毛笔1支;铜质砝码1件;铜钉4件;乾隆通宝、道光通宝铜钱4枚;银币2枚;锡盒1件;测深铅锤1只,另出水有宁波鄞州特产石板材约300块。
这为研究清代中外贸易史、海外交通史、中国古代造船史和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小白礁Ⅰ号”是一处具有较高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珍贵水下文化遗存,将为研究清代中外贸易史、海外交通史、中国古代造船史和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