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华
搬入新家前,我和妻子分别将必需的家具列了个单,对照一下,发现我们都把书架排在了第一位。的确,书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举家南迁,三十多箱书籍跋山涉水托运而来。就凭这份情谊,也得给它们搭建一个像样的安身之所。
最终敲定,书架是客厅里一排,书房里一排,加上主卧的一组书柜,看上去应该够用了。搬家那天,三十多箱书浩浩荡荡涌进来,垒在客厅里,等我一一打开、整理、上架。这一整理,问题出来了。
妻子说,书脊向外,便于寻找。我说不行,书要平躺在书架上,一排排摞起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很多书已经看过了,不会经常寻找,只是在这里陪伴我而已。但即便如此,客厅里的大书架也不过装下了十箱书,还有二十多箱等着我安置呢。
我断然决定:扔书。起码要扔掉三箱书才不致爆棚。妻子问,你舍得吗?舍不得又怎么办,新生活才刚刚开始,朋友们和出版社还要大量地赠书,我还要源源不断地买进新书,肯定要预留出一定空间,怎么算都不够地方,扔书是无奈的必然。
那就挑一挑吧。左选右选,前后斟酌,哪本都舍不得扔,本来在搬家前我已经逐个筛选了一遍,淘汰了几箱子,留下的各有存留的原因。它们远涉万里,是准备和我相伴终生的,孰料马上就要分别,好残忍啊。但最终我还是选出了三箱要扔掉的书,看着它们,我心里隐隐闪过一丝辛酸:它们即使留在身边,又能陪我多长时间?我认识一位著名藏书家,他去世一年后,他的那些书就被儿女送的送,卖的卖,辛苦积攒的万册图书很快烟消云散。我的书籍难道还有更好的命运?—早散了也好。
这些书本来是要当废品卖掉,但我心有不甘。某一日,在市场上发现一旧书摊,灵机一动,若卖给旧书摊主,岂不两全其美?一是价格会高点,书虽弃,可尊严还在,不能与废纸划等号;二是可以重新进入流通,或许会在另外一个人那里再摆上书架,等于获得了新生。按说分别了就各奔西东,无需卿卿我我,而我与淘汰的书乃旧情人,还有很深的感情在,并非恩断义绝,若它们去向明亮,于我也是莫大的安慰。
跟摊主一聊,果然有意。商定价格为每斤3元(是废纸价格的10倍),明晚来取。回到家,我们最后把将弃之书又筛了一遍,忽然发现了一本《柳崖外编》,徐昆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是稀见的明清笔记,当初我花一元钱从书摊上淘来,曾如获至宝。它是怎么进入淘汰之列的?是一时走神儿,还是心不在焉?看来需加小心,于是一遍遍认真翻箱子。
书商来了,一一过秤。他自称姓王,在故乡做旧书生意多年,今年刚到这个城市来开实体店,希望我多支持,有机会去他那里买书。其实,我也一直发愁找不到一处淘旧书的地方呢。彼此留了电话,相约再见。
我靠着窗户,依依不舍目送书商带着那些书离去。是的,我还会见到他的,将来再把那些书从他手里陆续买回来都不一定。真的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