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前中国古代玻璃器

2014-04-29 00:44:03黄诚
东方收藏 2014年7期
关键词:玻璃珠琉璃蜻蜓

黄诚

玻璃在中国有近三千年的烧造历史,先秦时期的文献《穆天子传》中就有“天子升于采石之山,于是取采石焉。天子使重之民,铸以成器于黑水之上”的记录。

古代中国玻璃器名目众多的称谓

中国古代关于对玻璃的称谓有多种,其中流离(琉璃)、璧琉璃是宋代以前最常见的名称。关于“琉璃”的叫法近代章鸿钊所著的《石雅》中认为是由先秦时期出现的“璆琳”一词转音而来的,“璆琳, 流离也, 或作琉璃……流, 璆音之谐; 离, 琳音之转, 实一物也”。其实在春秋时期的《诗经》中便已出现“流离”二字了,《诗经·邶风·旄丘》中载“琐兮尾兮, 流离之子”,此时的“流离”则是指鸟类而已(《毛传》“琐尾,少好之貌;流离,鸟也”)。到两汉时期 “流离”一词才开始与宝物挂钩,最早见于西汉桓宽的《盐铁论·力耕第二》载“璧玉、珊瑚、流离,咸为国之宝。”

从东汉初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直至唐代,在汉唐八百年间大量佛教经籍被译成汉文,“琉璃”一词开始在这些佛教经籍中大量出现,如唐释玄应《一切经音义》、释慧苑《新译华严经音义》、释慧琳《一切经音义》等。而差不多同时期的汉译佛经经典中,在后秦鸠摩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与《阿弥陀经》中开始出现有“玻瓈”一词。随着佛教经文的广泛宣扬,“琉璃”和“玻璃”逐渐成为主流称谓。

从宋元开始 “玻璃”一词逐渐普及,并在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苏轼在送杨孟龙的诗作中有“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之语,南宋徐玑亦有“是谁曾种白玻璃,复绝寒荒一点奇”之作。“琉璃”一词则逐渐指代为低温烧制的带有釉陶的砖瓦件,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宫阙制度》中载当时“凡诸宫门,皆金铺、朱户、丹楹、藻绘、彤壁、琉璃瓦饰檐脊”。为此元朝政府在元世祖中统四年设“琉璃局,大使、副使各一员”就是专门用来督造此类器物的烧造。在后来明代的《天工开物》中亦有对这类低温釉陶琉璃构件烧造方法的记载。至于古代意义上的琉璃器则被称为“瓘玉”,元朝政府在元世祖至元十五年设“瓘玉局,秩从八品,大使一员”用来烧造玻璃器。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中也载有“雪白罐子玉系北方用药于罐子内烧成者。若无气眼者,与真玉相似。”

到清代玻璃器在民间普遍称为“料器”,宫廷里则一般称“玻璃”,乾隆御制诗文中有“西洋奇货无不有,玻璃皎洁修且厚”,清宫档案中多见“玻璃”使用的记载。

另外明清时期的古人在诗文中也习惯将由中国本土使用的铅钡玻璃制成的小件装饰品,文雅地称为“琉璃”。清初孙廷铨修纂的《颜山杂记》便将当时山东博山地区生产的铅钡玻璃制品称琉璃。

以蜻蜓眼式珠为代表的东周玻璃器

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人最早通过在天然石英砂加工成型的胎体上加以玻璃釉烧造出玻砂釉制品,即西方学者称之为的“费昂斯”。这种人类早期社会产生的“费昂斯”制品,堪称为玻璃器的鼻祖。

我国至少于西周开始掌握了“费昂斯”制作,这种通常呈现蓝、绿色的“费昂斯”制品主要是作為充当串饰中的小件珠、管而存在,最初在陕西周原地区的先周和西周时期的平民及贵族墓葬中出土发现。此外山东曲阜、河南淅川、江苏苏州、山西曲沃等地的西周墓葬中也都有这种“费昂斯”珠管出现。这一时期的 “费昂斯”珠管器型,珠有圆、椭圆、算盘珠形、梭形、十字形;管只有细圆管状一种。这种简单造型的“费昂斯”制品,到东周时期便逐渐衰落消失了,因为这一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玻璃制品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到战国时期的玻璃烧造技术已经达到一定高的水平,先秦时期的宝物“随侯之珠”便传说是人工冶炼出的玻璃珠,东汉王充《论衡·率性》载“随侯以药作珠,精耀如真”。虽然关于随侯珠的记载历来众说纷纭,但在这一时期中国人的确制作了数量众多的带镶嵌玻璃珠,即所谓的蜻蜓眼式珠。

蜻蜓眼式珠是在珠体嵌入一种或几种不同于母体颜色的玻璃,形成一层或多层类似眼睛效果的特殊纹饰玻璃珠,中国关于蜻蜓眼式玻璃珠最早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洛阳金村战国大墓中发现的。当时在华参与盗掘金村古墓的加拿大中华圣公会教士怀履光公布了他所掌握的金村出土文物资料,并将他在华所偷掠的文物实物带出国,其中就包括有蜻蜓眼式玻璃珠。

在此之前西方人一直认为中国的玻璃烧造技术出现很晚,而且中国的烧造技术是由西方传入的。欧美学者将这些蜻蜓眼式玻璃珠进行成分化验时发现这些玻璃制品使用的玻璃材质不同于源于西方的钠钙玻璃系,而是属于铅钡玻璃系。这说明中国至少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掌握了玻璃的烧造技术,且在中国本土产生了独特体系的铅钡玻璃。所以说洛阳金村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发现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玻璃史的认知。

抗日战争时期学者商承祚在长沙对长沙地区文物收集整理中也发现有类似于“蜻蜓眼式珠”的“楚琉璃珠”,该珠“径几达二厘米,色蓝绿,白旋文华”(《长沙古物闻见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全国战国墓葬考古过程中,也在南方两湖荆楚地区发现出土数量极为丰富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如在曾侯乙墓中就发现有173颗“带有若干个蜻蜓眼(点) , 绕点有若干层眼圈(点圈)”的玻璃珠。另外建国后在考古发掘的楚墓中,有80%的楚墓出土有玻璃璧,所以专家推测当时长沙一带很有可能是我国铅钡玻璃的主要产地。

在江陵马山一号楚墓荒帷中更出土了由黄色纱束串连的一支玻璃管和一颗蜻蜓眼式玻璃珠组成完整佩饰。从而可以看出精美绚丽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不仅符合了楚人浪漫主义的审美观,并且进入了楚人的丧葬礼制之中。

蜻蜓眼式玻璃珠在战国时期作为当时玻璃器的典型代表,不仅是作为佩饰物存在,同时作为重要器物表面的镶嵌饰,较著名的有解放前在金村战国墓中出土有镶嵌蜻蜓眼式玻璃的铜镜及带有蜻蜓眼纹饰的玻璃杯等、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带有镶嵌蜻蜓眼式玻璃的鎏金银带钩。

逐渐走向实用的汉魏六朝玻璃器

汉代是玻璃烧造的一大发展期,这一时期的玻璃制品种类和公用都大为增加。以刘邦为首的楚人建立了西汉王朝,汉王朝在文化上出现有“汉承楚绪”的现象,故东周时期楚地对玻璃的烧造使用传统在汉代依旧沿袭并加以发展。同时两汉时期存在着浓厚的尚玉之风,但玉石是宝贵难得的,而玻璃原料取材容易可通过人工冶炼大量获得,杜绾《云林石谱》“西京洛河水中出碎石,颇多青白,间有五色斑斓,采其最佳者,入铅和诸药,可烧假玉或琉璃用之”。故汉代出现诸多以玻璃替代玉器使用的现象。

汉代玻璃一方面不仅大量作为贵族的小件装饰欣赏用品,《西京杂记》载“武帝时,身毒国献连环羁,皆以白玉作之,马脑石为勒,白光琉璃为鞍”。在汉代墓葬考古中出土有玻璃耳瑱、珠、璧、剑具、镶嵌饰等。更有大型装饰陈列器出现,在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中还出土有残高9.5厘米、宽6.7厘米,重852克的大型玻璃兽残件(后半部),全器推断可达1.5公斤以上,整个器表光泽如玉,体现了汉代高超的玻璃烧造水平。

另一方面由于其作为人工烧造的拟玉材质相比玉石料可较容易获得,故使用成本相对较低的玻璃器代替玉器陪葬便成为当时最佳的选择,因此玻璃也是汉代葬玉的重要材质之一。在汉代墓葬考古中出现了大量的用琉璃制作的七窍塞及口琀猪握等,在扬州邗江甘泉西汉“妾莫书”木椁墓中,发现有600余片带有印花的玻璃制作的玉衣片,这些玻璃衣片都是使用模铸制作,故相比起玉石料制作玉衣片工艺上要简单得多。同时用玻璃制作大型葬玉,在用玉制度等级严格限制的汉代,王侯高官既可避免有逾制之嫌,同时又可享受高等级的殓葬待遇。

玻璃在汉代开始被逐渐制作为实用器皿,在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了玻璃耳杯一对、玻璃盘一件。耳杯、盘皆翠绿色,微有光泽,器表平滑, 呈半透明状晶莹如玉。在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葬中出土了16件玻璃杯,后完整修复出两件。玻璃杯杯体呈淡绿色,筒身平底,应当是仿当时“卮”这种酒具。这些玻璃杯据年代分析应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国产铅钡玻璃容器。

关于玻璃器的记载在当时笔记小说中也逐渐丰富起来,如《汉武故事》载“武帝好神仙,起神屋扉,悉以白琉璃作之,光明洞彻”;《拾遗记》载“董偃常卧延清之室,以畫石为床……上设紫琉璃帐”、“孙亮作琉璃屏风,甚薄而莹澈”。

自汉代开始由于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中外交流频繁,西方罗马帝国(大秦)生产的钠钙玻璃器也开始大量传入中国,《后汉书·西域传》载“(大秦)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 随之传入中国内地的还有不同于中国玻璃模铸技术的西方吹塑玻璃技术,《北史·大月氏传》“魏太武时,大月氏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是京师铸之,既成……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服珍之”。

由于从汉魏以来外国舶来品日益增多,更多中国贵族统治阶级接触到西方玻璃器。在汉魏六朝考古发掘中也出土了较多的西方玻璃器,较为典型的如1981年发掘的甘泉二号东汉墓和1984年发掘的甘泉老虎墩东汉墓,先后出土有西方铅钡玻璃。甘泉二号东汉墓出土的3块搅胎玻璃钵残片,甘泉老虎墩东汉墓出土的一件玻璃杯其化学成分与古罗马玻璃相同。1965年在辽宁省北票县北燕冯素弗墓中出土有5件玻璃器。其中以鸭形玻璃注最为出名,鸭形玻璃注为淡绿色玻璃,薄如蝉翼,为典型的西方古罗马吹塑玻璃器。此外在东晋、南朝墓葬出土的玻璃器也大都是出自西方的进口玻璃器, 这些透彻晶莹的玻璃器,为东晋、南北朝士族所珍爱,被赞为“宝器”。

从西周早期“费昂斯”玻砂制品的产生、东周时期国产铅钡玻璃器烧造出现直至汉魏时期西方钠钙玻璃器大量传入中国,在这千余年的时间里既是国产玻璃的使用由单一的拟玉装饰功能向实用器的转变过程,也是国产铅钡系玻璃的逐渐衰落的过程。同时西方钠钙玻璃器的传入则为唐及以后各朝代玻璃器的制作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中国玻璃器的烧造饱含着千年的文化积淀,在中国玻璃器的发展进程中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是一部中外友好交流史的缩影。

猜你喜欢
玻璃珠琉璃蜻蜓
成功率100%,一颗玻璃珠入水,瓶子终于坐不住了!
天天爱科学(2022年9期)2022-09-15 01:12:26
玻璃珠的数量
玻璃珠去看海
玻璃珠“穿墙术”
法门寺里的琉璃
艺术品鉴(2019年10期)2019-11-25 07:10:12
大山深处是琉璃
红土地(2018年8期)2018-09-26 03:19:20
蜻蜓
蜻蜓点水
八角琉璃井
蜻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