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丽莉 缪祥军
摘 要:云南是中国罗非鱼生产新兴大省,近几年来罗非鱼产量持续增加,发展速度较快,但云南罗非鱼产业发展相关的研究资料较少。为了能向全省乃至全国罗非鱼产业的发展提供部分参考,分别从生产、科技、流通、消费、贸易和供求方面,重点介绍了云南省罗非鱼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同时,建议云南罗非鱼产业选用高效养殖模式,积极扩大内需,提高罗非鱼深加工附加值,普及罗非鱼的营养知识和烹饪方法,为产业提供多渠道多方位发展。
关键词:罗非鱼;产业发展;历程;现状
中图分类号:S965.125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0706
Development Course and Status of Tilapia Industry in Yunnan
Cui Lili, Miao Xiangjun
(Fishery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Yunnan, Kunming 650111, Yunnan, China)
Abstract: Yunnan is an emerging province of tilapia production, which has a great increase production and an obvious growth, but has few research report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in the province and even the country,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and status of tilapia industry in Yunnan Province, including production, technology, circulation, consumption, trade and supply and demand. At the same time, authors suggests to choose efficient breeding mode, expand domestic demand, improve the added value of deep processing of tilapia, popularize the cooking methods for multi-channel and multi-faceted development.
Key words: Tilapia;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istory; Status
0 引言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水系发达,省内东部、滇西滇南一代均具备养殖罗非鱼的良好环境和气候条件。经多年的技术研究和养殖实践,在罗非鱼苗种繁育、人工繁殖以及加工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业化基本形成[1]。随着云南罗非鱼产业对国内外影响的逐步增加,势必会带来更多关注。但是,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与云南省罗非鱼产业发展相关的研究较少。因此,根据区域渔业特色、流域渔业资源特点[2],从生产、科技、流通、消费、贸易和供求方面详细介绍了云南省罗非鱼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以期向全省乃至全国罗非鱼产业的发展提供部分参考。
罗非鱼(Tilapia)又名非洲鲫鱼,是原产于热带、亚热带的暖水性鱼类。由于其食性广、抗病力强、成长快、繁殖力强、环境适应性强,其为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全世界大力推广的水产养殖品种。随着全球性海洋捕捞渔业资源的衰退,国际市场对水产养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在众多的养殖品中,罗非鱼以其肉质厚、骨刺少、便于加工保鲜,而且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肉质细嫩、略有甜味、老少皆宜、无残毒、符合人类追求健康食品的要求等优点,成为公认的健康食品,在国际上被称为“21世纪之鱼”。全球有100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养殖,也是中国农业部定位优先发展的淡水养殖优势品种[3-6]。
1 生产发展历程及现状
云南省罗非鱼产业的发展大致可归纳为4个阶段:(1)自20世纪60年代末引入羅非鱼后,至80年代中后期为发展初期,这一时期养殖主要分散在西双版纳、元江县等少数热区,由国营企业和诸多个体小养殖户进行零星养殖。这一时期产业发展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养殖水平低下,养殖区域分散,商品鱼供应极不稳定,售价居高不下。(2)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逐步利用电厂排除的余热废水进行集约化养殖,天然热区养殖规模也逐步扩大。这个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直延续到90年代中期,产业发展特点表现为养殖技术有所提升,商品鱼供应趋于稳定,但总产量不足,售价较高。(3)第3个阶段为快速发展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6年。这一时期,以普洱为代表的池塘养殖业迅猛发展,伴随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养殖产量大幅增长,并形成了以滇南一带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为中心的罗非鱼主养区。这一时期养殖技术明显提升,养殖单产和总产均快速增长,市场售价明显回落,成为普通群众餐桌上的常见食品。(4)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云南省内江河大量水电站工程的兴建,电站库区网箱养殖规模快速增长,2006年省内首个罗非鱼加工厂也开始兴建,因此我们把2006年至今归为第4个发展阶段。至此,罗非鱼产业发展已由全部内销向加工出口转变,每年生产规模增长速度超过30%,市场售价逐步与全国主养区接轨,与国际、国内市场价格波动密切关联。
历经50多年的发展,随着罗非鱼产业化的推进,如今云南部分地区罗非鱼养殖产业化正在形成,育种及深加工到销售体系逐步建立,已发展成为云南渔业的重要支柱。“十一五”期间,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云南罗非鱼产业更是飞速发展。至2011年底,云南罗非鱼总产量已达12.4万t,比2010年增长了近30%,占全省鱼类总产量的24.4%,2011年网箱养殖罗非鱼产量首次超越池塘养殖。2012年,云南罗非鱼总产量达到16.8万t,比2011年增长约35%,并且首次成为全省水产养殖产量最大的品种。
云南罗非鱼主要养殖品种中,奥尼系列约占总放养面积的10%,吉富系约占80%,其他罗非鱼约占10%。主要有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两种方式。尽管云南罗非鱼养殖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但省内多山区、适宜养殖区域相隔较远的自然条件,导致罗非鱼养殖仍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的形式存在。目前,云南罗非鱼主产区主要分布在普洱、西双版纳、德宏、曲靖、文山等5个州市,面积和产量约占全省的90%以上。目前,这5个州市发展罗非鱼产业基础好,群众养殖的积极性高。
近年来,云南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特色水产养殖的综合生产能力。启动了“三个百万”工程,建设生态型养殖基地,水库养殖面积超过百万亩;在万峰湖、小湾、漫湾等电站库区发展网箱养鱼,建成百万亩的电站库区网箱养殖基地。以罗非鱼、鲟鱼规模化养殖和精深加工为突破口,建设万吨级水产养殖基地县,建成罗平、景洪等20个罗非鱼基地县,全省水产养殖过万吨的基地县达到20个,改变了水产养殖散、弱、小的局面。基地县新增的水产品产量达到6.5万t,占全年新增产量的75%。云南新海丰食品有限公司、墨江海王鱼片加工厂等企业的一批批冻罗非鱼出口到美国、墨西哥、埃及等26个国家和地区,全年出口1.2万t,创汇3700万美元[7]。
2 科技发展历程及现状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为推动渔业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21世纪前,云南省渔业科技的发展主要以省渔业科学研究院(原云南省水产研究所)、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昆明市水产研究所等几个单位为核心,云南大学、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等部门辅助,各地州市县基层水产站为基础来进行。进入2000年后,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除了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之外,也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工作。就罗非鱼产业的发展而言,近年来加工企业的投入和重视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60年代末莫桑比克罗非鱼引入云南后,在各级水产技术部门的帮助和带动下,逐步在省内少部分区域开始养殖,当时养殖的区域主要为昆明附近的元江县、思茅地区、版纳州等自然条件适宜的市县。20世纪80年代中期,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在曲靖宣威县利用火电厂余热水开展的高密度集约化养殖试验取得成功,迅速带动了电厂余热水养殖的热潮,一大批养殖户应运而生,也带动了利用地热水养殖热潮。1990年后,景洪市水产研究所、元江鱼种站先后引入奥尼品系罗非鱼,并成功进行杂交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周边养殖罗非鱼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内罗非鱼苗种选育工作和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各地水产技术部门和养殖企业积极尝试不同养殖模式和方法,在他们的带动下,全省罗非鱼养殖迅猛发展。2008年,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以来,国家罗非鱼产业技术体系昆明综合试验站也开展了大量试验示范工作。试验站针对省内不同养殖区域气候、地形等特点,重点进行养殖品种筛选、养殖模式研究以及病害防控等多项工作。目前,结合电站库区网箱养殖特点进行的大网箱套小网箱养殖模式在部分库区已得到普及,罗非鱼套养名贵鱼类丝尾鳠养殖、稻田养殖等养殖模式也取得较好效果。
但是,从科技发展角度来看,云南省无论是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投入力度还是自主创新体系的完善都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几个主养省份。这也导致了云南省优质苗种、优质饲料大都还要依赖省外调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罗非鱼产业的健康发展。
3 流通发展历程及现状
市场和流通是决定农业发展的关键,对农业实现大生产、大流通、技术进步、系统配套服务和提高产业总体水平至关重要。但是,原始和小规模的交易形式使得云南省农业产品化水平低下,农产品价值得不到真正的体现。
渔业产业是云南省重要的经济产业,而水产品大多则是鲜活产品,产品的价值实现比其他的商品更具有市场性和时效性。因此,水产品生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才能保证整个产业统一、协调、健康、持续的发展。水产品的物流式交易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特殊的交易方式,本身具有的特点及公开、公平、公正的独特优势,对促进商品流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保证水产品顺利流通的前提条件,是目前水产品交易中顺利、便捷、高效、先进的流通方式,是水产品交易运作机制的高级形式,对促进水产品迅速、合理的流通,完善市场体系,在经济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边疆省份,云南的现代流通业发展较慢,流通服务水平落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云南渔业经济的发展。针对云南省以“农民为主体的小规模分散式小生产面对大市场”的实际,在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桥头堡的建设中,云南外向型经济和对外经贸合作的不断发展,云南的农产品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对水产品流通服务水平的改善、效率的提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8]。
近年来,基于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云南省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如火如荼,以政策支持和边境贸易为契机,云南省农产品市场体系走向完善,功能多元化趋势明显,辐射能力有所增强。大型农产品市场日益发展,昆明等地相继建立诸多大型农产品市场,并日渐形成了一个连接城乡、覆盖产销两地的农产品大市场网络。尤其从2005年开始,云南开始了“绿色通道”,为鲜活农产品运输提供了便捷的通道,种类和覆盖范围逐步扩展,鲜活农产品市场供应得到了有效满足。水产品具有易腐性, 无论是活体运输还是冷藏冷冻品运输都对物流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云南省为了畅通水产流通的渠道逐步建立了水产物流市场,水产仓储运输业有了较大发展。云南省还在思茅、版纳、德宏等3个州市和漫湾、大朝山、小湾、万峰湖、百色枢纽富宁库区等电站库区为罗非鱼优质开发区,打造罗非鱼优势产业带。通过农产品市场的建立,水产品流通环节费用降低,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云南省罗非鱼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底云南省建立了近千个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市场,这其中规模较大且主要以批发为主要业务的近60个。同时,各类农、集贸市场和综合类市场也逐步增加。当年底,云南省共建立了省级重点市场和农业部定点市场40余个,交易额超过200亿元。从总体上看,当前云南省农产品市场体系逐步走向完善,在几个大规模批发市场的带動下,各地农产品集散市场相继发展壮大,促进了全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有效地连接了农户鱼市场[9]。
2012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还发布了《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改造和新建一批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公益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菜市场,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要。到2015年,云南省将培育50户重点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重点建设改造30个区域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00个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1000个城市社区标准化菜市场和县城、乡镇农贸、集贸市场。要积极推动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切实发展产销一体化模式。推动流通企业实现“两头落地”,降低对接门槛和流通成本。在人口集中的社区设立周末菜市场及早、晚市等鲜活农产品零售网[10]。
4 消费发展历程及现状
作为一个外来品种,罗非鱼在云南市场经历了从不接受到接受,又从受到追捧到市场普及的消费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云南本地鱼类烹饪习惯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餐饮习俗也起到一定作用。昆明周边地区为汉族聚居区,鱼类食用加工方法主要为清汤炖食,罗非鱼以其无肌间刺深受群众喜爱,加之云南内陆省份水产养殖起步晚,市场商品鱼供应不足,因此20世纪90年代,清汤炖煮罗非鱼配上本地独特蘸料成为昆明餐饮业一大亮点,食用罗非鱼一度成为消费时尚,有效刺激了产业发展。随着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罗非鱼养殖规模和产量也不断扩大,市场价格也逐步回归到合理水平,逐步走上普通百姓餐桌,成为常规消费鱼类。以西双版纳为代表的傣族聚居地区具有独特的饮食习惯,制作鱼类菜肴时,通常喜欢使用香料填塞烧烤食用。罗非鱼引入版纳地区后,就成为傣味烤鱼的优质原料。随着云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目前傣味烧烤罗非鱼已成为当地餐饮代表食品之一,在当地甚至可以用“无罗非鱼不成席”来形容。
据云南省农业厅统计,2012年云南罗非鱼总产量达16.8万t,其中90%以上供应省内市场消费[11]。据2011年云南统计年鉴,2010年末云南全省人口为4596万人,人均罗非鱼占有量仅为3.65 kg,云南多山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大部分地区不具备养殖条件,扩大省内罗非鱼消费量还有较大潜力[1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动物蛋白的需求越来越高,将罗非鱼的消费引入到广大城镇居民和农户的公共消费(餐饮消费)和生活或家庭消费中去具有极大的潜力,这对罗非鱼产业的平衡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开发推出简包装食品和速食食品,根据不同地区民族的口味,配有多种不同口味的配料,销售价格适合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通过宣传和促销开拓省内乃至国内消费市场,市场前景将会更加广阔[13]。
5 贸易发展历程及现状
2005年以前,云南省罗非鱼全部依靠内销市场消化。随着各级政府的日益重视,一批外向型加工企业逐步建设投产,例如云南新海丰水产科技集团在墨江、富宁、罗平分别建设了10万t、6万t和1万t的罗非鱼加工厂,其中在墨江的罗非鱼加工厂完全按照欧盟标准进行设计并建成,是全国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罗非鱼加工厂之一。2010年9月,浙商集团投资兴建的西双版纳君纳水产有限公司在景洪工业园举行奠基仪式,将建成年加工能力3.5万t的罗非鱼加工厂。德宏、普洱、临沧、文山、大理等多个州市也已纷纷引进企业投资兴建罗非鱼加工企业。2011年,全省全年罗非鱼加工量为1.06万t,同比增长6%。
随着近年来加工企业的发展,加工出口在商品罗非鱼的销售比重逐年上升。罗非鱼产品的市场供应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流通体系。至2012年,云南罗非鱼总产量的约10%都用于加工出口。以云南新海丰水产科技集团为例,作为云南省第一家集鱼苗-饲料-养殖-加工-出口和科研为一体的民营企业,已通过了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出口食品厂、输美水产品HACCP和美国BAP认证,集团发展成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扶贫龙头企业。该公司不仅主导了云南罗非鱼加工产品的出口,同时也直接入户收购小规模养殖户的罗非鱼用于加工出口。2012年前11个月新海丰共出口罗非鱼产品3619 t,其中冻罗非鱼片1395 t、罗非鱼二去1800 t、冻罗非鱼424 t。在出口方向上,墨西哥、贝宁、加纳和安哥拉是主要的出口市场,仅贝宁就占出口量的32.4%,4国合计共占同期出口总量的76.6%。
6 供求平衡历程及现状
云南罗非鱼销售主要以鲜活内销为主,通常以鲜活形式通过商贩塘口收购或直接进入水产品批发市场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工厂食堂、火锅店及消费者家庭,内销市场主要集中在省内和生产地周边区域[14]。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市场水产品供不应求,尤其是罗非鱼等对养殖水温要求较高的品种更是一鱼难求。以昆明市场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蘸水罗非鱼为代表的烹调方式曾作为餐饮时尚,在昆明餐饮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这一时期是典型的卖方市场。旺盛的市场需求有力促进了罗非鱼养殖规模的扩大,随着养殖产量的快速提高,进入21世纪后,商品罗非鱼在省内主要大中城市已随处可见,价格也不断回落。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引导,在2007—2010年,很多养殖户出现亏损。但是,目前省内少数冷凉地区(香格里拉、丽江等)和山区州市(怒江、昭通等)罗非鱼市场供应仍不能常态化,有较大开发潜力。
近年来,随着一批加工企业的建成投产,商品罗非鱼市场售价逐步趋于平稳。但是,发展加工出口型罗非鱼产业,必然面对外部市场的严苛考验,怎样发挥云南自然环境的有利条件和优化产业链配置,仍然是云南省罗非鱼产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
7 结论与讨论
虽然云南省罗非鱼产业刚刚兴起不久,无论从发展时间、养殖面积还是养殖产量来看,与广东、广西等罗非鱼大省相比还存有一定差距,但罗非鱼仍是未来重要的国际贸易品种,同其他水产品或动物蛋白比较仍具竞争力。因此,积极发展云南省羅非鱼产业,使其朝着持续、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促进云南省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建议云南罗非鱼产业应立足于国内行情和国外市场环境,学习借鉴先进的经营经验,选用“健康、环保、高效、安全”的罗非鱼高效养殖模式,积极扩大内需,争取企业和政府的共同支持,注重提高罗非鱼深加工附加值[15-18],优化产业链配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此同时,也可大力普及罗非鱼的营养知识及传授各种烹饪方法,让云南各族各地的普通老百姓真正喜欢上罗非鱼,为产业提供多渠道多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 缪祥军,周睿,崔麗莉.云南罗非鱼贸易状况及存在的问题[J].云南农业,2013(12):53-55.
[2] 梁祥.云南渔业的现状与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5/6):100-102.
[3] 韦平.罗非鱼发展前景及养殖技术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0):63-64.
[4] 杨弘.我国罗非鱼产业现状及产业技术体系建设[J].决策参考,2010(9):6-10.
[5] 王兵,李思发,蔡完其.“新吉富”罗非鱼、“吉丽”罗非鱼及萨罗罗非鱼耐寒力的测定[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1,20(4):499-502.
[6] 雷光英,曹俊明,万忠,等.2008年度广东省罗非鱼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9(7):240-243.
[7] 云南网.云南高原淡水鱼”挤”进海外市场去年产值126.7亿元[EB/OL].http://yn.yunnan.cn/html/2013-02/16/content_2616404.htm.
[8] 昆明日报.云南省先行先建农产品交易中心[EB/OL].Http://www.100ppi.com/exchange/detail-20120814-24138.html.
[9] 李茂萱,李彦刚.云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1(35):10-11.
[10] 云南网.云南加大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力度[EB/OL].Http://news.hexun.com/2012-07-31/144176533.html.
[11] 云南省农业厅.云南省农业厅渔业处统计数据[M].昆明:云南省农业厅,2010—2011.
[12] 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年鉴2012[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232.
[13] 明俊超,袁新华,袁永明.广西罗非鱼产业链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水产,2012(11):25-28.
[14] 吕业坚,黄玉玲.广西罗非鱼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广西农学报,2011,26(2):46-50.
[15] 储霞玲,曹俊明,万忠,等.2009年度广东省罗非鱼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0(8):270-272.
[16] 雷光英,曹俊明,万忠,等.2010年广东罗非鱼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8):12-14.
[17] 储霞玲,曹俊明,白雪娜,等.2011年广东罗非鱼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2(8):12-14.
[18] 雷光英,曹俊明,王玉梅,等.2012年广东罗非鱼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13(14):10-12.
致谢: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水产所对本试验提供了较高品质的新吉富罗非鱼鱼苗,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