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华 李思云
摘要:在推进实现“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进程中,倡导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兰溪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兰溪市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推进兰溪市水生态文明建设,为构建“美丽兰溪”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兰溪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对策一、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分析
1.水文化宣传方面
(1)对水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内容认识不足,忽略了在精神层次上的文化宣传;(2)缺乏总体规划。由于兰溪市从事水文化研究的力量不足等原因造成其对水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缺乏科学性、长远性及完整性;(3)水文化创新意识淡薄。宣传流于形式,宣传内容缺乏对本地水利历史、水利文化的深入;(4)水文化成果与水利建设实践脱节。当前的水利项目偏重实用,缺乏美感和艺术气息,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水利工程技术方面
(1)水利设施紧缺,融资渠道狭窄。因水利工程投入大、回报慢的投资特点,长期以来都以政府投入为主,资金缺乏尤为严重。这同时影响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工作,造成现行的水利设施防洪能力不高,居民用水环境受影响的局面。
(2)水生态保护不足,修复任务艰巨。兰溪市的水利开发过程存在河道污染、土质变化等生态受损的现象,加之重工业发展带来的水质污染,水生态修复任务艰巨。
(3)水景观开发不足,管理粗放。兰溪目前对水景观的开发存在文化挖掘不足、管理经营粗放的问题,现存的景观中也存在规划局限。
3.水法制建设方面
(1)立法有缺陷,执法缺力度。兰溪市的地方性水法内容不完备,可操作性差,缺乏整体协调性,加之执法队伍思想认识不足,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不达要求,造成在监管和惩治方面力度不够。
(2)水法制普及度不够,公众认识不足。兰溪市目前的普法活动局限于片区,宣传普及流于形式,力度不够,造成多数人对水法制的内容模糊。
(3)民众参与度不高,企业配合度不够。民众的水法知识不足,企业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转变,其主动参与水法制建设的的积极性不高。这也造成了执法部门的工作困境。
二、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分析
1.加大宣传力度,培育水生态文化
(1)宣传节水知识,构建节约型社会。在全市大力倡导人与水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水生态意识,营造节水文化;(2)弘扬水利精神,提倡以水育人。努力将兰溪丰富的水利文化体现在现代的水利工程中,大力宣讲水利精神,让水文化深入人心;(3)普及水法知识,树立环保法制意识。通过宣传普及水法规有关知识,使人民以法律视角审视生活中的用水问题,为依法行政、依法治水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首先,结合兰溪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的地方性水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实行有奖举报制度,在保护群众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便于水利执法部门发现问题和及时有效地遏制大案的发生。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定期排查,对造成恶劣影响的厂家执行法律管制,做“零容忍”,树立执法威严。
3.扩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入资
兰溪政府需积极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社会各类资金和力量投入水利建设,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积极筹措财政水利资金,加大对水利的专项投入。此外,应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的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投工投劳兴修农田水利设施的积极性。
4.兴水利,除水害,求发展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良好用水氛围。以“强塘”工程、城乡供水工程、水环境整治工程、节水工程等为建设重点,建设“四强”水利。最终实现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防汛防灾安全体系建设及已建水利工程长效管理体制建设方面有较大突破。
(2)加强水利管理,完善水利规划。通过科学编制规划解决好水利风景区发的目标、模式和方向等几个重大问题。规范管理秩序,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和对外辐射能力。
(3)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修复。从科学的角度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实施河流专项处理,严格把控江流附近的工业排污量,对违规现象实施相应的惩罚。
三、总结
全面建设水生态文明既是实现兰溪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也是建立“美丽兰溪”的客观需求。据调查,目前兰溪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宣传力度不足、水利建设受限及水法制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全市应从发扬水文化入手,通过立法建制,扩宽融资渠道,建立水法威严,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我们相信,随着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在全市的逐步推广,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兰溪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也将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丁惠英.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的几点建议[J].水利发展研究,2007,7(8):59-62.
[2]詹卫华.水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及路径探讨[J].中国水利,2013,(9):4-6.
[3]李启家,罗吉.加强水法制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J].农林牧渔,2004,(3):35-38.
[4]方旭日,全力以赴,继续加快推进民生水利建设[N].浙江水利报,2012-12-24.
(作者单位: 321004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