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梅
摘要:根据玉米的种子选拔、处理,从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整地及耕耙压保墒、培育壮苗、田间管理、科学施肥、适时采收等方面总结了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玉米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字:玉米;高产高效;种植在现如今的农副品市场上,玉米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甜玉米、糯玉米、高蛋白玉米、青贮玉米高油玉米都是强有力的竞争者,这些多种类的玉米产品给玉米的相关产业如玉米工业、食品业等带来了高品质原料。然而玉米生产的步伐却越来越难跟上玉米相关产业的高需求,因此如何高效的实现玉米的高产出是如今探讨的主要方向。只有采取与之相配应的配套的新型种植方式才能实现玉米的高产。
1 品种的选择和种子处理
首先在品种的选择上可以选在紧凑杂交型,这类玉米和平展型玉米杂交种的区别在于,紧凑型的穗上叶与主茎之间的角度小、株型分布紧密、根叶的面积与面积系数均偏大、光合作用充足增长态势高、储存量大、性价比高。同时紧凑型杂交种比平展型的品种高将近4成,通过光合作用得到的势能也高出三成至五成,并且封行速度快,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因漏光造成的损失,并且紧凑型品种的根叶面积的系数下降速度也比平产型慢。选择杂交品种的最根本原因是杂交品种的高增产能力。其次的选择指标就是高增产潜力的品种。每个品种的增产潜力都不同。并且品种本身增产潜力是很难因外界因素为改变的,即使是最先进的农业技术也只是“治标不治本”、杯水车薪。因此选择高增产潜力品种至关重要。再则就是要选择密集型品种。在密集型集体中有助于培养品种后代的竞争意识,在竞争环境中加强自我生存能力,增强对光合作用的吸收,加强自我保护能力,防病虫害破坏,加强抗旱能力。之后是提高科学技术能力进行种子的创新。大面积去寻找符合要求的种子,之后进行种子的整理收集与改革。寻找其潜力,强化从优良单交种选育二环系,并强化对高品质新品种与旧的高品质品种进行再抉择。在通常情况下,玉米的种植期在三五年后质量会产生明显下降,抗药性也不低从前。所以要在产量下降前强化玉米种子的质量,提高选种要求。最后强化“混血”的作用,引进外来品种,研究对比其他品种与我国东北部的区别,并建立健全品质的鉴定体系,通过对种子从播种到产出的一系列生产活动的纪录,分析改良出新的播种体系,进一步强化其防虫害能力,促进其无病害生长。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时间与金钱。
2 整地及耕耙压保墒
通过深入了解多个地区的玉米产地特点,发现不同季节玉米的耕作方式也有所不同。在春季就应逐渐减少耕地次数并采取整地耕作。而在秋季就应选择复合耕作。春季则应遵循水的发展规律选择保墒作业。
3 栽培育苗
在栽培育苗方面应采取抢墒早播,原因是这种形式利于玉米的增产并且保证了玉米播种的整齐性与播种密度。在如今的生产方面玉米的品种大都是中晚熟品种,因此为了提高玉米产量、抵御住低温对育苗带来的伤害农户大都选择尽早播种。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最好的播种密度是7.50 万~8.25 万株/hm2。在不破坏播种整齐度的前提下,其与产量成正比。在提高生产力方面我们也可以在保护膜上做文章。采用地膜覆盖培养,地膜的覆盖对玉米进行了增温保护其根系助其茁壮生长,吸收养分。在多年来的努力下,如今玉米单株的生产力提高了六成到九成。覆膜会在播种的前一周进行,通常选择打孔的方式进行播种。
4 田间管理
“三叶间苗、五叶定苗、七叶控苗、十叶以后一直攻。”是一直被认可的关于玉米总结经验。首先要加强对育苗的防护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补救保全育苗。一是早查早补保全苗。在玉米育苗后在五叶期之前更需要稳固育苗,及时的查苗。其次就是提早间苗、晚定苗,匀定苗。在玉米出苗时,会出现病虫害所以不要过早的定苗。最好是在出苗了三四片的适合间苗,六七片的时候定苗。
5 合理施肥
想要得到高产量的玉米也需要高肥力作为保障,特别有机肥的实施对育苗成长具有很大成果。目前的土壤的肥力检测是有机质含量超过1%、全氮含量 0.1%、全磷含量0.18%、速效氮每千克80毫克 、速效磷每千克25 毫克、速效钾每千克80毫克,肥力的增加也离不开基础肥料,通过氮、磷、钾这三个基本要素的混合使用,每隔一段时间增加肥料,攻秆长穗。像是对种子美容一样,首先要“敷”基础肥料,然后在底肥吸收后再追加化肥。完成对玉米的护理,促进其健康生长。
6 适时采收
在适当时间完成采收工作,在灌浆期如果遇到高温可以选择适当的进行采收,若温度过高,则应选择推迟采收。不同种类的玉米在采收期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参考文献
[1] 杨庆才.玉米产业经济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 冯云选,程中文,李军.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及高产栽培技术[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2):22-23,40.
[3] 陈国平,钱啸风.夏玉米简化栽培技术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1(3):13-19.
[4] 周苏玫,连东军.夏玉米超高产栽培的资源特征及关键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0(5):3-4.
[5] 张毛岭,黄冠慧.甜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1996(7):38
(作者单位:154800黑龙江省依兰县江湾镇农业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