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文等
鸡传染性鼻炎是由副鸡嗜血杆菌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目前,该病在我国一些地方呈流行态势,进入冬、春季节后家禽呼吸道病的发生非常普遍,一些养殖户仅仅将防疫的重点放在新城疫、禽流感等烈性传染性疾病上,而忽视鸡传染性鼻炎的防疫工作,结果使鸡传染性鼻炎的危害进一步加大,在一些地区,鸡传染性鼻炎已成为引起蛋鸡呼吸道病的主要传染病,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1 病原学
副鸡嗜血杆菌(Avibacterium paragallinarum)是细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细菌长约1~3μm,宽0.4~0.8μm,无鞭毛,不形成芽孢,毒力菌株往往具有荚膜,为兼性厌氧,在固体培养基上接种时需要厌氧环境或3%~10%浓度的CO2条件下生长较好,形成圆形、灰白色、半透明、凸起的菌落,菌株菌落在45°斜射光下会产生蓝灰色的荧光,与金黄葡萄球菌交叉接种出现“卫星现象”。该菌对营养需求较高,普通培养基上不能繁殖生长,对部分菌株而言,鸡血清对其生长有促进作用。
2 临床症状
鸡传染性鼻炎对鸡的损害在于鼻腔和鼻窦发生炎症,常常仅表现为鼻腔流稀薄清液,不令人注意。一般常见症状为鼻孔先流出清液以后转为浆液粘性分泌物,有时打喷嚏。脸肿胀或显示水肿,眼结膜炎、眼睑肿胀。食欲及饮水减少,或下痢,体重减轻。病鸡精神沉郁,脸部浮肿,缩头,呆立。仔鸡生长不良,成年母鸡产卵减少;公鸡肉髯常见肿大。如炎症蔓延至下呼吸道,则呼吸困难,病鸡常摇头欲将呼吸道内的粘液排出,并有啰音。咽喉亦可积有分泌物凝块,最后常窒息而死。
3 流行病学
鸡传染性鼻炎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在冬、春季节多发且极易复发,一般病程在3~4周内,如并发感染鸡败血支原体疾病,病程可达30d以上,治疗成本昂贵。本病主要感染产蛋鸡群,18~40周龄产蛋鸡较常发生,且症状典型,发病严重,2~4周龄的育成鸡也时有发生,2周内的雏鸡有较强的抵抗力,临床上很少发病。本病一个特征是潜伏期短(1~3d),传播快,发病率高,一般发病初期,死亡率低,产蛋下降幅度不大,后期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鸡群继发大肠杆菌卵巢炎后,鸡耗料下降,死亡率增加,产蛋率也将大幅下降。其中慢性病鸡及隐性带菌鸡是鸡群中发生本病的重要传染源。当气温波动较大,鸡群密度过大且体质较差时,鸡舍潮湿、通风不良、日常消毒措施不力等因素导致病菌伴随飞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等途径传播,经鸡群呼吸道、消化道传染致病,这也是造成鸡群免疫后又反复发病的主要原因。
4 病理变化
副鸡嗜血杆菌病发病率虽高,但死亡率较低,尤其是在流行的早、中期鸡群很少有死鸡出现。但在鸡群恢复阶段,死淘增加,但不见死亡高峰。这部分死淘鸡多属继发感染所致。病理剖检变化也比较复杂多样,有的死鸡具有一种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有的鸡则兼有2~3种疾病的病理变化特征。具体说在本病流行中由于继发症致死的鸡中常见鸡慢性呼吸道疾病、鸡大肠杆菌病、鸡白痢等。病死鸡多瘦弱,不产蛋。育成鸡发病死亡较少,流行后期死淘鸡不及产蛋鸡群多。主要病变为鼻腔和窦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粘膜充血肿胀,表面覆有大量粘液,窦内有渗出物凝块,后成为干酪样坏死物。常见卡他性结膜炎,结膜充血肿胀。脸部及肉髯皮下水肿。严重时可见气管粘膜炎症,偶有肺炎及气囊炎。
5 诊断措施
本病和慢性呼吸道病、慢性鸡霍乱、禽痘以及维生素缺乏症等的症状相类似,仅从临床上来诊断本病有一定困难。此外,传染性鼻炎常有并发感染现象,在诊断时须考虑到其他细菌或病毒并发感染。如群内死亡率高,病期延长时,则更须考虑有混合感染的因素,须进一步作出鉴别诊断。
想要确定该病病源,需要对鸡群发病情况进行分析、临床症状检视、病鸡的剖检变化、实验室检验等步骤。首先要取病鸡眼、鼻腔、眶下窦分泌物,进行涂片、染色后镜检,发现有革兰氏阴性球杆菌,呈多形性存在,偶尔呈纤丝状,菌体周围有夹膜。然后以无菌操作采集病鸡鼻腔、眶下窦分泌物直接划线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经37℃、10%CO2环境中培养48h,形成光滑、凸起、淡灰、半透明、直径0.5~1.0mm的菌落,有的菌落周围带有彩虹,挑取单个菌落涂片镜检,细菌仍为革兰氏阴性,多形性存在,有些呈丝状。挑取上面单个菌落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上,做浓度连续划线后,再将金黄色葡萄球菌点种其上,于37℃、10%CO2条件下培养24h,发现葡萄球菌菌落近处的被检菌菌落较大,而其他部位有小菌落甚至不长菌落,呈明显卫星现象。或将细菌培养物经窦内途径接种健康易感鸡,48h后发现接种鸡出现流鼻液、面部水肿等典型鼻炎症状即可确诊。
6 治疗措施
在确诊发病鸡群的病源后,首先要隔离病鸡,改善鸡舍及周围养殖环境,加强消毒管理。副鸡嗜血杆菌对磺胺类药物非常敏感,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用磺胺药饮水,同时用0.15%的环丙沙星和土霉素拌料饲喂,并用2%硼酸水冲洗病鸡眼眶。或使用2~3种磺胺类药物组成的联磺制剂均能取得较明显效果。如若鸡群食欲下降,经饲料给药在血中达不到有效浓度,治疗效果差。此时可考虑选用链霉素、红霉素、土霉素及喹诺酮类药物也可达到治疗效果。总之,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均可用于治疗,关键是给药方法能否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药物剂量。
7 防治措施
7.1 鸡舍内氨气含量过大是发生本病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高代次的种鸡群,鸡群数量少,密度小,寒冷季节舍内温度低,为了保温,门窗关得太严,造成通风不良。为此应安装供暖设备和自动控制通风装置,可明显降低鸡舍内氨气浓度。寒冷季节气候干燥,应通过带鸡消毒降落空气中的粉尘,净化空气,对防制本病起到了积极作用。
7.2 人员流动是病原重要的机械携带者和传播者,鸡场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更衣、洗澡、换鞋等防疫制度。因工作需要而必须多个人员入舍时,当工作结束后立即进行带鸡消毒。
7.3 鸡舍,尤其是病鸡舍是个大污染场所,因此必须十分注意鸡舍的清洗和消毒。对周转后的空闲鸡舍应严格按照:一清:即彻底清除鸡舍内粪便和其他污物;二冲:清扫后的鸡舍用高压自来水彻底冲洗;三烧:冲洗后晾干的鸡舍用火焰消毒器喷烧鸡舍地面、底网、隔网、墙壁及残留杂物;四喷:火焰消毒后再用2%火碱溶液或0.3%过氧乙酸,或2%次氯酸钠喷洒消毒;五熏蒸:完成上述四项工作后,用福尔马林按每立方米42ml,对鸡舍进行熏蒸消毒,鸡舍密闭24~48h,然后闲置2周。进鸡前采用同样方法再熏蒸一次。经检验合格后才可进入新鸡群。
此外,鸡舍外环境的消毒以及清除杂草、污物的工作也容忽视。因此综合防制是防止本病发生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本病防制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进行免疫接种。疫苗的免疫程序一般是在鸡只25~30日龄时进行首免,120日龄左右进行第二次免疫,可保护整个产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