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合强
肉种鸡从雏鸡入舍到鸡群淘汰整个生产周期保持鸡群最佳体况非常重要,应定期评估,至少每周进行一次,从感官及感觉上了解鸡群在各周龄的发育状态,有助于种鸡场管理人员较好掌握现场饲养管理技术,改进饲养管理及发现解决问题。
1 评估鸡群体况的方法
1.1 监测体重 体重均匀良好但骨骼大小参差不齐的鸡群,身体发育差异很大,这种鸡群对光照和饲料水平变化的反应并不同步,导致光照刺激开始后性成熟的均匀度较差,从而影响种鸡的生产性能。
1.2 胸部丰满度 15周时种鸡的胸部肌肉应完全覆盖龙骨,胸部的横断面应呈现英文字母V的形状;20周时胸部的横断面应呈现较宽大的V形状;25周时胸部的横断面应象窄细的英文字母U;30周时胸部的横断面应象丰满的U型。
1.3 体型评分 将胸肌大小分为1~5个档次,1为太瘦、状态差,2为瘦而健康、活跃,3为理想、龙骨有些外露,4为胸肌稍大,5为胸肌太大。如在30周希望公鸡胸肉形状介于2~3之间,而在60周则应介于3~4之间。从15周起,每周评估种鸡的体型形态,检查记录胸肌的发育情况并进行综合评分,根据周龄进行评判,以采取相应的对策。
1.4 体况指数评分系统 最新技术是采用CT(电脑X线断层摄影技术)扫描仪获取影像来评估鸡只体况(胸肌)的评分系统,将体况按照1~3级进行评估,如表1和图1。
根据每只鸡的胸肌大小及形状评判其所得指数的分数并记录下来,每周计算鸡群的周平均指数并对其不同阶段的体况趋势进行监测。得分1表示胸肌发育不足,得分2表示胸肌发育比较理想,得分3表示胸肌发育过大。从图1 40周的种公鸡影像照片来看,上面3张表示整个鸡体,点状线位置表示获取的截面影像位置;下面3张表示胸部横向截面图。
2 评估鸡群体况的途径
评估鸡群体况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在对鸡群进行称重时。鸡群称重时是评估鸡群体况的理想时机,至少每周一次并最少抽取50只或2%的种母鸡,取数量大者及10%的种公鸡在称重时评估并记录具有代表性鸡只的信息,以确定鸡群的总体身体状况;二是在鸡舍内“巡视”时。至少每周一次“巡视”鸡群并最少随机抽取20~30只种母鸡及15只种公鸡进行体况评估。
3 评估鸡群体况的步骤
评估胸肌形状与胸肌发育时应抓住种鸡的两条腿,手沿着龙骨表面触摸龙骨突起以及评估龙骨两侧的胸肌大小、形状及硬度。如26周的种公鸡,龙骨应很易感觉到但没有突起,触摸胸肌应较结实而呈弧形,龙骨两侧之间应能感觉到间隔(体况指数2)。在考虑鸡群体况指数的同时,还应结合体重和均匀度,在此基础上对鸡群管理作出适当调整,如表2。不同的鸡群体况指数会有所不同,最好每周由相同人员进行体况评估。此外,如某一鸡群的种公鸡平均体况指数是“2”,不同的鸡群最佳体况指数可能会在理想范围上下有轻微的区别。
4 评估鸡群体况的时间
种鸡生产周期的不同阶段如性成熟发育期、产蛋高峰期或产蛋后期等,鸡群的最佳体况会有轻微的区别。在任何阶段,鸡群的体况不佳(丰满度不足或太瘦)或体况超标(丰满度过大或太胖)会对其生产性能造成负面影响,应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应特别关注鸡群体况的重要阶段,一是母鸡开产前这个阶段(19~24周),二是执行种公鸡淘汰计划时整个产蛋期种公鸡的体况。综合评估鸡群的各项身体状况,更有效地反映鸡群的身体条件及健康状况,以便提供更好的管理决策如饲喂量和执行种公鸡淘汰计划等。
5 种公鸡体况评估
体况好的种公鸡受精率较高,整个生产周期对种公鸡体况进行日常评估,有利于确保获得最佳受精率,在抓鸡时应小心谨慎且须进行适当的培训。
5.1 育成期 育成期鸡群达到目标体重及鸡群均匀地生长发育很重要。骨架大小与胫骨长度是从外观上判断种公鸡发育的有效管理方法。到63日龄时,体重、骨架及胫长呈正相关。育雏育成期鸡群如达到目标体重,胫长与骨架也会获得良好均匀的发育。饲喂时,在喂料器或乳头及钟型饮水器位置观察鸡群胫骨长度的差异是判断鸡群是否存在较大差异的较好时机,应对造成这样差异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如饲料分配不均匀、采食位置不足或健康等原因。育雏育成期如鸡群按推荐的体重曲线生长,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体况。但是定期和日常监测公鸡的胸肌发育与体重,能够提供更准确的体况综合指数,制定更适合的管理与饲喂方案。要达到这一目标,应从雏鸡入舍开始至少每周称重时检查一次,15周到开产这个性成熟准备期更需特别关注,当然也需了解种公鸡的总体健康状况、机敏性及活跃性。
5.2 产蛋期 每周称重时评估鸡群体况,为保持最佳受精率,产蛋期必须执行种公鸡淘汰计划,根据种公鸡体况的总体评估情况确定要淘汰的种公鸡,按计划执行公母比例减少程序。从鸡群中淘汰体况较差和交配不活跃的种公鸡,保持最佳有效的公母比例如表3。体况评估时必须全面包括体重、机敏性与交配活跃性、体况、腿与脚趾、头部、喙部、羽毛、肛门颜色、站姿等。
5.2.1 体重 体重应符合标准要求,不能过大或过小。体重是肉用种公鸡管理决策的主导因素,但是只关注种公鸡体重可能会造成误导,如同一周龄相同体重的两只种公鸡很有可能外观与体况不同,为了达到较高的受精率,这样的种公鸡管理要求也不尽相同,也就是饲喂量和饲喂时机会有所区别。种公鸡产蛋期应保持体重和料量持续小幅均衡增长;24~31周的总增重应达到665g,体重涨幅应达到14%;25~30周保持50~80g的周增重,30周后保持30~25g的周增重;从25~35周应至少每周两次监测种公鸡的体重,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其生长发育趋势。
5.2.2 观察种公鸡的体况 胸肌形状与胸肌松弛或结实程度是观察鸡群体况较好的指标,特别适用于种公鸡。种公鸡胸肌太大或太小更易造成交配及受精率问题。种公鸡达到并保持最佳体况且确保在任何阶段不出现体况下降是获得较高受精率的关键。应特别关注开产时和产蛋高峰后种公鸡的交配活跃性,确保获得最佳的早期和全程受精率。
5.2.3 机敏性与交配活跃性 应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段观察种公鸡的交配活跃性、采食、休息地点、白天及灭灯前的分布情况。种公鸡应机敏、交配较活跃且光照期间绝大多数的时间应均匀分布于垫料区域,不应集中在棚架上或躲避在设备下方。如发现种公鸡不够机敏或活跃性差应进行淘汰;如发现种公鸡的交配活跃性低于预期,应查找原因(如公鸡体况差、种公母鸡性成熟不同步、饲料分配及饲喂量不适当等)并及时加以解决。
5.2.4 头部 体况良好、交配活跃的种公鸡鸡冠、肉髯及眼睛周围颜色呈均匀的鲜红色。正常条件下,健康状态良好的种公鸡脸部红色一直向上延伸到眼睛周围;状态较差的种公鸡脸部颜色从眼睛周围向外延伸会变得苍白。脸色苍白的种公鸡交配活跃性较差,应考虑将其淘汰。
5.2.5 喙部 形状整齐,避免下喙过长,影响交配成功率。
5.2.6 腿和脚趾 维持鸡群较高的受精率,种公鸡必须有健康的脚趾与大腿。腿部应挺直、脚趾无弯曲,足底应干净无物理性损伤。种公鸡脚趾磨损与裂开会造成细菌感染及感觉不适,影响家禽福利和交配活跃性。任何时候发现种公鸡脚趾与腿部不健康都应从鸡群中淘汰。
5.2.7 羽毛 产蛋期高质量、交配活跃的种公鸡会出现局部掉羽现象,尤其是肩部、大腿部、胸部及尾部。羽毛覆盖良好的种公鸡一般交配不活跃,应将其淘汰。
5.2.8 肛门状态 检查肛门红色与湿润程度是评估鸡群中种公鸡体况非常有用的管理方法,每周称重时应检查公鸡的肛门状态。对相同来源的15只公鸡的肛门状况进行评估:1=苍白,干燥;2=苍白,湿润;3=湿润,柔韧,微红;4=湿润,较红;5=很红,周边没有羽毛。健康、体况良好、交配最活跃的种公鸡会呈现较红的肛门颜色,肛门较湿润且周围羽毛会有些脱落。体况较差、交配不活跃的种公鸡肛门较苍白,肛门小而干且周围羽毛覆盖较好。种公鸡管理的目标是要保持整个鸡群中种公鸡都具有均匀一致、颜色较红润的肛门状态。
5.2.9 站姿 重量过高意味着胸部较重,会导致体型更加水平,站姿不正会向前倾斜,影响交配成功率。公鸡体型也与交配效率有关,体型过大的公鸡(>5kg)不能很好完成交配动作,同时也很易影响其它公鸡。
6 种母鸡体况的评估
整个生产周期应定期评估种母鸡的体况,每周抽样称重时是对种母鸡进行体况评估的最好时机;和种公鸡一样,在舍内“巡视”时,随机抓起一些鸡只进行体况评估也是非常好的管理方法,对种母鸡进行综合身体状态评估,如体重、胸肌发育、腹部脂肪及耻骨间距,提供可靠的体况信息并以此制定适当的管理策略。
6.1 育雏育成期 育雏育成期主要根据鸡群的体重与骨骼发育(骨架大小与胫长)评估鸡群的体况。但是,了解鸡群的胸肌发育、总体健康状况、机敏性与活跃性也很重要。育雏育成期种母鸡获得均匀的生长发育对将来产蛋期生产性能的发挥非常关键。整个种母鸡群体骨架大小差异是鸡群均匀度差的外观指征,应通过计算体重变异系数进行确认。如鸡群均匀度较差,应查找原因,例如饲料分配不均、采食位置不足或疾病等因素。
6.2 产蛋期 产蛋期决定种母鸡饲喂管理的主导因素是体重、产蛋率及蛋重。定期检查种母鸡的耻骨间距、胸肌发育及腹部脂肪沉积能够提供有用的管理信息。
6.2.1 体重 饲喂准确与否,体重是最重要的指标。应坚持每周准确称重1次,整个产蛋期都应保持一定的增重。母鸡开产到产蛋高峰(24~31周),体重涨幅19%~21%,24~31周的总增重应达到715~800g,高峰后周增重15~20g,不能失重。
6.2.2 耻骨间距 育成期确定种母鸡性成熟发育程度及开产时间的有效管理方法是监测种母鸡的耻骨间距。正常条件下,随鸡群周龄的增长,耻骨间距逐渐增大直到开产时达到最大间距。如耻骨间距达不到表4描述的发育程度,预期加光时低于1.5指宽或鸡群的耻骨间距差异较大应推迟进行光照刺激。从15周到开产期间应定期检查耻骨间距,最好每次巡视鸡群时进行抽查,最少每周检查一次。由于检查人员手的大小不同,最好由同一个人每周检查耻骨间距。一般情况下,鸡群开产时的耻骨间距在3指左右,大约5~6cm。
6.2.3 胸肌发育 正常情况下,育雏育成期均匀度好的种母鸡按照标准体重曲线生长能获得良好的体况发育,确保种母鸡既不肥又不瘦很重要。无论什么周龄,如种母鸡胸肌发育确实太大,就很可能超重且会增加脂肪沉积,相反胸肌发育不足的种母鸡很可能体况发育较差,这两种情形都会影响整个生产周期的生产性能。至少每周一次抽查一些种母鸡检查其体况,确保鸡群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与体况,维持良好的生产性能。
同种公鸡一样,种母鸡也应采用相同的评分系统如图2。但是,由于种母鸡的体型与种公鸡不一样,对于鸡群评估结果的解释与处理应有所不同,而且也不建议从大群中淘汰体况评估较差的种母鸡。种母鸡最关键是要达到标准体重,并据产蛋率与蛋重适当调整饲喂量。种母鸡丰满度评估更倾向于作为一个支持性管理方法来使用,并不像种公鸡一样作为产蛋期关键性的管理因素。育雏育成期通过适当的管理尽可能减少鸡群中胸肌指数1(胸肌发育不足)和3(胸肌发育太大)这两种情况的发生。产蛋期鸡群的平均指数最好处于2~2.5之间且尽可能减少体况指数1的种母鸡数,因为胸肌发育不足的种母鸡往往产蛋率较低。然而,产蛋期种母鸡体况指数3也能接受,因为胸肌发育丰满的种母鸡仍具有较好的繁殖性能。
从图2 40周种母鸡的影像照片,上面3张照片表示整个鸡体,点状线表示横截面影像位置;下面3张影像表示胸部横向截面图。
6.2.4 腹部脂肪沉积 产蛋期检查腹部脂肪沉积有助于提供鸡群总体身体状况的信息。评估腹部脂肪容量时,用手掌轻轻地触摸泄殖腔下方的区域,产蛋高峰后种母鸡的腹部脂肪沉积不应太厚。开产前胸肌发育适当的种母鸡会有少量腹部脂肪沉积,明显的腹部脂肪沉积一般在种母鸡达到性成熟后出现,产蛋高峰前2周左右腹部脂肪沉积达到最高峰。种母鸡的腹部脂肪沉积能够提供最大产蛋率所需的能量储备,但是任何时候脂肪沉积过多特别是在产蛋高峰后对产蛋率的维持、受精率和孵化率都有致命的影响,甚至会降低成活率。一般来讲,25周腹脂占体重的比例为2%左右;45周之前观察鸡群,母鸡腹部不能发红;45~50周允许2%~3%,但不超过5%的腹部发红。体重与腹部脂肪沉积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因此超重的种母鸡很可能增加腹部脂肪沉积继而影响繁殖性能如图3和表5。种母鸡开产后,应至少每周一次检查腹部脂肪沉积的进程,种鸡之间实际腹部脂肪沉积的程度会有所不同。产蛋高峰后的目标是保持种母鸡体成熟的体重,但是尽可能减少过多的腹部脂肪沉积。作为参考,最大的腹部沉积量不应超过人的平均掌心大小或一个大的鸡蛋大小约8~10cm。
图3中是3只母鸡的纵切面图(左侧是泄殖腔,右侧是头部)。40周的种母鸡,左侧的种母鸡体况在下降,体重低于标准,脂肪沉积较少,这样的种母鸡产蛋率比较低甚至会停止产蛋;右侧的种母鸡腹部脂肪沉积很多,内部器官周围累积较多脂肪,这样的种母鸡产蛋率与产蛋持续性会降低。
7 小结
鸡群体况评估需监测许多方面,包括体重、体况(胸肌形状、丰满度程度)、骨架大小等,以全面了解鸡群的体况、健康和繁殖潜力。定期评估鸡群体况,为饲养管理方案的调整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使种公母鸡达到最佳体况,以确保受精率和产蛋率的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