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政府部门对南阳玉雕产业的重视之下,南阳玉雕产业得到极大的发展。就南阳特有的独山玉应该采取特有的创作方法,结合中国画中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中的意境来创作出更美好的玉雕作品,进而推动玉器市场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画;教学;玉雕专业;独山玉
一、玉雕专业教学的现状
南阳是中原经济中的四大门户之一,又有丰富的玉文化资源,有悠久的历史,玉产业有众多的人力资源,玉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形成了以南阳为中心的玉文化产业集聚区。而今以南阳师范学院玉雕专业为首的专业设施也将抓住机遇,为经济建设发展、推动玉文化产业发展做出一定的努力。在各个高校开展教学改革的同时,作为全国首例以玉雕专业本科教学的南阳师范学院教学发展缓慢,从南阳玉雕产业进一步发展中体现出很多问题。作品死板、缺乏生命力,没有意境之美。在玉雕教学中如何将玉雕的工艺品向艺术品过渡,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中国画的元素在玉雕中灵活运用,由物象之美向意境之美转变,从而培养出更多的、更高素质的人才。进而推动南阳玉雕专业发展,有待于我们努力钻研、积极思考与探索。
玉雕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科相比,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玉雕专业和美术学专业一样,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要求极高。例如在很多专业教学中都有相应的操作实践,如化学实验、音乐实践、美术写生,等等。玉雕专业教学也不例外,也应该将实践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这种实践与实际操作的结合也就是与外界接轨,校内与校外、课堂练习与生产加工的结合。而作为全国首例的玉雕本科专业教学还不够完善,创作思路应有所改变和提高,创作出具有灵魂精神的艺术作品,这种教学的不足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
由于南阳玉雕专业教学不够完善、专业教学形成较晚,各个因素对其重视不够,专业实践也没有合理完善的规划与安排,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仅仅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按照师傅的想法去创作,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专业结构的合理体系,影响学生的创作能力,使学生永远停留在别人的思想之中。在教学环节上也只停留在课堂练习、校内校外实践、毕业创作等相关环节,学生的创作思路缺乏,作品的主题思想不够明确,也不够新颖。作品从而失去艺术品的韵味,给人的想象空间不足,更谈不到使人为之震撼。
(二)师资力量缺乏
目前高素质的玉雕大师主要在社会上。他们经营着自己的加工产业,没有在高校授课,即使有一定的专业素养的玉雕名人也不愿意在高校授课,院校聘请的玉雕大师讲学的机会也甚少。从而影响着学生专业营养的吸取,没有好的建议、正确的导向,也没有精彩的作品诞生。
(三)不完善的学习环境
作为唯一一所本科玉雕专业的南阳师范学院,其教学空间不大,设备更新慢。数量不多,学生的课堂实践不充足,校企联合不完善,本科学习实习基地欠缺,影响了学生对市场的了解也导致了玉雕专业教育培养出的本科生缺乏职业意识、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难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更不会推动南阳玉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中国画在玉雕专业中的渗透
为了进一步完善玉雕专业教学改革,作为一种新的理念探究,我认为将中国画的一些理念运用到玉雕教学中去,从而做出更好的玉雕作品,推动玉雕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就玉雕的教学和课堂设置可以从中国画元素中的范畴运用到玉雕教学中去。
在如今的基础实践教学中不单单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创作理念与想法。参加校外实践,如艺术采风、企业实习、市场调查、直接进工厂加工,等等。这些都应该在本科教学中有所体现。就作品本身来看,如此精美的作品都体现出了中国画的元素,如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这些题材概括了玉雕的题材范畴。所以从中国画的核心元素在玉雕专业中的应用有以下思考。
(一)“形”与“神”在玉雕作品中的体现
“形”与“神”在中国画教学中充当着不可估量的重要角色,是教学的核心范畴之一,中国画教学中有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形似”与“神韵”能使作品升华,其也应用于玉雕作品之中,从而使工艺品达到艺术品的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首先,重艺术创作中物象的造型。
中国画由工笔到没骨再到写意都离不开造型,准确地说离不开白描的造形,形也是作品精神特征的再次体现,玉雕创作中的造型准确,如:人物的比例、花卉的生长姿态等,中国画的造型体现在宣纸上,有骨法用笔的韵律美,有虚实、长短、浓淡之分。在玉雕教学中作品也应加强对线的理解,使之在雕刻人物时注重线条变化,雕刻花卉时重视生长姿态。理解疏密、长短、多少之对比,求变化。在玉雕教学中要求学生在造型的基础上多观察、多理解,以至于更好的表现形似之美。
其次,创作中多找对比变化。
在中国画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好的作品进行分析,找对比变化。这种变化有物象生长规律的变化、节气的变化、气候的变化,作品来讲有浓、淡、干、湿的变化,粗、细、长、短的变化,表现人物情感上有喜、怒、哀、乐的变化。玉雕教学中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把这些细节合理的应用于创造之中。合理的利用石头的固有颜色,也就是更好地利用俏色去设计作品,达到美的效果。
(二)“意”与“像”在玉雕教学中的体现
如何让作品从审美构思达到一定的高度,都离不开“意”。中国画以“造意”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体现在作品的内外,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全老师的作品《九龙晷》,其作品长2米,宽1米,重0.5吨,构思奇特,九条栩栩如生的盘龙相互缠绕,神态各异,中间有一个古代的日晷,象征着中华民族九九归一。作品做到了物我交融,神与物游,人者物化,物者人化的境界。作品也正体现了“形意”、“神韵”的意趣,在传统的中国画理念之中有“巧者意绘画”,在玉雕教学之中也应该有“巧者意雕刻”之言。
(三) “气”与“韵”在玉雕教学中的贯穿
气韵生动是谢赫六法之一,在中国画教学中是重要的核心范畴,主要体现出作品内涵。“气”是从作者修养中提炼出来的,绝对是作品的意义和内在精神,也反映出画家和雕刻大师的物化形态。
而对“韵”的把握也有“风韵” 、“韵度”的意义,这些都是内在之美。主要是在有好的构图、好的寓意的前提下,才能把握作品的“风韵”、 “精神”,从而表现雕工过程中一些细致精彩动人的创作韵致。
(四)“理”与“法”是玉雕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无规矩不成方圆,是古人所强调的,是古人的道法、修养培养。这种思想便用于艺术创作之中要求有一定的创作原理及定理。中国画的教学中不单贯穿着“理”与“法”,而且对“法”的认识之下求不断发展,有着更高的追求。玉雕专业教学也应该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师心不师道,如袁宏道所说:“善画者,师物不师人。善学者,师心不师道。善为师者,师森罗万象,不师先辈。”这是中国画关于“法”的主导。这种“法”完全可以用在玉雕教学之中,一方面表现物象,一方面体现技法,使“法”恰到好处。
“理”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和总结相关的规律。在玉雕教学之中让学生多观察事物、多总结经验,结合中国画实践的规律,进而对玉雕专业进行深入研究。
结 语
如何能使玉雕专业教学能延续发展,使其作品有强大的生命力,必须通过传统的中国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中的核心元素与其结合,也显现出它的合理性、必然性。时至今日,应该把以上元素应用于玉雕教学中去,并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提高他们潜在的创作能力,进而为南阳玉雕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 科研项目名称: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南阳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QN2013029
【王瑞强,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