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巴黎秋冬时装周上,中国设计师Masha Ma一系列刺绣薄纱,荷叶褶皱,错综垂下黑丝的时装造型当中,昙花面纱尤其抓眼,它势必成为大众日常出行必备的时髦单品,神秘且傲娇。
中国设计师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其中当然不乏出类拔萃者。一方面新生代设计师大多有留学经历,洋教育本身就让国内疑惑的大众先注目观看一番,单单这一点优势,就可以有机会让作品进入快时代下的大众之眼,优劣才有判断。但是不得不承认,留洋过的中国设计师,拥有国际视野的同时,也顺势拥有了国际思维,设计师钻研专业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自身包装,每一季的发布前后也会有策略地进行宣传造势,扩大影响力,成为设计师品牌崛起的有力武器。
而中国独立设计师仗着年轻气盛,一腔热血,自主创业,孤力奋战,但是品牌创立早期他们极其容易陷入经济压力的泥淖。当下中国设计师要么痛苦地维持,除了那些真正找到了“慧眼识才”的主,剩下稍微风光点的还大多是富二代,时尚抱负暂且由父母买单,争做百年品牌才是大计,这种不甚健康发展的产业前景,让人不容乐观。
那么,就让我们看看那些登陆国际T台的中国设计师在国内新兴差异化市场需求趋势下,他们是否也成功占领国际市场?是否获取了传说中的目光、掌声乃至订单?
随着各大平面媒体和门户网站纷纷大肆报道国际四大时装周以来,业内也纷纷不自觉地以能在国外时装周期间举办一场时装发布会为新的标杆,衡量一个品牌的国际化程度。姑且不论中国设计师有没有成熟地开拓国外市场的战略战术,毕竟国外品牌举办发布会的意义就在于将T台上模特所演绎的创意,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市场当中新的流行趋势。近年来中国设计师频频走出国门,不惜重金砸一场秀,是真的就是一场“秀”吗?走这种套路,尝到了甜头还是苦头,设计师本人心里最清楚不过。
老一辈的中国设计师品牌,现在大多处于疲惫的转型期,设计师本人或者转身艺术领域,或者投身教育事业,业务多由经营多年的团队打理。少数仍活跃在当下行业内的设计师,如第一位在巴黎时装周举办发布会的谢锋,间断地在巴黎举办过几季后,完成了历史使命般地回到国内大本营主心经营国内事业。例外品牌的设计师马可,在高级订制时装周举办的两季概念秀,也是设计师本人基于服装艺术的梦想,特意为巴黎时装周开发的高端系列——无用,压根也没有计划将这个系列开拓成国外市场的敲门砖。在米兰时装周期间举办发布会的设计师计文波,同一系列还是选择在国内时装周上进行二次展示,主打消费人群仍在国内市场。去年在高级订制时装周举办发布会的设计师劳伦斯·许,秀后作品入驻巴黎高端订制多品牌店,算是迈出了中国设计商业落地海外的一步,然而订制类服装本身的复杂程度导致了消费人群的小众化,能否继续在求名逐利的道路上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还有待时间的考验。来自台湾的设计师品牌——夏姿·陈,倒是从一开始在巴黎时装周举办发布会以来,每一季都不间断,而且在巴黎开设店面,真正做到了一个设计师品牌的国际化。可是大陆的中国设计师,还迟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未来之路。
新生代的中国设计师品牌,近年来去国外时装周举办发布会的,也呈络绎不绝的态势。前不久时尚圈内还在津津乐道,设计师上官喆在伦敦时装周2015春夏系列带给众看客极其震撼的视觉效果,也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了中国设计新势力无边的诙谐与新时代的乖张。中国新生代设计师也卯足劲把最具当代人热情与想法的系列搬上向来以创意闻名的伦敦时装周,周翔宇、王海震、高杨……中国设计创意军团以包揽国际舞台的架势轮番做秀。
在全球各大一、二、三线品牌挤破脑袋抢占中国内地市场的同时,中国设计师组团开拓国际市场的套路似乎有点逆袭的味道。可是究竟有多少中国设计师以得到国际媒体界普遍认可为宗旨?又或者以得到国际商业界主流接受为目标?每个设计师有自己的解释,有的设计师在迈出国门的前夕,是以在国内中低端市场以接地气的系列吸足够金来支托;有的设计师凭借自身的卓越创意加上高超的公关能力,锁定金主,纵然掷多少金也不“肉疼”;还有的设计师经过国外求学期间的刻苦努力,争取到主办方的大力支持……他们各有各的路数,而真正被国外市场看好并接纳还基本没有迈出实质性的一大步。寥寥能够入驻国外Showroom(样衣陈列厅,接受零售商订单)的中国设计师,订货量是否足以供应品牌的运营成本,就不得而知了。
然而,我们还是要乐观地看待中国设计师的未来。正如已被说烂掉的说辞,“中国设计目前犹如日本设计当年登上国际舞台的前奏,国际大师的出现指日可待。”中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一批批优秀的设计师,聪颖神慧。同时,中国社会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出现不少观念意识都分外超前的媒体人、组织和机构,与中国设计师并肩扶持前行,我们只需等待,让时间来给予一份最好的答卷。
(作者:时尚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