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北京各大三甲医院门诊大厅挂号窗口前的排队长龙中都弥漫着一种焦躁的情绪,能不能挂上号有时全凭运气。政府虽然开通了统一挂号平台,但热门科室的号源一放开往往立刻就被抢空。相对于“看病贵”,似乎解决“看病难”更为迫切。目前许多拥有医生资源的医疗健康类网站可以帮助那些有需求的患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医生,预约挂号。除此之外,所谓移动医疗产业还包含移动护理、可穿戴设备、移动支付等更为丰富的内容,企业需同时拥有医疗资源、IT技术和互联网思维,虽然门槛不低,但由于医疗健康市场热潮高涨不退,仍吸引了众多公司前来抢滩。
医疗市场“移动”起来
根据2014中国移动医疗大会上发布的《2013-2014年移动医疗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29.9亿元,比2013年增长26.8%。报告指出,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国内大中型医院的院内移动医疗应用已取得了明显成效,移动护理、移动查房等院内移动医疗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与深入,而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从这些院内应用向院内+院外移动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从单一的院内医疗救治到院内医疗救治与院外健康管理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同时面向个人的移动医疗市场也已启动,如可穿戴式设备、移动支付、基于移动终端的APP等。
“移动医疗”(Mobile Health)这一概念源自国外,最初以数据为基础,除了各项医疗指标检测与分析,还包括对营养、减肥和睡眠等健康维度的管理。因此,有别于传统医疗治病救人的根本,面向的群体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病人或患者,通过加入移动通信技术,节省患者时间成本,更加高效地引导人们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帮助他们预防疾病,进行健康管理。全球第一家移动医疗上市公司Epocrates,便主要为医生提供临床信息参考,并通过提供精准的广告和问卷调查服务向药企收费。据悉,去年这家公司被美国健康护理技术提供商AthenahealthInc,以约2.9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通过观察美国移动医疗产业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用户的需求主要针对医疗和健康两个层面的管理,其中医疗方面主要对患者进行慢性病管理,医生则强调利用移动医疗提高医院内外部的沟通效率。反观我国,医疗资源长期匮乏,供需缺口明显,医疗支付也面临着较大压力,同时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以及就医习惯,患者对线下就诊模式较为依赖,这让国内的移动医疗产业与国外的略显不同,可提供网络转诊预约和名医咨询等服务的网站颇为热门,让医疗资源跨越地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服务更多的受众群体。
与此同时,伴随国内医改进程的深入,移动医疗行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各大厂商目前热衷比拼资源和技术。国内移动医疗厂商的经营时间都不长,行业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移动医疗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现象严重,这也使得各厂商都在探索差异化发展。因此,在产品不断研发、优化的过程中,业内的跨领域竞争已较激烈。“这样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各家进行产品创新。根据市场成长周期的规律,后期移动医疗行业会出现若干领先者,而这些领先者将成为未来智能健康市场规则的制定者。”易观智库分析师郭阳认为,市场格局过于平均并不利于整合相关标准,因此竞争可以带来良性改变。
从改变挂号方式开始
2006年,王航和团队开始寻找还未被互联网改造的领域,最终锁定医疗健康,创建了好大夫在线网站。网站在创立之初以为国内患者提供就医参考信息为主,并逐步建立了互联网上首个实时更新的门诊信息查询系统。经过八年的快速发展,好大夫在线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医疗分诊平台。可以实现网络与电话咨询,预约转诊等服务。目前,已经收录了全国31个省市地区的3200多家重点医院、8万多个医院科室、30余万名医生,提供医院与医生的专业方向和门诊信息。
对于医疗服务,移动互联究竟能做什么,王航觉得这仍得从看病的第一步挂号说起。几年前王航在一家医院的经历让他记忆犹新。在门诊服务台有位女士要为孩子挂内分泌科治疗小孩生长发育方向的特需号,但当天只剩糖尿病方向的号源,于是同样是来挂号的王航提醒她特需门诊没有她需要的专家,应该去看看专家号和普通号有谁出诊。这位女士于是便继续问当天出诊的有那些专家,王航并不知道,于是用手机上网帮忙查找,锁定了几位出诊医生。这凸显了相关就诊信息对于患者的重要性,大部分走进医院的人大多并不知道自己应该看哪个方向的医生,而如果前期能够了解更多,在一定程度上会给患者提供便利。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尹佳教授则表示,通过114和统一挂号平台、银医卡可以最多提前三个月挂上自己的号,这带来的结果则是号源很快被抢空,但等到真正出诊那天,很多已经挂了号的人没来,急需看病的人又挂不上号,前来的患者可能并不是自己所擅长的诊疗方向,反而浪费了珍贵的医疗资源。
“在信息开放的前提下,‘移动确实体现了快速、实时、便捷,看似能使医疗变‘轻,但不管是移动还是互联网,我认为都不能让这个问题变‘轻。”王航认为这就像抢火车票,过去是排长队,找黄牛,现在有了专门的购票网站,各种抢票工具,但依旧没有解决买票难问题,因为移动本身解决不了资源短缺问题。为了更合理的利用医疗资源,在好大夫在线中有一项“转诊预约”的免费服务,需要患者在上传病例病史以及影像资料后,由医生自己来判断患者是否需要线下到门诊来找自己治疗,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患者应该挂哪位专家的号这个问题,在建立层级诊疗、病情优先的原则上,不侵占医院原有号源,完全依靠医生牺牲个人时间为患者提供加号机会。
有了移动技术的帮助,医生在采集患者病情时不再凭借对方模糊的描述,而是通过初诊医院的病历记录,影像资料以及各种检查报告等。医生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在见到患者前初步了解他们的情况,有了更充裕的时间为他们治疗提供更完善和有针对性的建议,实现了基于医疗特点的院前交流,突破了以往双方沟通的方式。同时网络提供的即时咨询也让医生可以跨域地域,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回复更多患者的问题,患者很快又能给予医生评价,提高了诊疗效率。“很多患者一有病就爱往大城市跑,相信知名专家,但有的问题并不十分严重,一些专家通过网上咨询解答他们的疑问,让他们不用特地前来,也平衡了紧缺的医疗资源。”一位与好大夫在线合作的医生对记者说。
解决了挂号这一首要问题,进入医院后的诊疗流程是否依旧快捷便利,则取决于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是否完善与医院流程管理是否高效,而这则是移动医疗的另一个重要部分。
盈利模式摸着石头过河
随着医疗领域越来越细分,包括病情咨询、诊断、患者管理、后期康复在内的各个医疗环节均有互联网公司开始涉足。其中病情监控、远程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发展较快。但由于存在产品认证,技术要求高等固有门槛,加之政府对医疗监管政策限制,以及此前并没有成熟经验和已经成功的商业模式可供参考,因此产业链上各家行动较为分散,眼下移动医疗厂商多处于积累用户阶段,通过销售相关产品、服务产生的利润支持运营。主要提供寻医问诊咨询服务的春雨掌上医生APP在2011年上线,目前已经获得多轮融资,但对于商业模式的探索并不十分顺利,盈利主要依靠向用户收取在线服务付费,但据称付费用户比例仅5%左右,且这部分费用几乎全都交给医生。而免费问答的部分也需要向医生支付报酬,因此一直在倒贴钱。团队目前还在开发针对会员的增值服务,包括获得线上医生优先回答权利,以及更多个性化验单解读和饮食指导等。提供女性生理健康服务的大姨吗去年9月获得红杉资本千万美元B轮融资,这款APP通过采集女性用户生理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广告和流量置换盈利。
对于眼下移动医疗产业的盈利模式,硬件方面主要是通过销售智能产品赚取收入,应用程序方面,一般多为对接资源收取广告费,或者向用户及第三方企业、机构收费。业内人士表示,从长远而言,通过与保险公司、医疗机构合作并收费将是未来移动医疗产业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而目前所出现的各种收费模式可以被看作是各家摸着石头过河,至于其采集的各种数据以及智能硬件是否有价值,还需要医疗界专业人士一段时间的使用和分析判断才能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