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哥达纲领批判》中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

2014-04-29 21:14:22崔剑齐
理论观察 2014年9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马克思

崔剑齐

[摘 要]马克思于1875 年4 月—— 5月写的《哥达纲领批判》是一部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集中批判了拉萨尔机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依据唯物主义历史观批判了拉萨脱离生产关系而空谈分配原理,阐明了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分配理论。马克思在批判拉萨尔机会主义政治纲领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理论,第一次提出了关于共产主义两个发展阶段的原理。

[关键词]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共产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9 — 0056 — 02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两个发展阶段,一个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另一个是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命名为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社会各方面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最终会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克服资本主义痕迹的重任落在了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形态高级阶段而奠定基础。列宁也曾指出,“社会主义是直接从资本主义生长出来的社会,是新社会的初级形式。共产主义则是更高的社会形式,只有在社会主义完全巩固的时候才能得到发展” 〔1〕 (P.382)。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这部著作中首先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总产品的分配原理,进而是对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尤其是着重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的分配原理进行了阐述,最后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也进行了相关论述,拨开了蒙在共产主义之上的神秘面纱,使得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变为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

一、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分配理论

马克思严厉批驳了拉萨尔主张的“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地分配给社会一切成员的错误观点,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总产品的分配原理。为了保障社会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从对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损耗以及公共基础设施进行扣除。为了能够实现社会的正常扩大再生产,需要对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损耗进行补偿,为了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也要进行追加生产资料。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基础设施的需要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同样需要从社会总产品中进行相应扣除。除此之外,还应该在社会主义总条件下对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给予相应关照。只有排除这些因素之后,才能在各个生产者之间分配那部分消费资料。对于劳动创造财富方面,马克思始终坚持劳动创造财富是有条件的,只有劳动本身具备了相应的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者以持有者的身份对待自然界时,劳动才称其为财富的源泉。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把劳动放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去考擦,并以自然界为基础。拉萨尔把劳动置于自然界或劳动对象之外,而空谈抽象的劳动,赋予劳动以“超自然的创造力”,撇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掩盖了资本主义中资本家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生产关系,其实质就是想掩盖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而广大无产阶级处于被剥削的状态。另外,拉萨尔提出了“公平分配劳动所得”,其实质上是把分配与生产方式相脱离,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空洞口号。拉萨尔的公平原则实际上是一种超阶级、脱离生产关系的思想观念,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中,资产阶级的本质是尽可能让分配方式维护资产阶级自身的权益,不可能是无产阶级的利益代表。马克思对拉萨尔所提出的不切实际的空洞口号进行了批判,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的分配原理分别进行了阐述。

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按劳分配是这个社会中的分配方式,每一个生产者都是按劳分配的主体,在这一时期劳动者“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领回来” 〔2〕 (P.304)。从形式上看,这种按劳分配方式是一种平等的分配方式,生产者以劳动作为相同的尺度来从社会中领取与他提供劳动量相当的一部分消费资料,然而人的能力、家庭条件、每一个劳动者体力与智力的差别等是不同的,因此,这种平等在内容上又是有所欠缺的。马克思写道:“但是这些弊病,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2〕 (P.305)。但这一时期与资本主义社会又有很大的不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工人阶级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存,个人与劳动对象处于分离状态,资本家以赚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来剥削劳动者。即便是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生产力还没有达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要求,但这一时期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者共同掌握着生产资料,必然导致产生与资本主义社会截然不同的分配方式。这一时期个人劳动与劳动对象不再分离,直接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而存在,“在改变了的情况下,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另一方面,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转为个人的财产” 〔2〕 (P.304)。从而改变了资产阶级社会中人剥削人的局面。在《哥达纲领》中,拉萨尔是典型的庸俗社会主义者,他仿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只围绕分配方式做文章“只问分配,不问前提”,把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无产阶级的贫困归咎于生活资料的分配不公平,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拉萨尔的这种机会主义予以回击,他指出分配是由生产所决定,在谈分配的时候不能不考虑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拉萨尔的这种不以生产方式来论述劳动分配,事实上还停留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进行兜圈子,其实质是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资本主义做辩护,反对无产阶级革命。

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人们由从前因生产力的发展还不够充分而造成的受制于分工的情形已经成为过去。每个人都得到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使得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不再成为人们生产的桎梏,人民的思想得到极大提高,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不仅仅局限于谋生的一种手段,分配方式由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按劳分配变为按需分配。马克思写道:“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2〕 (P.305)

二、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这部著作中,除了对分配原理进行了相关论述,他还从国家的本质角度对拉萨尔的“自由国家”或“人民国家”进行了批判。马克思指出,拉萨尔的这种抽象的国家要么是已经实现的,要么是不切实际的。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指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资产阶级想方设法榨取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资产阶级起初用延长工作日的方式榨取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随着工人阶级的不断反抗,资本家采用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增强劳动紧张度这种更为隐蔽的方式来榨取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拉萨尔在《哥达纲领》中提出了通过政府援助的工人合作社来实现社会主义,他认为国家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体”,他把实现了普选权的国家视为“自由国家”,拉萨尔把希望寄托于“自由国家”,由自由国家帮助建立合作社。马克思对其进行了批判,马克思提出在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应该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拉萨尔所提出的“自由国家”、“人民国家”、“人民权利”、“普选权”等只不过是“陈旧的、人所能共知的民主主义的废话”,这在很多进步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已经实现了。拉萨尔所讲的人民国家其实也是空想的,他忽略了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它的阶级属性,国家是一个阶级用来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它本身就充满了自由与不自由、平等与不平等、民主与不民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利用国家这一统治工具来镇压和统治无产阶级,“即使你把‘人民和‘国家这两个词联接一千次,也丝毫不会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2〕 (P.314)。资本主义制度被推翻以后新型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人民自己当家作主,把希望寄托于资本家,靠资本家来发慈悲,对无产阶级进行怜悯和施舍是行不通的,因为我们不能忽略国家的阶级属性。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不是靠空想而产生的,它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斗争过程,它是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专政而产生的。在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后无产阶级通过对破坏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通过掌握国家机器来保障社会改造和经济建设,逐步由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发展为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

三、结论

《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提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学说,使得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理想由空想变为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会产生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时期。列宁在评价《哥达纲领批判》的理论意义时写道:“马克思的这些解释的伟大意义,就在于他在这里也彻底地运用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即发展学说,把共产主义看成是从资本主义中发展出来的。马克思没有经院式地臆造和‘虚构种种定义,没有从事毫无意义的字面上的争论(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而是分析了可以称为共产主义在经济上成熟程度的两个阶段的东西”〔1〕 (P.38)。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也就是列宁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连接过去与将来的纽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发展阶级,我们不能忽视社会主义与它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的联系,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残余进行消除也是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也不能让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因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放任自流,社会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的社会,实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尽管它是经过长久的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出来,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还带着他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但从总体上看,它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充分发展,物质财富得到极大丰富的时候会产生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形态。

〔参 考 文 献〕

〔1〕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史焕翔〕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马克思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人大建设(2019年2期)2019-07-13 05:41:06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探索(2013年1期)2013-04-17 03:3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