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现锋:打造“钧瓷之锋”的人

2014-04-29 00:44洪波
艺术品鉴 2014年9期
关键词:禹州市窑变釉质

洪波

王现锋

1963年7月出生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自幼受钧瓷文化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对钧瓷釉料进行选择性试验,对钧瓷的成色机理和烧成制度进行了长期探索和研究,取得重大成果。作品器型优美,工艺考究,釉质肥厚,温润如玉,把五彩渗化、自然天成的窑变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现为正玉钧窑董事长,作品多次在国内钧陶瓷展中获得金奖,2012年其作品《象鼻瓶》获得“全国钧瓷评比十大珍品奖”。其独立开展的新型煤窑窑炉的研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获得禹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对推动钧瓷窑变艺术的发展和环境保护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在钧窑传统煤烧技艺上的独特贡献,并创作出的香雅玉润的作品,近年来受到全国各地的钧瓷爱好者青睐和喜爱,被竞相收藏。2013年11月被评为中国钧瓷工艺大师。

近日,被誉为当代“钧瓷之锋”的钧瓷珍品《马踏飞燕》成功烧制。该件难度极大的作品是由中国传统工艺大师王现锋制作完成的。

《马踏飞燕》原版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1983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

由于马踏飞燕独特的单腿承重造型,如何把《马踏飞燕》做成钧瓷艺术品一直是钧瓷从业人员的梦想。王现锋以完美展现这一古代艺术经典作为奋斗目标,经过两年反复试验,终于烧制成功。

“钧瓷是厚胎厚釉系统,一条弯曲的马腿撑起全身的重量,难度可想而知。而且,当炉温在1300℃时,器物已经软化成泥,环境稍有变化,整体将开裂或坍塌报废。” 王现锋说。

为研发这件作品,王现锋克服了成型、泥料、釉色、烧制等方面的重重困难,经过近百次试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攻克了单腿承重和应对1300℃高温的烧制难题,使这个钧瓷人的梦想得以实现。

钧瓷《马踏飞燕》,不但完美展现了东汉青铜器原作的艺术风韵,做到力的感觉、动的节奏、飘逸轻盈、秀美洒脱,而且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是马踏飞燕第一次在钧瓷上的成功实现,开创了钧瓷美学新天地,将钧瓷烧制技艺推向了新的高度。

王现锋出生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自幼受钧瓷文化影响。他的钧瓷作品釉色绝美,如冰似玉,五彩渗化,在钧瓷大师中独树一帜,并深受藏家青睐。

高中毕业后,王现锋到神垕镇镇小学教学,工作之余,被钧瓷神奇绝妙的变化吸引,收集了许多钧瓷标本。20世纪90年代,钧瓷逐步进入收藏领域,影响力迅速提升,王现锋按捺不住对钧瓷的热爱,也试着烧起钧瓷来。

为丰富自己制作钧瓷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他还积极向神垕的大师们学习、求教。天道酬勤。经过几年的努力,王现锋终于烧制出来一件温润如玉的珍品《虎头瓶》。

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传统老釉研究起,从试烧釉片开始,王现锋坚持以煤烧工艺为主,以“风雅玉润”为目标,进行了艰辛的钧瓷成色机理和烧成制度的探索。

王现锋有着扎实的化学、物理功底, 配制钧釉用的原料组成,其在釉中所起的作用,成分的多少对釉质的影响,他都了然于胸。现在,被收藏家们极为推崇的几个釉色,全部是他在原来釉方的基础上重新试烧后改进的。

综观王现锋的作品,或釉质纯净,馨香如兰草,雅致可人;或冰雪美艳,五彩渗化,摇曳多姿;或莹润如玉,触之如婴孩之肤;或窑变奇美,自然天成,意境万千。

谈到今后的打算,王现锋表示,要植根祖国传统文化这片沃土,在传承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突破。积极吸收各类文化艺术的精华,不断丰富钧瓷艺术的表现形式,为使钧瓷艺术这一国宝艺术绽放出绚丽的色彩,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禹州市窑变釉质
儿童第一乳磨牙远中邻面釉质凹陷分布及患龋特点
斑斓釉画的美丽窑变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柚皮苷对早期釉质龋再矿化的影响
禹州市夏都中心学校表彰优秀学生
特色窑变组壶
西门亚军作品精选
禹州市
釉质形成相关基因多态性与龋易感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走千家、解“五难”的实干家——追记禹州市老促会会长马庚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