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玉器中有和田玉特征的出土玉器

2014-04-29 00:44
艺术品鉴 2014年9期
关键词:磨光玉质素面

喇家遗址M17墓葬出土的三璜联璧

直径7.3厘米,孔径3.4厘米,孔上径0.36厘米,孔下径0.19厘米,厚0.36厘米。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17号墓出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深绿色玉质,夹杂深褐色沁斑,半透。体扁平,片状;由三片玉璜联成一个完整玉璧,且由一块整玉分别切割磨制拼对而成;三片玉璜之间切割平直,但长短不一,每片玉璜两端各有一个单面穿小圆孔以便相联。通体磨光,素面无纹。

喇家遗址M17墓葬出土的三璜联璧

直径9.45厘米,孔径4.5厘米,厚0.43厘米,孔上径0.43厘米,孔下径0.22厘米。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17号墓出土。深绿色玉质,夹杂褐色沁斑,半透。体扁平,片状;由三片玉璜联成一个完整玉璧,且由一块整玉分别切割磨制拼对而成;三片玉璜之间切割平直,但长短不一,每片玉璜两端各有一个单面穿小圆孔以便相联。通体磨光,素面无纹。

喇家遗址M17墓葬出土的玉凿

长14.2厘米,宽1.74厘米,厚1.53厘米。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17号墓出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白色玉质,质地较纯,无杂色,通体透亮。长条形,顶端为自然破裂面,器身略带弧形,平刃。通体磨光,素面无纹。

喇家遗址M12墓葬出土的玉环

直径6厘米,孔径3厘米,厚0.7厘米。青白色玉质,质地较纯,透度好。体扁平,圆形片状,一面厚一面薄;外周边缘略不规整,壁面宽度不匀,内孔偏于一侧;中部有一单面穿圆孔。制作规整,通体磨光,素面无纹。

M2出土的2件白玉条形器

白玉条形器:长6.8、宽1.4、厚1.24厘米。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2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白色,通体透亮。长条形,两端为自然斜面磨制,器身四面棱角分明。两端磨制痕迹较明显。通体磨光,素面无纹。

甘肃静宁县冶平乡后柳沟村出土的瓦垅纹玉琮

高14.7厘米 ,宽8.2厘米 ,孔径6.9厘米 ,射径8.2厘米 ,重936克 。琮为青绿色玉质,玉质温润,色泽柔和,琮的一端有糖色斑纹。琮体呈方柱形,外方内圆,两端突出射,四角圆钝,中贯以垂直浅凹槽为界,在四角转角处琢一平凸长带,其上阴刻瓦垅纹十三道。如此集中而繁密的交替阴阳叠错双关装饰,在其它文化类型玉器中未见,这应该是齐家文化玉器独特创造。此琮质地精良,光洁润泽,形制规整,纹饰精美,研磨精湛,充分体现了齐家文化玉器高度的制玉水平。此琮均近似和田玉,被称为“静宁齐家七宝”中的一件,杨伯达先生称其为“齐家文化最优秀的玉琮”。

皇娘娘台出土玉璧芯

大直径2.1厘米,小直径1.9厘米。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白色玉质,质内有褐色沁斑和深褐色斑纹,透度较好。体扁平圆形,呈圆簿饼状,厚薄不均;芯壁呈斜坡状,一面大一面小,大圆面边缘有断茬。打磨光滑圆润。皇娘娘台墓葬出土玉璧

外径8.5厘米,孔径2.4~2.7厘米,厚0.9厘米。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青白色玉质,边缘有黄褐色和土色沁斑,因沁蚀呈鸡骨白色,透度较好。体扁平,圆形片状,近正圆形,边沿不甚规正,璧面平整光滑,可见切割痕迹。断面不等高,一边高,一边低,厚薄不均,边缘打磨较粗糙,中心有一单面穿圆孔,两面孔径大小不一,钻透处留有裂纹毛刺,未做修饰。表面打磨光滑圆润,素面无纹。

临夏市南龙乡征集玉琮

1976年州文物普查小组在临夏市南龙乡征集,1979年3月入藏临夏州博物馆。

高4~4.3厘米,一面稍高,一面稍低;外径最宽(中间)4.8厘米,边径4.7厘米,内孔径3.9厘米,中部方径2.6~2.8厘米,射高1.3厘米;重量:0.16千克。

白色玉质,质地细腻,玉色单一纯净,有红褐色沁斑,晶莹剔透。琮体外方内圆,两端前部为圆状,中端呈四方形,两端出射,射口呈圆形;一边口部有明显土沁,一面有一斜裂纹,有红褐色沁斑;中心有一对穿圆孔,内孔修磨光整,孔壁平直,无明显钻痕。表面打磨光滑圆润,器型制作规整,光素无纹。

青白三璜联环

外径8.3厘米 ,孔径6.3厘米 ,厚0.7厘米 。1975年庄浪县良邑乡苏苗塬遗址出土,庄浪县博物馆藏。青白色玉质,质温润莹泽,纯净而呈半透明,局部分布不均匀的褐色毛毡状纹,矿物形态为隐晶及微晶沉积结构,属典型的透闪石软玉,应为和田玉。器形制规整,表面打磨光滑。内孔及璜之间切割平直光滑,每片璜的两端各有一个单面钻小孔。

猜你喜欢
磨光玉质素面
求解Laplace方程Cauchy问题的磨光化方法
石性与玉质
李蕾作品
天降大福喜成双
玉质天成
The Best Glasses for Your Face Shape
素面
利用构造深度评价沥青面层的松散与磨光程度
素面
基于维氏硬度的粗集料磨光值衰减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