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文学院试点推广“无手机课堂”后效果初显,同学们对于老师的提问积极响应,课堂气氛很是活跃。该措施有可能在全校范围内推广。(环球杂志)
我时常在想,要是老师能把自己的课程用软件系统做一个APP出来该有多好,上课能互动,下课能继续学习,多棒啊!
王昵双
不知有多少小伙伴有这样的经历:原本打算过一天“无机生活”,转念一想“万一有人联系我呢”,于是心安理得地又揣上手机,在课堂上顺手掏出……是真的“手机依赖症”晚期,还是依赖手机建立存在感?国内外重大新闻,远近各种趣事……当小伙伴的人人、微博、朋友圈不断刷新着动态,有时你会觉得自己不及时点赞简直跟不上这个时代!不过,“流放”了手机也算是继信号屏蔽器之后学校放出的又一撒手锏,我还是赶紧掏出手机给发布该消息的官微点个赞吧……
葛瑶瑶
“刷手机”成瘾也许并不是单纯因为老师讲的内容无趣,而是自己没有办法控制这种习惯。在这点上我自己也深受影响,总想要戒掉对手机的依赖,却屡战屡败。苏大试点“无手机课堂”,比“自由限制”带来的消极意义,要重要多了。管不住自己刷手机的手,本来就是一种自制力的缺失。就算是上了大学,大家也都不是完人,承认自己自制力的缺失也不算是什么太难的事吧?
冯歆然
死亡课程
在美国校园,专门讨论死亡的生命课程广受欢迎。老师带着学生参观殡仪馆、太平间和公墓等地,引导学生对死亡进行思考。(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虽然我一直很胆小,但听到“死亡课程”也突然觉得好有兴趣,大概是因为“死亡”这个话题在我们所接受的教育里是一个禁忌的话题。美国的“死亡课程”,在我看来,就是将一个禁忌的话题以一个仿佛平常事物的方式完全开放给学生。它至少能够启迪人们以一种平常心来认识死亡。与其将它作为禁忌遮盖起来,不如让大学生能够直接地去了解这里的基本知识,毕竟死亡是我们一生中都会遇到的事情。生老病死,哪一样不是人生必须经历的?既然“生”能够得到尊重和了解,为何“死”却不可以呢?
不再禁忌,就不再有压抑,也就不再有压抑下的扭曲心理。死亡作为生命中不可缺席的一场仪式,对它一无所知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这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尚未进入社会的他们,在纯净的校园中,在青春的年纪里,怎么会想到死亡呢?但一旦面临这种死亡的威胁,或是自身的,或是身边人的,都可能会大乱阵脚。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大学也应该开设这样的课程,也许就能使我们在面临这种悲伤的时候,仍能保持一种单纯的冷静认识与维持正常心理的能力。
冯歆然
在死亡面前,我们更容易想出自己真的想要什么。
戴卓
老美爱逆着来。风靡一时的哈佛公开课“正义”,教授就爱讲一些类似食人这样反面的例子,把“恶”掰开了揉碎了讲得深入肌骨。
葛瑶瑶
老师自设奖学金
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青年教师陶超拿出自己的班导师津贴设立一项特殊奖学金,鼓励那些能消灭挂科、挂科门数大幅减少或平均成绩显著提高的同学。有了这项班级奖学金,2014年1月的大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全班85分以上的人数,从大一第二学期的1人增加至10人,而70分以下的人数从4人减少到1人。挂科的人数更是大为减少。(长沙晚报)
我比较好奇的是,为什么学生会真的在这种奖励制度下取得进步呢?我看了更多的具体报道,发现其实老师给的奖学金也只有600元左右,整个班级也就三四个同学能够获得这笔钱。我认为,这样一笔钱可能在很多学生看来并不算多的,毕竟现在大学生的家境也都较为良好,一个月能有1000元以上稳定的生活费基本不是问题。如果说,有几个家境困难的同学为了这笔奖学金而努力拼搏,可能性倒是有的。但是全班范围内的进步,应该并不仅仅是因为钱。
我认为,老师的出发点与老师的鼓励才是真正激发同学们进步的原因。这位老师说,他知道班级里有很多优秀的学生,曾经都是高中时候数一数二的,但是一进大学,由于松散的心态,可能一次不小心挂科了,就失去了信心,之后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发不可收拾。他对于这种现象感到很痛心,希望同学们能够对自己的成绩有所重视,并且切实地提高自身,所以才萌生了私人奖学金的念头。
这种对于学生负责的态度,真正心疼学生的感受,同学们大概是感受到了,也逐渐懂得了成绩对于自己以后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才真的开始努力,因此有所进步。
冯歆然
晨跑免费吃早餐
近日,郑州大学的操场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闹场面,先后有3000多名大学生早早起床到操场上跑步,有人感慨,“像开运动会一样,好久没看到有这么多人来跑步了。”原来,这是郑州大学出的一个新招:早上起床到操场上跑两圈,就可以领到3元早餐券,目的是鼓励学生早睡早起勤锻炼。
其他学校也有类似举措。扬州大学也曾开展“起床签到送早餐”活动,学生连续早起签到40天以上,可以免费领取10张5元早餐券。吉林大学曾成立“床协”,排在起床排行榜前100名的同学,可以在学校食堂免费领取豆浆。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会推出“早起争霸赛”,同学们5点醒后,可在微信里签到。一个赛季结束后,前5名可获得奖品。南京财经大学的“起床协会”,定期邀请“学霸”提供“叫早服务”。(大河报)
晚睡晚起几乎是现在大学生无法摆脱的习惯,早起的同学渐渐变成了稀有动物。现在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也的确因为熬夜与缺乏锻炼而变得差了许多。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可笑,为了一张早餐券?至于吗?但我认为,更多的同学也许是为了改掉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吧。毕竟,大学食堂的早餐是非常便宜的,可能1~3元就能解决,一张早餐券也没有那么重要。借助这样的外界动力,克服自身的坏习惯,实为一个不错的方法。很多学校类似的做法其实原理也是一样的。
冯歆然
责任编辑:张婷 漫画:沈非非
手机不是课堂的“罪人”。课堂不能依靠外在强制力,如果课程本身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没有手机也会有课外书、好基友、瞌睡、发呆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杜偲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