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盛
[摘 要]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大多从抽象普遍的“人”或人的本质出发来理解人,这在根本上采取的是观物而非观人的方式。这不仅不能真正理解现实的人,而且将导致对个人丰富性的遮蔽和抹杀。马克思对现实个人实践活动的奠基和凸显,消解了这种从抽象的“人”、人的本质来理解人和社会历史的错误观念。
[关键词]人;个人;感性;实践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9 — 0011 — 02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曾给予马克思很大的影响和启发,但由于他像其他哲学家一样没有对现实的人的感性实践活动进行理解和把握,在对人的理解上始终采取一种从抽象普遍的“人”、人的本质出发的方式,因此仍然是片面的和不彻底的。马克思经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①等文本的反思,批判和消解了这种从抽象思辨的哲学概念出发来解释人和历史的做法,将这种观念称之为“意识形态”。对概念化的“人”的深恶痛绝,必然促使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的重视和强调。
一、对费尔巴哈、施蒂纳等人的批判
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一条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费尔巴哈没有把人的现实存在理解为相互联系着个人的实践活动,没有自觉到现实实践着的个人的主体地位,因而只是从客体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但正是他所忽视的这种人类特有的生存实践活动方式才是人之为人、人之区别于物的根本所在。由于忽视了现实个人的生存实践活动,看不到个人之间真正的联系,费尔巴哈只能把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1〕从而在费尔巴哈那里个体的人也只能是孤立的抽象的,而不是现实的互相联结的,因此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1〕。实质上这种理解先行设定了人的本质,仿佛人的本质是先天所固有的一样,然而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1〕即人的本质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现实个体在后天的生存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和造就的。对此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得好“先是人出场、露面,然后才造就自身”,即先是现实各个互相联系着的实践着的个人的存在,然后才出现了所谓普遍的“人”,造就了人的本质。因此个人的自由、尊严、发展、幸福等等一切丰富性的内涵以及真实多彩的差异与不同不能消融于大写的人之中,而只能存在和彰显于现实的每一个个体之人的生存实践活动之中。
费尔巴哈曾在一篇文章的结尾说道:“不应当称费尔巴哈为……,思想中的他就是行动中的他,精神中的他就是肉体中的他,本质中的他就是感觉中的他……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仅仅设定在共同性之中——他是共同人,是共产主义者。”〔2〕对此马克思批判道,“费尔巴哈是多么错误,他竟借助于‘共同人这一规定宣称自己是共产主义者”〔3〕,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充分暴露了费尔巴哈思想的缺陷所在:其一,人的本质的抽象性及其来源的颠倒。人的本质不是被设定在共同性中,而是从现实中抽象而来;其二,费尔巴哈将观念意识等同于现实。他认为自己意识到普遍性的人的本质自己就是个普遍的共同人,从此出发,只能导致虚幻。因为在他那里是抽象化的普遍的共同的人的本质,因而只是观念中的不是现实的,现实性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也就是各个个人之间真真实实的关系,因此实难设想作为普遍性的整体之“人”将如何发生社会关系?费尔巴哈的第三个错误在于,预先设定了人的本质先于人的存在,这就将人降低到物的地位。人的本质与物的本质不同,只能是存在先于本质,而不是本质先于存在。人的本质是在人的后天一系列活动中生成的,而不是像物那样可以被视为已经预先存在的。
马克思在批判施蒂纳时说,在施蒂纳那里“资产者只是资产者这个类的一个标本;这种说法的前提是:资产者这个阶级在构成该阶级的个人尚未存在之前就已经存在了。”〔3〕因此类似地,我们也可以说,在费尔巴哈那里的表达是,人只是人这个类或人的类本质的一个标本,即人这个类或人的类本质在构成这个类或类本质的现实的个人尚未存在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在费尔巴哈那里,一切都是从寻找“本质”开始的,他只是想“洞察事物的底蕴”,因而只能以感性直观来洞察玄思,因而洞察到的就只能是抽象的普遍的“人”、人的本质、类和普遍的“友谊”、“人类之爱”等等,而不是正在活动着的各不相同的现实的具体的各个个人。
二、对从普遍性出发的做法的批判
马克思指出,“青年黑格尔派同意老年黑格尔派的一个信念即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3〕普遍的东西跟宗教观念和概念一样具有抽象性非现实性,因此它并不能作为原因统治现实世界,它充其量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出来的结果。因此单纯局限于类的思想观念从类本质出发实质上仍然是思辨唯心的本质主义幻想,“这种观点仍然可以被思辨地、唯心地、即幻想地解释为‘类的自我产生(‘作为主体的社会)。”〔3〕表明了类作为整体成为主体,在人类生活中就表现为社会,实际上真正作为主体的只能是人而且是现实的个人,既不是类也不是概念化整体化的普遍的“人”。马克思说如果按照类的自我产生,就会把前后相继的彼此相联的个人想象为从事自我产生这一神秘活动的唯一的个人,这个神秘的唯一的个人可以理解为一个作为整体的普遍的概念化的思辨了的“人”。
马克思阐述了意识形态家从人的普遍规定出发的做法的实质和根源。“人们的关系是什么,反映在意识中就是关于人、关于人的存在方式或关于人的较贴切的定义的看法。”〔3〕这也就是说人的概念、人的本质、人的本性等等人的规定不过是现实的个人的关系和社会的关系在思想意识中的表现。由于意识形态家认为观念和思想的东西支配着现实,因此自然地他们要求人的现实要顺应人的本质也就不难理解了。“他们始终一贯地把这些一定的个人间的关系变为‘人的关系”〔3〕,把现实的真真实实的个人之间的关系看作是普遍的概念的“人”的关系的表现,事实上恰恰颠倒了二者的关系,而且实难看出普遍化概念化的“人”能与什么人发生关系。这不过是将意识形态当成了现实的基础,实质上是一种颠倒的做法。这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家的做法,即“资产阶级把这种说法普遍化并且不加区别地应用于每一个人” 〔3〕,个人是不同的丰富多样的,无视不同个人的现实生活条件将个人抽象普遍化为整体之“人”,其实是资产阶级为辩护现存事物的虚伪道德说教。
哲学家“把我们所阐述的整个发展过程看作是‘人的发展过程,从而把‘人强加于迄今每一历史阶段中所存在的个人,并把他描述成历史的动力”,〔3〕注意这里“哲学家”的“他”,指的是整体性的普遍之“人”,而不是他们,即每个现实的个人,因此导致了“整个历史过程被看成是‘人的自我异化过程,实质上这是因为,他们总是把后来阶段的一般化的个人强加于先前阶段的个人并且以后来的意识强加于先前的个人。”〔3〕注意一般化的个人也就是将现实的个人抽象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化普遍化为人的概念即“人”的做法,马克思说这不过是后人在意识观念中强加给现实的个人的。个体的人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人”只不过是具有抽象性普遍性的整体概念,是一个不得不使用的概念,但如果过度强调人的整体性普遍性同一性,则必然导致对现实个人丰富个性的抹杀和遮蔽。
三、对现实个人的彰显
形态中对“个人”的着重强调夸张点说到处都是以至于不能一一列出,只得摘取部分加以介绍,显示了马克思对抽象普遍的“人”、人的本质的批判”以及对现实“个人”的重视和强调。
马克思说,“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是,他们不是惟一的,意即他们彼此不是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的”,〔3〕因为现实的个人必然要互相之间发生现实的联系和关系,而“人”作为抽象的普遍的整体性是惟一的,它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也不会跟其他“人”发生联系,即没有现实的联系和关系,因此这个“人”毋宁说是纯粹的。真实的现实的东西在于“他们不是作为纯粹的我,而是作为处在他们的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发生交往的……个人间的这种私人的、个人的关系。”〔4〕真正的现实的关系是由现实的各个个人创造的,而不是纯粹的“我”、“人”或人的本质创造的,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批判了先前抽象的 “人”、人的本质的观念。
马克思在论述共产主义与消灭私有财产的时候,论述到个人和个性。“在资产者看来,情况确实如此;他认为只有当他是资产者时自己才是个人。”〔3〕一语双关,这里既是指“个人”又是指“人”,资产者认为只有自己是资产者的时候自己才是具有着现实个性的现实的个人,因而才能是个“人”,否则就感觉自己好像不是个“人”了。因此现实的资产者才是真正最现实的,他反对消灭私有财产的现实运动,因而最现实的资产者肯定是知道了,他自己只有是具有现实的对工人剥削、获取利润利息的现实的个性时候,他才是个现实的个人。而消灭私有财产消灭剥削、利润、地租即消灭了他的现实的个性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个人”也就不再是“人”了,所以面对共产主义运动他才会如此之恐惧。从“最现实的资产者”的内心独白,我们也可以看出,“人”是从现实的“个人”而来的。实际上,事情的真相是,“私有财产不仅使人的个性异化,而且也使物的个性异化。”〔3〕因而所谓“最现实资产者”的个性也是被异化了的个性,他只知道自己的个性,但却不知道自己的个性是被异化了的个性。
共产主义者不会“为了‘普遍的、富有牺牲精神的人而扬弃‘私人”,〔3〕前者是虚假的不真实的,现实的个人即“私人”才是真实的现实的,正所谓“全部历史中‘普遍利益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创造的。……所谓‘普遍的这一面总是不断地由另一面即私人利益产生的,它决不是作为一种具有独立历史的独立力量而与私人利益相对立”〔3〕。正因为抽象的普遍性不是现实的真实的,都不具备自己的独立历史,所以它怎么能谈得上具有独立力量呢?怎么能作为独立力量与现实的私人利益对立呢?
综上,马克思主要通过对费尔巴哈、施蒂纳等人的批判、对抽象虚幻的普遍性的消解以及对现实的个人的正面强调来消解从抽象普遍之“人”、人类本质出发来理解社会历史的思想和做法。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56.
〔2〕费尔巴哈.因《惟一者及其所有物》而论《基督教的本质》〔J〕.维干德季刊,1845,(02).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0-61-9-34-82-85-120-74-98-91-93-10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514.
〔责任编辑:谭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