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启耀
摘 要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正能量,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时代要求。文章就传播正能量的意义和路径进行了认真探究。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正能量 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经过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研究,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认为通过激发内在潜力,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现代学者们研究认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能量,就是“正能量”。正能量既可以是一种处事或处世的心态,亦可以是处事或处世的方法。只要是为着好的结果,好的方向,有益于公众集体利益的行为,都是有正能量的行为。
“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职业教育培养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身上正能量如何,需要学校探索传播正能量的教育措施,帮助他们行为美好起来,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教育目标。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正能量的理论依据和时代要求
(1)理论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是指在社会主义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或核心地位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为此,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心态。同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也是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努力实现新要求之一。十八大特别强调要“倡导富强、明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又借鉴和吸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是巨大的历史进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内容丰富、结构明晰和内在组织部分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共同理想是鸦片战争100多年来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所进行的实践的经验总结,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这两大精神扎根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形成的最深厚思想传统,孕育于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反映,又是当今中国思想道德建设现状的要求。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不仅实现了价值观问题研究的理论升华,而且顺应了时代要求,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的同时,也为我国目前在社会价值出现多元化趋势的形势与条件下,指明了一条正确的价值选择与价值评判路径。
(2)时代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列为“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任务之首,愈发凸显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之重要性、迫切性与艰巨性。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吴康宁教授研究认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意味着教育改革和发展,在目标上应当服务于民;在过程上应当问计与民;在成效上应当取信于民。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教育寄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党的十八大特别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深刻阐释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丰富内涵,强调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这一本质要求。
传播正能量,一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提高大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大学生的精神,让大学生获得奋发向上、报效祖国的精神动力。三要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即:中国精神滋养大学生的心灵。中国精神通过改变不良的社会认知、调节不良的社会情绪、促进良好社会人格的养成,来促使人们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心态正能量。四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塑造大学生的德行。引导大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思想和生活相结合,个人和集体相结合,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努力塑造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正能量行为规范。。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正能量的路径探索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主渠道作用,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范围。高校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阵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传播正能量的首要途径。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切实加强课堂教学,严格课堂纪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耳、入脑、入心。二要拓宽宣传教育思路,关注第二课堂,贴近学生的党、团组织,贴近学生社团组织,贴近学生的家庭,认真为大学生解难事、做好事、办实事。三要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其指导者、引路人和思想政治导师的导向作用,在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职业感。四要根据职校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和调动大学生自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性,使他们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为将来能有“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积聚正能量。
(2)强化学习是生活第一需要的新理念,让学习为找工作增加正能量。现代科学认为,一个大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大约只占一生工作所需知识的十分之一。而那十分之九的知识,要在毕业后的自学中获得。接受新的信息、掌握新的知识,已是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没有学习就没有未来,”这已是21世纪世界各国所形成的共识。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精神。”强化学习理念。一是“学习为本”理念。学习不仅是获得知识的根本途径,更是进步的基础,创新的前提。大学生只有自觉不断地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增强内涵,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二是“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理念。处理好工学矛盾,把学习与工作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工作与学习紧密结合,真正做到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青年人无论将来在哪个行业发展,要想获得事业成功,都必须把学习求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保持好学的态度和渴望学习的心也是人的品质之一。三是“不断增强学习力”理念。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三要素的总和。学习这种能力不是为孩童准备的,学习能力是伴随终生的。不断增强学习力也正应了梭伦所说的那句名言:“活到老学到老”。学则进就是为了增加正能量。
(3)强化人文教育,为学生积蓄正能量奠定基础。人文教育是关于“做人”的教育,是解决“价值观”的教育,是追求“善”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说生理机制是一个生命体成其为人的物质条件,那么人文素养则是决定这个生命体是“人”还是“非人”。教育家杨叔子先生尖锐指出,“没有科技,一打就垮;而没有人文,就不打自垮。”人文的力量可以支撑人的价值追求、涵养人的精神、塑造完美的人格。重视人文教育,一要营造适合学生特点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人文素养一般体现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意志、仪态、文艺、技能等方面,是构成人的气质、风度和人格的内在因素。人要坚持修炼,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自觉占领好人善人、党员团员应有的精神家园和道德高地。学校要在课程门类、学时、学习要求、课程建设等方面关注人文学科及人文教育,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竞相辉映。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举办科学文化系列讲座,学术报告,新生入学教育活动,文化艺术节,演讲辩论,雷锋活动月,征文、等形式,来提升校园人文教育的内涵,让大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得思想、道德、情操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不断得到升华。三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社会、体察国情的窗口,是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舞台,是提高能力、增长才干的课堂。有计划地组织带领学生深入社区、企业、农村,参观调查、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大学生的认同和理解,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强化,正能量得到增加。
(4)“经营”好校园学生社团,使其成为传播正能量的有效平台。学生社团作为联系学校与学生的桥梁以及高校重要的课外教育资源,是传播正能量的有效平台,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耳目”,也是大学生们的“传声筒”,和“扩音器”。大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动态、身上散发正能量和乐观情绪,可以通过他们及时反馈到学校社团来。经营好学生社团一要强调和鼓励辅导员、相关课任教师,利用有效时间积极参与社团指导,为学生社团活动出谋划策,做好思想把脉。二要关注学生社团规范管理。学生社团虽然作为学生自愿参加的群众组织,要接受学管部门的领导和监督。而且每个人要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社团代表会员的形象,会员也代表所在社团的形象。一旦加入认定了的社团,就要有积极的态度、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要让社团真正形成人人积聚正能量和人人传递正能量的良好氛围。三要重视社团的经费投入,支持社团健康、可持续发展。学生社团活动经费匮乏,影响着活动的规模、档次和质量。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应该得到学校资金支持。同时学校也要帮助和鼓励有志服务的社团,参与社会实践,通过业绩,申报像“博爱在中华,益起进社区”这样的志愿服务等项目,在争取到更多的社会资金支持的同时,也争取到更好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彭曙文.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教育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1.
[2] 倪邦文.知行合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J].中国教育报,2012,4,9.
[3] 赵孝令.大学人文教育要树立新观念[J].中国教育报,2004,7,9.
[4] 周金声.人文学科与人文素质[J].光明日报2004,8,3.
[5] 胡适.给青年三个人生药方[J].读者,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