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玉学 杨为敏
中图分类号:S831.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4)09-0024-03
1 产蛋高峰后期种母鸡的饲养管理
1.1 目的 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只种母鸡受精种蛋的数量。
1.2 种母鸡的体重控制
1.2.1 为保持种母鸡30周龄以后的健康身体和旺盛精力,种母鸡必须按照体重标准以近乎于平均的速率获得体重增重。如果增重不足,某些种母鸡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摄入,整体产蛋率就会有所下降。如果种母鸡增重过快,生产后期的产蛋率和受精率都会低于期望值。
1.2.2 产蛋高峰后,体重控制和脂肪积累失败意味着产蛋持续性、蛋壳质量和种母鸡受精率都会明显降低,并且40周龄后蛋重还会增大。
1.2.3 通常,肉种鸡在产蛋高峰左右都会达到体成熟,鸡只骨架则停止生长。此时,种母鸡的体重还会继续增长,然而这种增长仅仅是肌肉总量和脂肪累积在增长。通过调整饲喂料量, 限制脂肪积累速度则是提高产蛋率、提高产蛋高峰后种蛋质量和孵化率的主要因素。
1.2.4 产蛋高峰刚刚过后,正是营养需求最多的时候。这是由于即便产蛋率已有所下降,但总产蛋量还在继续增长。总产蛋量就是日产蛋率百分比和平均蛋重的乘积数值(总产蛋量=平均蛋重×日产蛋率%)。
1.3 确定最初减料的具体时机取决于许多因素 减料的时机和幅度主要取决于:开产后的体重变化;每日的产蛋率和增长趋势;每日蛋重和蛋重增长趋势;鸡群的健康状况;环境温度;饲料结构和质量;高峰料量(能量摄入量);鸡群生长发育过程(育雏育成和高峰前的状况);吃料时间的变化(吃料时间的定义是指饲喂系统开始运转至料槽或料盘中仅剩余粉面时所消耗的时间。吃料时间受饲料结构的影响,最理想的情况下,产蛋高峰料:粉料4~5h吃完;颗粒破碎料3~4h吃完;颗粒料2~3h吃完)。
每次减料之后,如果产蛋率下降的速度比预期的要快,应将料量立即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并在5~7d后再尝试减料。
1.4 产蛋高峰后减料的一般原则 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下列情形可以说明种母鸡减料的一般原则:
1.4.1 情形1 产蛋高峰≤79%时(周产蛋率呈下降趋势时):①按12kcal能量/只/日减少料量;②等待一周,然后再按12kcal能量/只/日减少料量;③等待一周,每周按1~3kcal能量/只/日开始减少料量,直至减料量达到高峰料量10%为止;④如果料量减少,产蛋率下降比预期的要快,应将料量立即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并在5~7d后再尝试减料;⑤确保料量的变化适合环境温度的变化;⑥监测鸡群吃料时间,将有助于确定料量是否适宜。
1.4.2 情形2 产蛋高峰80%~83%时(周产蛋率呈下降趋势时):①按16kcal能量/只/日减少料量;②等待一周,然后再按6kcal能量/只/日减少料量;③按情形1中的3~6项执行。
1.4.3 情形3 蛋产高峰≥84%时:像这样高产的鸡群常常会体重不足,过量的减料会损害潜在的高产量,且易造成抱窝和换羽的问题。①密切注意吃料时间,按需要调整料量;②维持高峰料量直至产蛋率下降到83%,然后以周为基础,按照2.5kcal/只/日标准减料,直至减料量达到高峰料的10%为止。
鸡群产蛋高峰正值炎热天气时,减料的幅度和速度应大些。然而,环境温度下降时则需要增加料量。鸡群产蛋高峰正值温度逐渐下降时,产蛋高峰后不应立即减料。温度开始上升时,减料的速度则需要快些。再次强调,当遇到这些复杂多变的情形时,应密切观察鸡群吃料时间(要想达到鸡群高性能的结果,切勿忽略日常的观察监测工作)。
1.5 调整料量时应考虑的因素
1.5.1 鸡群整个生产周期每只种母鸡总的减料量通常减到高峰料量的8%~12%(≌10%)。
1.5.2 根据鸡群体重、环境温度、吃料时间和种母鸡的体况决定料量的变化。
1.5.3 评估减料情况时,每批新料到场并投入使用前后,要始终观察鸡群吃料的时间。如果吃料时间没有变化,说明种母鸡的料量足够。如果料量减少,吃料时间也随之下降,则要等两周后再进行下一次减料。
1.5.4 如果产蛋率出现非正常下降,应立即恢复到原先的料量。如产蛋率没有恢复,则说明不是减料造成的产蛋率下降。
1.5.5 如果产蛋率没有达到正常的水平, 除非种母鸡的体况表明料量不足是个问题,否则料量的增加不应超过特定的高峰料量。如果体重正常增长,多余的料量只能对产蛋水平有害无益。
1.6 控制种母鸡体重的管理要点 周产蛋率达到高峰后,应根据下列情况开始减料:产蛋率;种母鸡体况;实际体重与标准体重的差异;料量;环境温度;吃料时间;实际蛋重与标准蛋重的差异。
根据观察上述相关的因素,每周或以更短的时间来确定料量。
定期监测种母鸡的丰满度,使鸡群保持最佳生产性能。
2 产蛋高峰后期种公鸡的饲养管理
2.1 目的 通过控制种公鸡的饲喂和体况,最大限度地获得高水平的受精率。
2.2 种公鸡的体重控制
2.2.1 产蛋高峰后种公鸡的饲养管理原则和步骤同产蛋高峰前基本相似。随着种公鸡的年龄增长,通过调整料量来控制体重和体况,使种公鸡的体重获得循序渐进且稳定的增长。
2.2.2 种公鸡应经常进行称重,确保达到真正的称重目的。应对所称重的种公鸡进行评估,确定其是否保持了理想的身体状况。应根据种公鸡抽样称重的结果确定料量的变化。抽样称重的数量太小易误导鸡群管理人员。
2.2.3 30周龄后,种公鸡平均每周增重大约15g。应综合考虑体重数据和其它饲养管理方法,以制定出准确的饲喂料量。公母分饲的效果会使种公鸡的饲喂料量产生巨大变化。如果没有公母鸡偷料的现象,正常情况下产蛋高峰后种公鸡的料量应在350~440kcal能量/只/日,这也取决于饲料中能量的水平,环境温度和鸡只年龄。整个生产周期种公鸡的饲喂料量都应持续增加。40周龄以后,种公鸡每两周通常需要少量的料量增加,以保证体重平均每周增重15~20g。
2.2.4 垫料条件和棚架的构造对种公鸡的脚掌健康具有重大影响,如管理不当,最终也会影响交配能力。如果垫料出现潮湿、结块或缺乏垫料原本的性状,必须增补新的垫料,为种公鸡和种母鸡提供舒适的区域,方便其行走和交配。种公鸡或种母鸡的脚掌出现肿胀或疼痛时, 交配行为就会减少且受精率开始下降。
2.3 替换公鸡程序 种公鸡饲养管理恰当,与种母鸡同时入舍的种公鸡足以保持整个生产周期全群的受精率。然而,为了提高最佳公母比例,鸡群可在生产后期用年轻公鸡“替换”老龄公鸡。如采取替换公鸡程序,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3.1 对替换公鸡实行实验室分析和临床检查,确保其不要将病原体带入鸡群。
2.3.2 确保替换公鸡完全达到性成熟,避免其受到老龄种母鸡和种公鸡的欺负。体重≤3.85kg的公鸡不能用作替换公鸡。
2.3.3 关灯后或鸡舍黑暗时,将替换公鸡放入鸡舍中间。
2.3.4 观察并确保替换公鸡的采食和饮水状况,将反应慢的种公鸡圈入小圈,使其方便找到饮水和饲料。
2.3.5 替换公鸡(带上不同颜色的腿圈或在翅膀上喷上颜色)应与老龄公鸡分开称重,监测其实际体重增长趋势。
另一个常用的方法为“内部替换”,即将部分种公鸡与其它鸡舍的种公鸡互换,或在较大鸡舍内,栏内的部分种公鸡与其它栏的种公鸡互换。通常互换的数量为25%~30%。内部替换程序可以避免新病原体的侵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