杧果(Mangifera indica L.)果实不耐贮运,通常采后3周即出现腐烂变软(唐婷等,2009),致使杧果产区产品滞销。近年来杧果加工企业不断增加,需要高产稳产、出汁率高、商品性好的品种。实生选种是杧果新品种选育的重要手段,占目前国内外栽培品种的80%以上(Lakshminarayana,1980)。1985年在永德县勐底农场‘三年杧种植区发现一实生单株,果形与‘三年杧相似,果实(380克 )比‘三年杧(120克左右)大,叶片更绿。1995年从初选优株剪取接穗,采用无性嫁接方法繁殖。经观察发现,该单株树势中等,果实大,外观美,品质优,稳定性和丰产性好。1995—2002年在保山、永德开展品比试验,1997—2002年在保山、怒江、永德开展区域性试验,2003—2009年在泸水县、永德县、保山地区开展生产性试验,其综合性状如产量、品质、适应性和抗性均超过‘三年杧,成熟期延后约1个月,果实大,且纤维少而短,口感好,适宜加工,定名为‘云热-5006,于2012年12月通过云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1 品种特征特性
树势中等,树冠圆头形,主干粗糙、灰褐色。叶片椭圆披针形,长20.7厘米,宽7.3厘米。两性花5.64%;花序宽圆锥形,顶生或腋生,长20~38厘米;花瓣浅黄色,花药淡紫色,花直径0.60厘米。果实椭圆形,成熟果皮黄色,果粉中等,果皮厚0.107厘米;果肉金黄色,平均单果质量384.8克,可食率84.98%,可溶性固形物15.74%,总糖13.09%,维生素C 93毫克/千克,品质优。在云南干热河谷地区在果实采收后集中在8—10月抽生2~3次梢,11月花芽分化,2月上旬至3月上旬开花,3月下旬坐果,6月下旬至7月下旬收获。嫁接后第2年少量挂果,产量可达4.488吨/公顷,盛果期平均产量24吨/公顷以上,无大小年现象。经病虫害抗性鉴定,高抗细菌性黑斑病,病情指数9.38,对照品种46.39;抗炭疽病和蒂腐病,病情指数分别为18.42和16.31,对照品种分别为39.81和33.85;易受介壳虫危害,比‘三年杧对橘小实蝇和蓟马的抗性强,货架期长,抗寒性、抗旱性强。
2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于玉溪、保山、怒江州、临沧等地,海拔76~1 600米,年降雨量600~2 200毫米,年均温17.6~24°C,pH5.5~7.5燥红土或壤土地区种植。山地、平地均可以良好生长发育。初夏定植为宜。定植密度4米×5米或5米×6米。嫁接苗定植时要拆除塑料袋,定植深度高于营养土2~3厘米,及时淋足定根水,用干草覆盖树盘。因枝条萌发力较强,整形修剪应控制高度,定期回缩整形,果实采收后注意培养结果母枝。幼树施肥要“少量多次,勤施薄施”,以速效肥为主,厩肥为辅(尼章光,2009)。定植后第一批新叶老熟后施肥以复合肥为主,结果树施肥每年1次,在采果后或修剪前1周,以速效氮钾为主,可配施腐熟农家肥。重点防治介壳虫,在若虫发生时期施用40%速扑杀乳油1 000倍液,对于受害重的枝条修剪并烧毁。
龙亚芹1,张世云2,解德宏1,赵忠海1,陈于福1,张学贤3,张发明1,张翠仙1,王万东1,周帮茂3,尼章光1(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云南保山678000; 2永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3国营勐底农场)(据《园艺学报》201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