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如何真正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从高职院校的就业导向方针入手,把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作为高职德育工作创新的重要切入点,尝试将高职德育目标、理念、手段和内容与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培养有机融合,从而提升高职德育工作的实效,打造特色的高职德育模式。
[关键词]职业素质 高职 德育模式
[作者简介]王汇(1976- ),女,浙江兰溪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浙江 杭州 310056)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2013年度科研计划项目“依托高职校园文化平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1328762,项目负责人:王汇)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67-03
一、德育模式与职业素质教育
(一)德育模式的发展历程
具体德育模式的产生都是基于一定时代背景和社会需要的德育实践。在理查德·哈什等著、傅维利等译的《道德教育模式》中说:“道德教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动过程的方式。它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所以,模式能帮助我们理解和实践。”
从德育的发展历史来看,随着德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德育逐渐形成三大模式:一是“理论教育”模式。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原则,后经斯宾塞等人的丰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理论教育”模式,即把一些相对固定的道德规则和美德灌输给受教育者,通过训练、榜样、惩罚等方法,巩固和强化灌输的效果,这种模式实际上是强制教育模式,缺乏对情感因素和受教育者的自主性的关注。二是“自我教育”模式。与上述“强制教育”模式相对,杜威等人开创了一条摒弃灌输、重在发展受教育者自主性和道德能力的道路。杜威特别强调,直接由经验获得的知识才能最影响行为,教育活动或作业应当是社会性的,学校应成为一种社会生活。三是“新德育”模式。单纯的灌输固然会导致教育的呆板,但全盘否定观念认同,片面强调个性批判,又会使德育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这一模式吸取前两种模式之长,既强调通过开设德育课程等形式,传授共同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形成相应的道德认识,又注重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主意识。
(二)德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关系
1.提升职业素质是职业院校德育的追求和目的。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要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基于职业教育中带有强烈就业导向的价值倾向,职业素质培养必然成为高职德育的主要内容。高职院校要把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理念贯穿于德育工作的全过程,把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职业心理等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把提高德育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
2.德育应成为职业素质教育的首要方面。关于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力需求的诸多调查显示,企业最看重求职者的素质,能力次之,知识最后。在各种素质当中,企业最注重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职业精神内核。员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品质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条件,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成才。因此,德育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
为了更好地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德育工作中,应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时代特点和职业、行业、专业的特点转变德育观念,实现德育工作手段、内容的创新,并建立起新型的德育机制,包括运营机制、评价机制、竞争机制等。
二、以职业素质为导向创新德育观念
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高职德育新模式的构建,必然会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全面革新,也同时会推动高职德育思想观念的全面创新。
(一)树立高职德育的特色观念
德育的新模式应当特别注重价值观教育和择业观教育,特别是要将职业观置于首要的位置,养成学生优良的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推动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开拓独立自主的空间。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德育工作,要求学生将做人和做事二者有机结合,向着一个吃苦耐劳的企业人、一个勤奋踏实的劳动者、一个有担当的社会人迈进。要努力形成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高职德育模式,还要以就业这根指挥棒来对高职德育的内容予以设计。以职业素质的培养来拓展德育的新途径和具体方法,以及创新德育的评价模式,最终形成特色鲜明的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职德育模式。
(二)確立高职德育的实践观念
高职德育的实践观念首先是由德育本身的规律来决定的。要使高职德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要顺利实现以下的两个转化,一是将教师所教授的品德规范具体内化为高职学生内心的思想观念,二是将学生的思想观念具体化为各项的品德实践。要想顺利地实现思想道德的内化与外化,就必须推动学生进行各项道德体验。而实践是道德体验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将道德体验予以深化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高职德育的实践观念其次是由高职教育这一教育形式的本质所决定的。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高职教育本身的特征是职业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它要求在高职教育中理论课的教学时间和实践课的教学时间的比例达到 1∶1。实践课的教学具体有校内课程的实验、模拟实训课程、毕业设计创造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到具体的企业进行实习、实训等。这既是培养学生高超职业技能的主要教学过程,同时也是进行德育实践、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的德育过程。由此可知,正是因为高职教育自身的实践性,才能充分地保障学生的实践教学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加深理解和感悟,从而顺利地实现自我发展。通过实践的体验来具体地内化相关的教育内容,调节学生的意志,完善对自我的认识,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最终达到各方面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统一。
(三)确立高职德育的开放观念
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高职教育本身是一种相对开放的教育模式,这就必然要求高职德育也应当是一种相对开放的教育,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从纵向的角度来看,高职德育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好学生,更应该是培养良好员工和良好公民。我们应当以开放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德育的要求是与时俱进的”,并且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内容和含义也是伴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所以,学生的德育内容绝对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它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得以调整,尤其是对高职教育来讲,专业不同,其德育教育的内容当然也不会相同。
从横向的角度上看,高职德育一定不能“闭门造车”,学生在家里、在学校、在工厂里以及社会上都会有非常宽广的活动范围,这就导致学生德育水平的形成,除了受到来自校内的影响以外,还不可避免地受到家庭、工厂以及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学生德育水平的高低,也会对家庭、工厂以及社会的德育建设产生反作用力。
三、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构建高职德育新模式
(一)将培养职业创造能力放在高职德育的显著位置
所谓职业的创造能力具体指超越职业范围,对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一种能力,它是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的更高层次的发展。职业创造能力具体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能够较好地适应职业发展变化的基本能力。
创造型的人才应当具备丰富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创造性的思维是多种复杂思维的主要表现。一方面,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利用社会网络来获取丰富的知识与信息,增加其创业实践的机会与所需要的具体信息;另一方面,要不断地强化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自身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的训练要积极发挥教学、活动以及社会多方面的作用,利用校内模拟、岗位实习、社会实践、勤工俭学等各项具体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向工人和农民学习,提高知识水平,锻炼职业适应能力。不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从学生刚进入学校就帮助其确立正确的价值和职业道德观,使其正确地了解和认识社会,客观真实地定义自己,牢牢掌握求职以及创业所必须具备的各项技能,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以及职业能力。
(二)通过构建良性校园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大力发展先进的文化,支持健康的文化,努力将落后的文化予以改造,抵制腐朽落后的文化已然成为我党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校园文化活动是训练和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努力贯彻“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指导思想,构建先进的校园文化,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努力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始终坚持“政治氛围积极向上、育人环境优美文明、各类管理科学合理”的重要目标,把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巧妙地融入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当中,利用党校、毛泽东思想研究协会等各种组织形式,以及演唱各类革命歌曲、以“思想政治意识”为主题的辩论等具体的活动形式,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融入进来,把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慢慢地渗透和融入到校园的各项文化活动当中,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坚持将激励与约束结合起来,教育与管理结合起来。一方面,要采取各项激励手段与措施,积极开展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团员、模范团干、十佳青年、大学生文明大使等各项评选活动。另一方面,要采取严格的约束措施,利用外在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学生,杜绝学生的不良行为。严格制定各项学生管理规定,制订和实施《大学生整体素质评价方案》,对学生的专业素质、思想道德水平以及综合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客观的评价。
(三)以良好职业习惯和职业形象的塑造作为高职德育的主要内容
高职学生的职业形象指的是在校期间训练能够完全胜任某种职业的个人职业技术水平、个人气质、性格修养等各类基本要素的综合,其核心主要指人的精神面貌、思想层次以及道德情操。积极向上的职业习惯和良好的职业形象不仅与学校的形象息息相关,同时也与用人单位品牌以及形象的建立有着莫大的关系,是名牌形象得以树立的重要基础。
良好的职业形象的确立必须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第一是做事以终看始。在行动之前要将具体的行动方案规划好,应当通过有创意的构思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确定一个目标愿景,然后竭尽全力去完成。第二是勤奋好学,并且善于学习。学习是学生保持强大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不但要善于从书本中学习并且谦虚地向其他人学习,并且善于不断地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第三是坚忍不拔。成功离不开强大意志的支持,所以要朝着已定的目标进行不懈的努力,并且坚持下去,不屈不挠。第四是要主动适应各种环境。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身,所以在遇到新环境时,决不可以自暴自弃、消极应对。第五是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成功离不开较强的责任心,所以应当勇于承担自己所选择的,勇于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各项责任。第六是要精益求精。创新乃成功的源泉,应当打破旧的思维方式的限制,不断开拓创新。这些良好習惯的形成最终会使学生获取解决精神困境、实现美满人生、服务于社会大众的技能,成为受用人企业欢迎、社会认可度高的现代化公民。
(四)将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作为高职德育的必要内容
目前而言,大部分高职学生是带着高考失利的心态进入校园的,他们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心态自卑、前途迷茫、职业意识缺乏。然而,与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一样,高职学生同样也承担着学校、家长以及社会比较高的期望值,自身的成才欲望也同样十分强烈,而自身心理的发展又不够成熟和稳定,所以要针对高职学生的具体特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讲解各种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意识,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以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预防各类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处理好新环境的适应、自我规范处理人际关系、求职就业、人格成长以及情绪控制等各方面的迷茫与困惑,自觉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意志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提升学生承担失败和挫折的能力,积极适应社会生活,使学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使学生真正实现向社会职业人才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殷成洁.论心理咨询和高职德育互动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6).
[2]郝志刚,陈磊.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力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8).
[3]曾琦斐.以就业工作为重点 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工作[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4] 杨玲.高职德育与学生健全人格塑造[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5](美)理查德·哈什,约翰·米勒,格林·菲尔丁.道德教育模式[M].傅维利,等,译.北京: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
[6]魏启晋.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J].职业教育研究,2012(7).
[7]陈劲松.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3).
[8]兰天.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B/OL].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4&CurRec=55&recid=&filename=1013108590.nh&dbname=CMFDLAST2013&dbcode=CMFD&pr=&urlid=&yx=&v=
MDQ5NjY2ZVorUnRGeXpuV3IzQlZGMjZIYks0RnRURnI1RWJQSVI4ZVgxTHV
4WVM3RGgxVDNxVHJXTTFGckNVUkw=,2012-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