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新型养老模式的研究

2014-04-29 20:15常力铌
2014年26期
关键词:养老模式人口老龄化

常力铌

摘要:中国在20世纪末就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家庭养老模式的功能逐渐弱化,机构养老模式在变革中推进的情况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新时期下养老模式的完善。加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发现其存在种类少、层次低,供给主体单一,无法产生规模效应等问题,提出对策,完善适合城市老人养老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模式;城市社区养老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大陆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13.26%,65岁以上的占8.87%。联合国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占该国人口总数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数的7%以上,即表明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了。

2011年国务院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显示,2011年到2015年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6%以上;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5%。面对如此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寻找有效的养老模式是紧迫且现实的问题。

一、我国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

1、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指老年人住在自己家里,有亲人陪伴照料。这传统意义上的养老模式,对于现代化进程里的中国,对于目前的“421家庭”结构,已不具备时代的新生命力与能量。

2、公办养老机构。公办养老机构以其公有化,设备全,价格适中的特点,获得许多家庭的选择,但有限的数量是个问题。中国有老年福利机构37623个,养老床位245万张,仅占60岁以上人口的1.5%,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另外受传统观念影响,老龄人大多不愿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

3、私营养老机构。私营养老机构重点是注重老年人的食和住,存在管理不规范,设备不完善,护理人员不专业的问题,选择它的往往是低层收入家庭。

4、社区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兴的,社会化的,适合中国特色的新型养老模式。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不是社会养老,而是居于自己所住社区里的居家养老。老人住在自己的家里,在家人照顾的同时,也能有社区的服务机构人士提供上门服务。社区养老服务通过政府的扶持、社会的参与、市场的运作,向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家政餐饮、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当然需要老人相应承担服务费用的一种养老方式。

二、社区养老模式的优势

1、提供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满足那些年龄偏大,体弱多病,行动不便老人的照料需求,使其在自己家里就可享受养老服务。

2、地域覆盖范围广。社区居家养老可分布于各个街道,对于老人及其家庭来讲非常的方便,可以避免去养老院来回奔波的劳累。节省时间,花费消耗少,运作成本低,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可以接受的。

三、社区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1、种类较少、层次较低。我国目前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主要为衣食住行、健身娱乐、医疗保健方面,偏向于日常的生活护理和基础的家政服务,解决老年人物质生活需求。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老人在精神层面上的需求,比如心理上的疏导,法律方面的咨询以及社会的参与上服务内容却比较少。服务层次低主要表现在:其一,社区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陈旧,不能满足老人多方位的需求。其二,服务人员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服务水平和质量不能得到良好有效的保障。

2、供给主体单一,社会化程度不高。其一,社区养老服务的提供者由政府包揽,集中于政府部门,养老资源的配置效率受到了相应的影响。其二,民间组织介入不足,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非营利组织缺位的现象。其三,服务人手不足,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较低。社区为了弥补人手不足的问题,通常会采用招募志愿者的方式。目前志愿者主要由学生、普通党员、社会爱心人士等组成,但是这些志愿者流动性较大,稳定性较差,不能有效保证服务持续的运行。

3、没有实现规模效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源的供给没有实现规模效应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认识不到位,人们产生的需求不高。目前人们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这样的新型养老模式的认识不足,有许多的老年人根本就没参与进来,不足的需求必然会导致社会居家养老服务呈萎缩状,也就说不上规模效应的实现了。其二,标准化的程度欠缺,示范效应没能形成。在中国全国各地的社区居家养老试点工作中发现,不同社区做法迥异,没有标准可循,没有规范可循,参与度不高,运作效率低下。

四、社区养老模式的对策建议

1、提升专业化程度。其一,确定并扩大服务对象种类,满足不同老人的多层次需求。对不同老人制定不同方案,如对“三无”老人,五保老人,有特殊贡献的老人由政府出资,保障他们基本的养老服务。对低保老人,高龄老人,生活困难老人提供抵偿服务。对身体健康,有经济能力的老人提供有偿服务。其二,确定服务内容,满足老年人物质精神生活需求。侧重于加强老年人精神层面的需求,如心理疏导,聊天解闷,法律咨询服务。其三,提高机构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政府为社会养老服务系统的人员提供免费培训,吸收社会工作,心理咨询等相关专业的大中专学生进入,打造一支具备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持有相应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的高水平服务队伍。

2、实现服务主体的多元化,提高社会化程度。其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在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发展初期,政府在观念的指引,政策的制定,运营监管方面发挥作用。其二,鼓励民间资本介入。加强法律中对非营利组织的认可,通过优惠政策引导社会采取合作、个人承包形式入社区发展。其三,调动社会力量介入。鼓励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定期或不定期,不同方式提供志愿者服务工作。或者让退休的低龄老人作为人力的补充,推动社会的再就业。其四,发挥家庭成员的作用。政府投入毕竟是有限与基础的,社会力量参与也存在稳定性不佳的缺口,以血缘为基础的养老关系必将长期成为整个社区居家养老体系的核心。

3、实现标准化。把注意力聚焦于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的建立。我国社区养老无明确遵循的标准,整个项目的推广难以产生规模化效应。建立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确立基本模式,制定标准和规范,从而进行全国范围的推广,规模效应的实现。

我国是于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正承受着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针对老无所养的问题,必须及早规划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将养老纳入国家战略。更好的发展满足城市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构建新型的城市社区养老模式。推行社区养老服务,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同时也为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型营造了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为维护社会稳定,解决社会矛盾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王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12(04).34-38

[2]陈建梅,王红艳.基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养老方式分析[J].商业经济.213年第五期.32-35

[3]姚瑶.探索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模式[J].农村经济与科学.2014(06).11-13

[4]田生,孟力.社区——养老的支点与抓手[J].天津经济.2013(10)30-33

[5]向平萍.社区资源整合与适度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唐山市为例[J].人民论坛.2014(05)

猜你喜欢
养老模式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发展“互联网+”老龄服务产业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温州“老人公寓”养老模式的经验特征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引导城市消费对接旅游消费的异地养老模式探索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