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薄涛
【关键词】脑心综合征;心电图;猝死
【文章编号】004-7484(2014)04-2586-01
脑心综合征(CCS)又称脑源性心脏损伤,指并发于各种脑部疾病(脑卒中、癫痫、脑外伤)的心脏损害。如果不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常成为患者早期死亡的直接原因,尤其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常可引起患者猝死[1]。现分析2009年6月-2012年6月急诊科成功抢救的22例脑心综合征致猝死患者临床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47岁-81岁,平均年龄64.7岁。所有病例符合下列标准:既往无冠心病史或ECG异常,经头颅CT和/或头颅MRI证实有急性卒中病灶,且为该次发病的责任病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颅CT未见异常者行腰穿脑脊液检查确诊。床边心电图检查: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表现17例,T波倒置、高耸,ST段抬高;各种心律失常5例,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早、室早和室上速;各种心脏传导阻滞3例。实验室检查患者入院后24 h采血检测心肌酶谱和血电解质。包括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PK)及同工酶(CK-MB)及血K+、血Na+,并于第7,14天复查上述指标。
1.2 治疗
送达急诊抢救室时意识清楚5例,意识障碍17例,主诉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6例,肢体偏瘫16例。患者送达抢救室后立即进行生命体征评估和监测,吸氧并确保气道通畅,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心电监护,观察意识、瞳孔、脑膜刺激征,肌力、肌张力和神经反射检查。格拉斯哥评分(GCS)13分~15分6例,9分~12分8例,3分~8分8例。
所有患者均在急诊抢救中出现病情加重,心电监护示尖端扭转型室速或室颤,临床表现为抽搐或意识丧志,心脏骤停。紧急给予电除颤(200J),最多4次,持续胸外按压,呼吸机辅助通气,20%甘露醇快速静脉输注降低颅内压,胺碘酮150 mg加生理盐水150 ml。静脉输注抗室性心律失常,血压低者给予多巴胺升压,心动过缓者给予阿托品0.5mg静推等处理。
2 结果
本组所有猝死患者均复苏成功,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急查血清电解质和心肌酶学,15例低血钾、低血镁,8例高血钾,4例轻度低钠血症,低钾低镁者给予10%氯化钾30ml或加25%硫酸镁10mL加生理盐水10mL共50ml,配成钾镁泵以5 ml/h速度持续泵入。高钾予以10%葡萄糖酸钙静推、利尿等处理。肌钙蛋白(CTN)不同程度轻微升高,达不到诊断心肌梗死的标准。患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后送至CT室检查并收入神经内、外科病房进一步治疗。入院后动态观察心电图及心肌酶变化,19例心电图及心肌酶完全恢復正常。住院时间5~71d,平均17d,死亡3例,死亡原因为肺部感染、窒息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3 讨论
脑心综合征(BHS)是指既往无心脏病史,患者发生卒中后,出现各种形式的心脏功能异常表现,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或心力衰竭等。BHS最常见于脑卒中急性期,常导致病情加重[2]。本组所有病例均无心血管病史,在急性脑卒中和颅脑损伤后早期均出现心脏损害的表现,在急诊抢救中出现恶性心律失常而猝死,经积极抢救而成功。
目前BHS的发生机制认为:
3.1 脑卒中后发生急性脑血流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脑水肿颅内高压或病变灶直接作用于边缘系统,导致下丘脑调节失衡、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神经.体液调节紊乱。上述因素可使心肌细胞的膜电位异常以致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异常。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造成心肌损害.当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而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的失衡,毒素对心肌细胞的损害。心肌抑制因子等有害因子对心脏功能的损害,均可导致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异常。
3.2 相似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冠心病与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均有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嗜酒、糖尿病、体力活动减少、年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故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冠脉粥样硬化存在。部分患者静息状态下ECG正常。但心脏存在潜在性病变,应激状态下,通过神经体液机制的失衡,诱发并加重心脏问题。
3.3 脑卒中后发生的焦虑、恐惧、呕吐、纳差、脱水药物所致的血液动力学改变,水电解质紊乱都可诱发或加重脑心综合征发生。
3.4 SAH(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性脑脊液及炎症介质刺激邻近脑室系统的边缘叶,致其脑心综合征发病率最高。脑出血量多者。血肿和脑水肿的占位效应压迫、刺激下丘脑,致脑心综合征发病率高,而缺血性脑病多致局灶性颅内水肿。下丘脑发生刺激、压迫机率小,发生脑心综合征的机率最低。
BHS大多数在治疗病因的同时会逐渐得到改善。结合本组抢救结果,笔者在临床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3.4.1 对已有心脏损害的患者尽量减少甘露醇的使用,因可致水电失衡(特别是低钾)、血容量不足、肾功能损害等而加重心脏负担。
3.4.2 可适当补充钾、镁,心肌缺血缺氧时会迅速缺镁,补镁可抗心律失常,保护心肌功能。
3.4.3 还可选用B-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比索洛尔等,但要监测心率、心律。
3.4.4 有明显心肌酶增高时应同时应用保护心肌细胞的药物如1.6-二磷酸果糖等。
3.4.5 针对脑血管病性质分别予扩容、溶栓、抗凝、解除脑血管痉挛,纠正水电失衡,维持酸碱平衡。
脑心综合征发生率高,出现早,心脏症状常不典型,缺少主诉,容易被脑部症状掩盖。在急性脑血管病和颅脑损伤的抢救中,处理原发病同时,要关注心脏症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应尽早进行持续心电监护,常规检查心电图、血清心肌酶,以便及早发现脑心综合征,特别是最严重最紧急的情况室颤发生,防止心源性猝死,为后续的治疗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查德喜,章传芳.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学,2010,20(9):269-270.
[2]Samuels V,Hasan D,Vandertop WP.Impact of cardiac complications on outcome afte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meta analysis[J].Neurology,2009,72(7):635-642.
[3]李琼,孙倩.脑梗死引起脑心综合征17例诊治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4(6):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