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斐然 刘文华 唐婕等
摘要对10头0~12月龄半散养雄性林麝的体重和体尺进行测定,分析了其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林麝体重累积生长曲线上升由急剧到平缓。0~4月龄和10~12月龄绝对生长速度呈现明显的上升状态,绝对增重在1月龄达到最大,此后逐渐减慢;0~3月龄生长强度最大,3~6月龄呈直线下降趋势,8月龄开始变得平缓:各项体尺指标在6月龄前增长明显,6~12月龄增长趋缓,6~12月龄肩高变化不大。该研究揭示了半散养林麝的生长发育规律,为进一步进行林麝选育和半散养生产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半散养;林麝;生长发育规律;生长曲线
中图分类号S86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3-07778-03
基金项目陕西省科学院青年基金(2012K-35);陕西省科学院秦岭关键濒危动物致濒机理及其种群扩繁技术的研究(2012K-01)。
作者简介李斐然(1986-),男,陕西西安人,研究实习员,从事经济动物养殖。*通讯作者,副研究员,从事林麝育种与疾病防治。
收稿日期20140703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麝科(Noschidae)体型最小的动物,是目前国内养殖数量最大的麝种,具有产麝香量大、品质优良和易于驯养繁殖等特点[1]。经过多代人工养殖后,现在的圈养林麝存在部分种群质量下降等问题,不利于林麝以后的迁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凤县养麝基地率先研究半散养模式,最大程度模拟林麝野外生活环境,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作为一种新兴的饲养模式,尚未见到关于半散养林麝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报道。
动物的生长发育主要受遗传、环境、性别等因素的影响,生长发育性状(体重、体尺)是衡量仔麝生长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对仔麝生长曲线的研究,不仅可以动态了解其生长过程、预测生长规律,而且还可以指导饲养管理,提高选育效果。笔者对凤县养麝基地的林麝体重和体尺性状进行测定和分析,揭示其生长发育规律,补充量化数据来检验这种新式养殖方法下林麝的生长发育情况,为进一步开展饲养管理、帮助林麝健康成长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1 试验材料。试验在宝鸡市凤县黄牛埔镇秦峰养麝有限公司进行,时间为2012年4月至2013年6月。在半散养区域内选择出生日期相近、饲养管理条件一致的健康雄性林麝10头。
1.1.2 研究区概况。研究基地位于海拔1 200 m的秦岭山区,暖温带山地气候,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年平均气温11.2 ℃,1月平均氣温-1.1 ℃,7月平均气温22.7 ℃,年平均降水量613.2 mm,无霜期188 d。
1.1.3 半散养圈舍。 圈舍面积为700 m2以上,分室外取食场和室内休息舍,面积分别为35 m×25 m和3 m×2 m左右。
在植被较好的林区依山脊、沟底为分界线,围网以4.5 m 高的水泥柱或直立大树为界桩,网高3.5 ~ 4.0 m(14 号镀锌电焊网),在距地面1.5 m 高处用钢筋或刺网,防止野猪、黑熊等大型兽类破坏,网顶向内弯30 cm ,形成内沿,网外侧1 m 以内无灌丛杂木,便于日常巡护,网内侧2 m 内无灌丛或斜树,防止麝逃跑。地面呈自然生长状态,生长的植被类型包括乔木、灌丛、草丛和苔藓地衣等,主要植物有蔷薇科、槭树科、桑科、壳斗科及众多的禾本科植物。室内休息舍由红砖砌成 供林麝躲避风雨和休息之用。
1.2试验方法
1.2.1饲养管理试验。在同等条件下饲养管理。采取放养与补饲相结合的饲养方式。麝可以自由采食区域内植物。青绿饲料以当天工人采摘的各种鲜嫩树叶为主,每天按照定时定量保证质量的原则,早晚2次投放饲料,自由饮水。精补料主要组成为玉米、大豆、麦麸,同时添加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初生仔麝由母乳喂养,3个月离乳可自主采食后分圈管理,每块半散养围网内按雌雄比4∶1进行分圈。仔麝成长过程中精补料的喂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春秋两季定期防疫和驱虫。
1.2.2体重测定。在林麝出生后利用遥感体重计测量初生体重,并在其后每个月的晚上饲喂前空腹测量体重1次,持续至1岁。
1.2.3体长测定。体长是指从肩端到坐骨结节后端的直线距离。在林麝初生至1岁每个月测量1次。
1.2.4肩高测定。肩高是指从肩胛最高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在林麝初生至1岁龄每个月测量1次。
1.3数据统计与分析根据实测的鉴定资料,对林麝生长发育规律分析数据,采用生物统计学和家畜育种学的方法计算其累积生长、绝对生长和相对生长率,并绘制生长曲线图。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重变化情况
2.1.2 累积增重情况。 以月龄为横坐标(x),以体重为纵坐标(y),绘制累积生长曲线。由和图l可以看出,林麝l2月龄前增重非常明显,6月龄平均体重达到4.90 kg,基本达到平均成熟体重的一半。12月龄体重6.54 kg,达到平均成熟体重的71.6%。
0~12月林麝龄体重累积的生长曲线2.1.3绝对增重情况。绝对增重是一定时期内的平均日增重,表示家畜生长速度情况,是衡量动物的营养水平、判断其生长发育水平是否正常的依据[3]。以月龄为横坐标(x),以日增重为纵坐标(y),绘制体重绝对生长曲线。由和可知,林麝体重随着月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从初生起日增重最快,6月龄逐步下降,7月龄稍有回升,8~9月龄生长水平降入较低水平,10月龄起逐步提高。1~5月龄生长发育速度最快,以后生长水平逐渐下降,平均日增重最大值达到45.33 g/d, 10~12月龄又一次加快生长发育。平均日增重虽有所下降,但仍可达15.33 g/d。
0~12月龄林麝体重的绝对增长曲线2.1.4 相对增重率。相对增重是一定时期内的增长量占原来体重的比例,即相对生长率,表示家畜生长强度情况。以月龄为横坐标(x),以相对生长率为纵坐标(y),绘制体重相对生长曲线。从可以看出,林麝体重的生长强度随着月龄的增长而下降。0~3月龄相对增重率最大。3~9月龄呈现明显的直线下降趋势,从8月龄开始逐渐变得平缓。这与动物生长发育规律基本一致,即在幼年时由于新陈代谢旺盛,生长发育强度较大,而成年后生长强度则趋于稳定。这表明仔麝在哺乳期间受环境的影响较大; 随着年龄的增长,仔麝的适应性逐渐增强,从而使环境的影响作用逐渐减小[4]。
0~12月龄林麝体重的相对增长曲线2.2体尺变化体长和肩高实际上反映了骨骼的生长,由于林麝尚未完全被驯化,有较强的应激性,因此体尺数据测量较为不易。此次试验仅得到体长和肩高数据。同时,由于林麝养殖不以屠宰率为目的,故舍去胸围管围等反映肌肉和皮下脂肪积累的数据。由可知,林麝体尺均随月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雄仔麝1,3、6、8月龄的身长分别可达12月龄身长的56.14%、80.26%、91.01%和95.61%;仔麝1、3、6、8月龄肩高分别可达12月龄肩高的61.50%、81.2%、96.4%和97.0%,表明仔麝在6月龄以前体长、肩高的绝对生长和相对生长率均表现较高,6~12月龄体长和肩高增长缓慢,说明此阶段仔麝骨骼生长缓慢,主要是肌肉及皮下脂肪的增加。
3讨论
3.1 0~12月龄半散养雄性林麝的生长发育规律经过多年的饲养研究发现,仔麝的生长发育速度取决于以下条件:①新生仔麝是否及时得到哺乳;②有无近亲交配导致种源退化;③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5]。身体各参数增长量的变化与其生活习性直接相关,这反映到体内的某些器官优先发育。林麝在野生环境中存在各种天敌(如豹猫和豹等),为了生存需要有灵敏的嗅觉、发达的听力及迅速的奔逃能力。因此,必须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加速生长。仔麝生长参数曲线表明,在出生后的时间内,有充足奶水哺乳,仔麝的体重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感知外部环境的器官及逃避天敌的器官优先发育。0~3月龄的相对增重率最大,表明仔麝在哺乳期内受环境影响较大,应注意妊娠母麝和泌乳母麝的饲养管理和营养补充,否则将影响仔麝的生长发育。
仔麝在4~6月龄生长强度较出生时下降,此时仔麝刚断乳,开始采食青绿饲料,有一定的适应过程。此时精饲料的添加不应过多,防止影响仔麝的消化系统。
入冬前,体重、体长、肩高等体尺生长参数增长明显。3月龄仔麝离乳后有大概2个月的充足青绿饲料可以采食。 秦岭山区10月份冬季气候寒冷,植物枯竭,干树叶所含的营养成分较低,适口性差,是食物匮乏期。林麝要想顺利渡过这个困难时期,就必须在入冬前储藏足够多的能量,以便有足够的体力抵御冬季低温和营养不良带来的体弱多病。从外形上来看,入冬前的林麝体重明显增加,皮下脂肪增厚。这一长期适应性的特点,以遗传的方式保留下来,仔麝的快速增长可能就是这一特性的体现。这段时期是家畜蛋白营养的匮乏期,在人工饲养时应加必须加强饲养管理,加强入冬前林麝的营养补充,适当增加精饲料和多汁饲料,补充蛋白,增强体质。
10月龄开始,仔麝体重增长速度恢复,相应体尺指标也开始增长,此时是春暖花开各种树叶嫩芽萌发的时候,青绿饲料适口且充足,标志林麝的第2次生长发育高峰开始。
3.2待解决的问题林麝尚未完驯化,每次捕捉都会产生极强的应激反应,在捕捉的当天停食停水,影响甚至可以持续2 d。这对林麝体重和体尺的测量造成困难,无法大规模采集数据,导致样本的数据量有限。 同时,由于捕捉带来的应激,或多或少影响了仔麝的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 吳家炎,王伟.中国麝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2] 王海燕,刘文华,钟铃,等.人工养麝现状及前景发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S1):203-206.
[3] 冯敏山,李祥龙,刘铮铸,等.波尔级进杂交二代山羊体重及体尺生长曲线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03,39(4):20-21.
[4] 张春艳,沈忠,周志权,等.波尔山羊羔羊生长发育规律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25(6):640-644.
[5] 张保良.麝的生长发育[J].野生动物,1982(4):24-27.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
(上接第7759页)
和产羔率。
参考文献
[1] 马保华,张红,李键,等.山羊胚胎移植受体同期发情优化程序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4,17(5):664-667.
[2] PIERSON J T,BALDASSARRE H,KEEFER C L,et al.Seasonal variation in preovulatory events associated with synchronization of estrus in dwarf goats[J].Theriogenology,2001,56(5):759-769.
[3] 徐志伟,花卫华,刘泉,等.不同处理方法对徐淮白山羊同期发情的效果[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2):318-319.
[4] 张永安,王惠娥,高庆华,等.不同部位注射氯前列烯醇对南疆绒山羊同期发情的影响[J].中国草食动物,2011,31(1):38-39.
[5] 绳贺军,罗军,高庆华,等.不同处理方法对奶山羊同期发情效果的影响[J].畜牧与兽医,2009,41(3):43-44.
[6] WILDEUS S.Current concepts in synchronization of estrus:Sheep and goats[J].J Anim Sci,2000,77:1-14.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4,42(23):7781,7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