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子夜》中的主人公吴荪甫可谓我国现代小说史上一位成功的资本家艺术典型。在我国三十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社会的大背景下,他的悲剧结局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冯雪峰曾在评论中说:“是茅盾对我们文学的一个贡献,这个贡献是别人不曾提供过的。”的确,在文学史上吴荪甫的出现为中国文学史记录中添加了新的艺术元素。
关键词:《子夜》;吴荪甫 ;分析
作者简介:张晨,女(1993-),辽宁沈阳人,汉语言文学(高级文秘)研究方向:高级文秘。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01
一、吴荪甫的积极性
《子夜》中的吴荪甫既仇视工农运动压榨农民,但是又抵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一心想着发展民族工业做大做强。首先,进步方面表现在他敢于抵抗帝国主义的控制,反抗反动政府的统治和对立阶级进行对抗。其次,他全面发展振兴中国民族工业,开办丝厂,成立信托公司,后期还成立橡胶鞋、灯泡等与生活用品有关的工厂。虽然这个远大的振兴理想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很难实现,但是他的民族自尊心和热情是非常难得的。再次,吴荪甫致力于农村事业,他在镇上设立了电厂、钱庄、米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旧农村的改造。最后,吴荪甫希望通过建立一个不切实际的“资产阶级王国”完成自己的理想,對于一个当时闯荡过欧美,受西方资产阶级影响的一位具有独立精神的中国资本家,这样的思想为发展民族工业,打击封建势力有着进步的意义。他有雄心,要把“半死不活的所谓企业家”全部打倒,他有魄力,时时谨记“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的至理名言,他有智慧,知道怎样掌握别人的命运;他有学识,在欧美有过很多见识。他还有超出常人的教养、阅历和经验……这些都表现出吴荪甫作为资本家的野心与魄力,这种野心和魄力使得他的企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一时也可以站稳脚跟。当然可能也是这种当时一般资本家所不具备的东西集于一体,是吴荪甫个人独有的魅力之所在,也是读者容易对其产生同情感的原因之一。
二、吴荪甫的消极性
其消极方面,首先,表现在他对待工农群众的冷漠和仇视态度上,吴荪甫有残酷地剥削和压榨剥削工人和农民的行为,在企业经营上受到损失、公债投机中所遭失败的时候,他要从工人和农民身上寻求补偿。他开始不考虑工农的状况而延长工时、削减工资、裁减人员。在仇视工农的革命中,为了镇压住反抗的工人,可恨的在工人中安插坏人,分化、拉拢工人队伍,制造内部矛盾。而且利用财务勾结反动势力,动用警察特务进行残暴的镇压,亲自出马担任指挥。当双桥镇的暴动最终农民革命军取得胜利时,他怨恨军队对革命镇压不狠,破口大骂。最后,他还具唯利是图投机取巧的剥削本性,所谓发展民族工业,为了扩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不惜乘人之危,吃掉丝厂,绸厂,吞了小工厂。当为了牟取暴利,不惜与赵伯韬合伙勾结,吴荪甫在交易所里情绪摇摆不定,暴露出了他性格的差异。最初吴荪甫对赵伯韬的挑衅是胸有成竹的,他对赵伯韬的圈套看得十分清楚,他自己也有一套一一应付的主张,这时的吴荪甫给人的是种伟人般的气魄,他镇静自若,应付自如,颇有王者风范,可是客观的时局总是与他开玩笑,使得他的计谋逐渐落空,他逐渐陷入困难的境地。吴荪甫和王和甫的密谈,使我们看到了一个言行反常、孤独无助的吴荪甫。这一过程吴荪甫的情绪经历了“松口气——高兴——镇静地微笑——脸色变了——恐慌”这一戏剧性的变化,这反映出吴荪甫的心乱如麻,失了分寸,他的斗志已严重动摇了。他烦躁的情绪波及吴公馆,一些平常在他看来不屑一顾的琐事,他总是找借口来发一通火。工人的罢工对他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像毒蛇一样缠绕着他,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交易所里的失意,使得吴荪甫初出场时的镇静茫然无存;浦江夜游的纵情戏谑,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普通的吴荪甫,长期的压力逼得他在无奈与苦笑中放纵自己的言行,这表明:吴荪甫并不是百毒不侵的,他和其他资本家没有什么区别,他也会沉浸于资产阶级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之中,这之前只不过是道貌岸然掩盖了他的虚伪罢了。在这种矛盾状态下,吴荪甫的沉着冷静再也不能左右他的行为,他决定把厂和房子抵押,表面看来,吴荪甫此举实具魄力,而这实际上是他无助困境之下的孤注一掷,是他失去理智之下的痛苦挣扎,所以交易所里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三、纠结的吴荪甫
他置身于矛盾的中心,事件的进程使他性格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展示:他时而果决专断,时而犹疑惶惑,时而信心坚定,时而颓废恐怖,遇事好像成竹在胸,实则往往举措乖张。吴荪甫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正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真实反映。
吴荪甫在家庭生活中最失败也是直接造成他事业彻底失败的,是他和杜竹斋惟妙惟肖的关系。从伦理关系来说,他和杜竹斋是“至亲”关系,杜竹斋是吴荪甫的亲姐夫,两人本应联合一致对外才对,可吴把杜看作可信赖的“知己”,对其推心置腹,深信不疑,但是杜却多疑贪利,狡猾心毒。每次吴荪甫打好算盘,杜竹斋这粒棋子总是走错,当吴荪甫与赵伯韬决战之时,他却背叛了吴荪甫,不惜落井下石,改做“多头”,最终使吴荪甫走向失败,这不能不说是吴荪甫性格上的缺失。
参考文献:
[1]卜繁燕.论茅盾以民族资本家为主体的英雄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13,04.
[2]毛三红.《子夜》中主人公吴荪甫的两面性[J].文学教育(下) .2012,10.
[3]孙永.吴荪甫和屠维岳形象的再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