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珺 宾烽
摘 要:合唱作品中的红歌是一类带有特殊时代烙印的歌曲,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历程。对于红色合唱作品的把握要从其作品的内在结构、音色统一、情感基调上具体分析,从而达到在演绎或创作时赋予它更好的艺术气息,更能顺应和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
关键词:红歌;合唱;音色;情感
“红歌” 是“红色歌曲”的简称,在当代中国,一般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时期人们所创作的反映战斗生活的民歌小调,以及在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生产时期的山歌号子,统称为红歌。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赞扬和歌颂革命和祖国的歌曲,它们普遍具有浓韵的感情基调,有较强的节奏感。红歌是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它能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在战争时期,红歌可以说是民族团结鼓舞信念的强心剂,是中华民族不可忽视的精神力量之一。建设时期,红歌通过悠扬的曲调散发着中华人民对美好理想的向往,是为建设理想社会提供力量的精神食粮。而合唱则是一种普及性最广、参与性很强、集体活动的演出形式。红色歌曲的曲风曲式非常适合以合唱的形式来表达。它的热情,它的激昂,它的力量以及那份无可动摇的信念。以合唱的形式来进行演绎,需要对作品进行更深处理,合唱形式也会更好的激发人们的演绎热情和创作思想。因此合唱领域中的红色歌曲更具艺术气息,从而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关注其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大幅度的力量变化,音域的宽广性,音色的丰富性分层次的音响效果以及具有表现力的声音为特点,本文将对合唱中的红歌作品的创作手法,感情基调进行分析,增强演唱者的艺术修养,同事赋予红歌鲜明的时代感。
一、“红歌”在合唱形式下的内部层次结构处理
合唱通过它广泛的普及性,超强的参与性等演出形式在广大群众中占据了主流。合唱作品中的红歌是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歌曲,除了战争时代的红色歌曲,新的时期也出现了大批优秀作品,如《走进新时代》《天路》《我像雪花天上来》等等。它们的产生体现了时代的不断变化,描绘了社会进步的历程,鼓舞着一代代的中国人,为美好的理想,幸福的生活而不断地奋斗努力着。因此红色歌曲合唱形式的作品大量的涌现必然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
在音乐作品中,不同体裁的音乐都有着不同的内部结构,音乐在进行的过程中其副部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我们称之为音乐作品的结构层次,其中有纵横两个层面的意义。横向体现的是旋律的发展、节奏以及节拍等:总箱的结构层次体现在和声、调式、调性的等方面。合唱作品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红色合唱作品本身音乐层次以及结构曲式非常的独特,需要演唱者对其有足够的认识和进一步的分析,才能很好地表现出作品应有的特点,演绎如此,创作出新的红色合唱作品也是如此。需要对原作进行层次、旋律进行、音程和声以及节奏发展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了解与分析,下面通过两首红色合唱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来说明:
《在太行山上》是冼星海与1938年7月在武汉为山西游击队所写的二部合唱歌曲。此合唱歌曲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现实。在1937年前面抗战爆发,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日益蓬勃发展,抗战歌曲喷涌而去。《在太行山上》这部合唱歌曲的结构为复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采用乐段结构,a段为f小调,b段转入平行A大调。第二部分也分为两个乐段,c段为A大调,d段持续A大调,结束时回到f小调。两个部分相互对比,歌曲大量采用大小六度音程,整首歌曲在力度上采用mf、p相结合的手段,第一部分是叙述性,唱情为主,第二部分是战斗性行进为主。时代在前进,合唱音乐也应在历史的岁月里前进。从而满足人民的日益需要。作者以抒情性和战斗性相结合的风格,生动而形象地表达了抗日军民乐观而豪邁的情绪和必胜的信念,使歌曲既具有战斗性、现实性,又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瑰丽色彩。我们要不断的强化自己,提高知识素养,为我们美好的未来共同努力。
《保卫黄河》是由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所创作的红色合唱作品,这是一首由三个长乐句组成的轮唱歌曲,气势非常之宏伟。曲作者采用了对称性的重复结构、分解和弦写法来适应轮唱的需要,突出鲜明的主题保卫黄河,“富有战斗性和号召力,展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其歌曲分为三个部分的内部轮唱:第一部分二声部轮唱,间隔一小节进行交替,从而形成强拍上强烈的对比,尾声时缩短声部间距,增强了音乐的紧张度,使得尾声时有小高潮的效果;第二部分是三个声部进行轮唱,三个声部之间,上面两个声部进行同度轮唱,下面两个声部八度轮唱,村托了主旋律,形象的表现了当时人们的乐观主义精神;第三阶段是四个声部的轮唱,都是由男低音开始,其他三个声部依次递增,结尾处也使用了缩短或者扩展声部的间距节奏。鲜明的突出了主题富有的战斗性和号召力,表现了黄河岸边的军民共同抗击日军的英勇决心。
从这两首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红色合唱作品所能表达的意境会极为丰富细腻,首先是合唱分为多个声部,音域要比独唱宽广许多。因为多个声部,所以就能处理更加细腻的力度、情感,每个声部都能表达出不同的情绪,往往更容易抓住听者的内心世界;其次是红色作品所表达的都是一些正面的、积极的、先进的或者鼓舞人心的思想情感,因此在作曲技法上也要注意运用一些铿锵有力的或者是极为舒缓的节奏,在音调上也要注意跳进的选择。
二、红色歌曲合唱作品的情感表达
合唱作品通常都是表现大范围的音乐景像,音乐作品也相对复杂,涉及到复调、和声、唱词等内容,是群体诠释性音乐的一种方式。要求团员对合唱作品有共同的认识,在声音上也不能过于个性突出。通常合唱作品都会彰显出一种豪迈磅礴的气势、或者抒情缠绵到极致。“从美学本质来说,基于合唱表演不同的发声方法和情感表达方式,可以用壮怀激烈和优雅纯净来概括表达。”[1]合唱作品音域宽广,情感细腻,因为也只有合唱团体才能达到这个效果。一般合唱团都是有多声部组成,一首作品的最高音一般由女高音去完成,最低音一般由男低音完成。这也大大拓展了合唱作品创作的自由度,给创作者提供了更自由的发挥空间。独唱以声音特色为主,要求突出个性,不需要与其他人声配合,在表达情感时也仅限于个人的抒发式表达。整体来说在感情表达的基调上没有合唱作品感情基调丰富。作为合唱作品中一种类别特殊的作品红色歌曲,在感情表达上有其独有的特点。
通过上面一些红歌类型的简单分析,要演唱好红歌就需要抓住作品战争年代人们艰难困苦、努力奋斗、奋起抗争的大背景下的感情基调,凭借着这种对作品的认识来准确的表达作品所体现出当时人们的生活境况以及内心世界。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也创作出了具有当代特色类型的红色歌曲,亦有追求爱情的、理想的,也有歌颂祖国建设新发展的。比如,《天路》、《红旗飘飘》、《为了谁》、《歌声与微笑》、《我像雪花天上来》,《让我们荡起双桨》等等。这些同样也都具有年代特色的歌曲,大体上都表达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理想追求以及国家的发展步伐。比如《天路》切合实际的表达了我国开通建成了通往西藏的铁路,这一巨大工程展示了我国对少数民族发展的重视性,以及对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美好理想。演唱此类歌曲时,我们需要怀着无比的自豪,豪迈且空灵的感觉。《为了谁》这部作品则体现了新时期的人民解放军在自然灾害,国家遭受危难之际,不畏艰险、甘愿自我牺牲、无比奉献的精神。“不管是否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是否湿透衣背,都是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回大雁归,为了我们的兄弟姐妹”。只有声情并茂发自内心的演唱,才能体现人民解放军不畏牺牲的精神。每一首歌曲都能反映鲜明的时代特征,记录当时的历史性时刻,歌曲的传唱也可以让人们深刻了解到我党、我军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三、合唱作品的音色统一问题
如何达到音色统一,这就要求团员们要熟练的掌握喉声区、真声区、假声区和哨声区,并将它们灵活的转换运用。这也要求合唱团成员刻苦训练合唱发声提出了要求,“增加声音幅度是合唱发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
合唱作品中的“红歌”一般都带着明显的時代风格、地域特色,在音色统一上尤其要做到壮怀激烈和优雅纯净。如《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是一首男声两声部合唱作品,此首作品主要表达全体军民和毛委员在一起时的喜悦之情,其中需要男低音的厚实基础,同时也要有男高音的悠扬柔美,难点在于两声部在音色上要基本保持平衡。良好的音色统一会让演绎此曲时带给人们激动不已的心情,令人融入于那个时代的军民鱼水情。
四、结语
本文首先通过对两首红色合唱作品《在太行山上》和《黄河大合唱》内部层次结构的分析,了解了红色合唱作品创作手法的简单思路;继而我们概述了合唱作品中“红歌”的情感表达和音色上的统一,涉及到作品的歌曲旋律,地域风格,歌词意义,时代背景等种种条件因素,再从中去挖掘红色歌曲的意境,进而准确的表达其情感。其次展示了不同种类的歌曲,应该用相应的感情基调和音色的处理手法。再次我们简单的对合唱作品中声部之间音色的统一处理进行了概述。
红色歌曲是最能体现时代特征的歌曲,其中战争时代的红色歌曲,表达了战争年代人们的思想情绪,生活的坚定信念;新的时期产生优秀的新型红歌,则反映了新时代发展的步伐与人们的生活状况。“好的艺术作品总是高度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的完美结合。”[3]而合唱则以普及性最广、参与性很强、集体活动的演出形式顺应着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鼓舞国家、人民奋力向前。(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红色歌曲在合唱艺术中的应用和社会效应研究”(项目编号:YG201104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修海林.音乐学视野中的合唱艺术三则[J].中国音乐学,2009(1).
[2] 刘波.论合唱发声基础[J].黄钟,2011(3).
[3] 苏夏.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分析[J].人民音乐,19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