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杀张作霖的元凶究竟是谁

2014-04-29 01:20:02姜永伟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4年24期
关键词:张作霖东北三省萨尔

姜永伟

张作霖于1928年7月4日夜间,乘火车经过皇姑屯(今属沈阳)车站时,被预埋炸弹炸死。随后,日本关东军公开承认对此事件负责。

1924年9月20日,张作霖与苏联政府签订了“中东铁路条约”,做出与苏联友好的姿态。根据条约规定,中东铁路将由苏中双方共同管辖;但是,随着事态的发展,苏联政府开始改变了对张作霖的态度。1926年1月,张作霖军队在交纳使用中东铁路费用问题上与苏方发生纠纷。截至1925年12月,张作霖军队拖欠中东铁路管理局的债款达1400万卢布。为此,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伊万诺夫决定禁止张作霖军队使用该铁路运输部队和军用物资。对于伊万诺夫的决定,张作霖军队不仅不予理睬,而且变本加厉,甚至对拦截过往军列的铁路工作人员开枪威胁。

鉴于张作霖在中东铁路问题上所采取的强硬政策,1926年8月苏联政府命令苏军情报局对张作霖采取暗杀行动。当时,苏军情报局将暗杀张作霖的任务交给了特工萨尔嫩和布拉科夫。

根据暗杀计划,他们将在张作霖官邸大宅内埋设地雷炸死暗杀对象。9月底,在张作霖官邸将举办一次音乐会。届时,萨尔嫩应安排乐队人员将地雷偷偷带来,将其埋设在张作霖居住的大宅院,并将地雷定时。布拉科夫主要负责护送地雷过境。9月24日,布拉科夫化名舒金在边境火车站与萨尔嫩派来的梅德维杰夫和弗拉先科接头,准备移交地雷。但是,他们的行踪早已处在张作霖特工人员的监视之下。车站巡警立即对布拉科夫携带的行李进行了搜查,并发现了地雷。于是,布拉科夫、梅德维杰夫和弗拉先科被巡警逮捕。

在苏军情报局暗杀张作霖的第一次行动失败后,张作霖开始与莫斯科疏远,并采取了许多敌视苏联的行动。

1927年1月,鉴于北伐军北上作战行动十分顺利,张作霖开始对驻东北三省的苏联机构进行骚扰,以防在东北三省发生武装起义。3月11日,张派人搜查了苏联在哈尔滨的商务代表处;3月16日,关闭了在哈尔滨的苏联“运输”股份公司代表处;3月31日,搜查了东部铁路局苏联工作人员的机构;4月6日,袭击了苏联驻北京领事馆,逮捕了大批中共党员,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并于4月28日将其杀害。

在国内制造反共高潮的同时,张作霖还煽动盘踞在中国北部边境地区的白匪和当地土匪对苏军边防部队实施挑衅。据苏联国家保安总局统计,1927~1928年在苏中边境共发生90多起入侵苏联领土事件。同时,张作霖的政权也难以维系。1927年12月~1928年初,他被迫与北伐军作战,随后,又与蒋介石军队作战,部队伤亡惨重。于是他派员与日本谈判,企图依靠日本政府的支持在东北建立反共、反苏“独立的满洲共和国”。

此时,苏联国家政治保安总局外事局驻哈尔滨特工人员埃廷贡刺探到了张作霖与日本谈判的情报,并向总部做了汇报。苏联政府认为,张作霖的所作所为已经威胁到了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命令苏军情报局与国家政治保安总局联手暗杀张作霖。负责暗杀任务的,是埃廷贡和曾参加过第一次暗杀行动的萨尔嫩。为了把暗杀视线转向日本政府,苏联政府命令萨尔嫩领导的东北三省特工小组做好这项工作。

1928年7月4日夜间,张作霖乘坐专列由北京返回沈阳。当行驶到沈阳郊区的皇姑屯车站时,张作霖乘坐的专列车厢突然发生剧烈爆炸,张胸部负重伤,送到沈阳医院不久便断了气。当时,专列中还有17人死亡。为了将这次暗杀行动嫁祸于日本政府,苏联特工小组特意把炸弹埋在了由日本关东军警戒的铁路架桥上。使苏联政府大惑不解的是,在张作霖被暗杀后,日本政府主动承担了责任,声称暗杀张作霖是因为他暗中与美国勾结,出卖东北三省。

然而,暗杀张作霖并没有给苏联政府带来任何预期的结果。1929年1月,张学良上任,与蒋介石合作,并承认南京政府。8月,张学良军队开始为即将在当年11~12月爆发的中东铁路武装冲突做准备,在张作霖死亡和失去对中国北部地区控制之后,日本政府于1931年占领了东北三省,建立了伪满洲國,并将关东军部署在中苏边境,从而使苏联在东北三省失去立足之地。

(摘自《青年参考》)

猜你喜欢
张作霖东北三省萨尔
2003 年—2022 年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及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表
德国萨尔锻钢厂
模具制造(2022年3期)2022-04-20 09:17:12
初中地理《东北三省》教学案例与反思
德国萨尔锻钢厂
模具制造(2022年1期)2022-02-23 01:13:32
张作霖:成大业,靠演技
百家讲坛(2018年8期)2018-08-24 01:44:20
东北军阀有温情
东北三省滑雪产业的空间拓展路径
冰雪运动(2016年5期)2016-04-16 05:55:30
张作霖竟然这么帅,比张学良颜值更高
山海经(2016年7期)2016-03-20 15:15:23
张作霖巧骗袁世凯
东北三省中小学音乐教育观摩研讨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