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艺腾
摘 要:在新形勢、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分别存在着培育模式单一和意识形态薄弱等问题。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对两者的现状从理论教学、外界影响、自我认同和媒体环境进行深入挖掘和剖析,并从校园文化、网络教育、榜样示范、个人实践等几个方面对当代高校和大学生如何践行新世纪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有效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思考与研究;现状及对策
二零一四年五四青年节,习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时,对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青年人发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号召。[1]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肯定与认同,是新形势下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保障。社会全面转型时期,给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带来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大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强调,为高校加强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战略支持和思想导引。
一、高校价值观教育和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问题
多年来,通过坚持不懈的教育,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现代化建设的信心较为坚定。但与此同时,国内外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也使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受到影响与冲击。另外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当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大学生成长需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灌输为主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从以政治为核心到政治淡化经过了60多年的发展,而思想政治课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据调查,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在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时仍主要通过教师、课本进行自上而下的灌输和“洗脑”。这样的方式没有顾及大学生的需求,只是将受教育者作为被动的接收者来考虑,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愿和创造性。这样的结果是常常使学生感到书本知识的虚无、空洞,感到说教的苍白无力,很多学生还认为开设此类课程浪费时间、只是走走形式而已。
(二)、教育内容,偏离实际
一直以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没有贴近客观现实,只是在某种程度上一味强调大家信服马列主义、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心和不停地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但是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在于符合大学生的本性,尽力满足每个个体的发展和需要。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因素来自主体意识,主体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判断能力直接影响主体价值观的形成。[3]可见我们的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对大学生性格特点重视不够,实践指导性弱,针对性不强,偏离了实际,不能很好地满足当代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多方面的需要。
(三)、重视校内,忽略外界
高校价值观教育现状的效果不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学校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常被家庭和社会中的消极因素所否定,致使高校教育一无是处。在现阶段,我国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要依靠学校。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发挥不够,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不能很好的配合学校的教育。大学生通过大众传媒往往会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学校正面的价值观教育,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如果再加上文化素质不高的家人引导,就容易在错误现象中得出错误的结论,形成偏激的价值观。
(四)、媒体冲击,难以认同
随着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各种新媒体平台应运而生。通过新媒体,大学生能够便利地了解到多样的文化、形成独特的视角。然而在新媒体平台下,大学生每天都在接触五花八门的信息,一方面使得他们对思想和权威不再盲从,服从于自己的想法和理念;另一方面容易导致大学生辨别能力减弱,价值观趋向紊乱。另外新媒体环境的个性化、发布的自我化和空间的无限化,会使部分学生个人主义极度膨胀,价值观出现扭曲,并且一味地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眼前利益。[4]这无疑对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巨大挑战。
(五)、理论扎实、实践不足
在当前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导下,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普遍比较扎实,对于书本上的定理、结论都能做到倒背如流。他们运用自己那扎实的理论知识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许许多多课后的难题,他们可以用自己那三寸不烂之舌在嘴里“滔滔不绝”地“生产”许多物质资料,但是他们那双稚嫩的双手却很难成功地制造一个螺丝钉。[5]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学以致用,不知道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知道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尽管理论知识丰富,没有足够的实践来验证也是一无所用。
二、高校价值观教育和大学生价值观的对策及建议
综上所述,对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念所存在问题的探究与分析,笔者认为,要完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引导,就要有效结合学生特点和总结现有价值体系教育中的经验,改进方法,实事求是,遵循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合理地、有针对性地利用当前的资源和有效的措施培育大学生的价值观。
(一)、以人为本,多方协调
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与传授多下功夫,使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意义,尽可能大的发挥他们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功效。其次,要始终坚持社会、家庭、个人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法。三者有机结合才会更有效的推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二)、改善校风、营造环境
高校学风校风、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也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要牢固树立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依托校风营造良好学风,教育、引导大学生内化并认同核心价值观,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实践锻炼、行知合一
社会实践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建设社会的积极性,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应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大学生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中,组织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在工农劳作中树立劳动意识、在志愿服务中树立群众观点、在勤工助学中树立自强意识。
(四)、网络教育、加强学习
网络具有信息广、涵盖全、更新快等优势,能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创一片新天地。针对高校学生网络使用频率较高,学习生活网络化倾向的特点,在对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中完善舆论环境,深入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五)、榜样示范、引导提高
榜样的力量源于真实,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中运用榜样示范法,就是要引导大学生自发接触、主动认识典型人物、典型事迹,使他们通过对二者的深入学习,受到一定的启发、自然形成共鸣,在模仿和锻炼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自觉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 十八大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杨朔.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9.
[4] 刘邵宏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EB/OL]http://tech.gmw.cn/2014-07/02/content_11809990htm2014-07-02
[5] 黄建刚.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EB/OL].http://www.docin.com/p-723174505.html.201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