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康 刘耀武 郭伟娜
摘要 [目的]摸清中药材市场五加皮的混伪品情况。[方法]通过实地调查、查阅资料,对中药材市场上以五加皮为名的中药材进行品种分析。[结果]通过研究发现,市场上以五加皮为名进行销售的药材比较混乱,主要有南五加、北五加、刺五加、香加皮、地骨皮。[结论]该研究为临床应用以及更深入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关键词 五加皮;混伪品;习用品;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6-08946-02
Research Progress of Wujiapi and Its Adulterants
JU Kang et al
(Bo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Bozhou, Anhui 2368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tain adulterants situation of Wujiapi i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market. [Method]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reviewing literatures,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named after Wujiapi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rket was analyzed.[Result]Our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drugs named after Wujiapi, such as, South Wujia, North Wujia, Girald Wujia,Radix Acanthopanacis Semticosi and so on. [Conclusion] The study can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further deep research.
Key words Wujiapi; Adulterants; Learning activities; Research progress
《中國药典》2010版将五加科五加属植物细柱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W.Smith)的干燥根皮作为正品五加皮药材的来源[1]。《中华本草》载五加皮来源为细柱五加与短梗五加(Acanthopanax sessiliflorus(Rupr,et Maxim)Seem.)的根皮[2]。五加皮具有祛风除湿、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利水消肿之功用。据初步调查,现市场有5种药材以不同名称或掺伪品作为商品药材五加皮出售。综合多年来各学者的研究结果,笔者整理了五加皮正品、混伪品、习用品并对其进行综述,以期为五加皮药材的研究提供一些资料。
1 五加皮原植物形态特征与分布
灌木,有时蔓生状,枝无刺,或在叶柄基部单生有扁平的刺。长枝互生,短枝簇生掌状复叶,叶柄有刺,小叶5,中央小叶最大,呈倒卵形;叶缘具齿,沿叶脉疏生刚毛,叶背脉腋有淡棕色簇毛。伞形花序单生于短枝顶或腋生。花黄绿色,花瓣5,萼5齿裂,雄蕊5,子房2室,花柱2;核果浆果状,种子2粒。花期4~7月,果期7~10月[3-4]。主产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海拔在200~1 600 m,生于灌木丛林、林缘、山坡路旁和村落中。
2 五加皮药材性状及显微特征
五加皮药材成不规则卷筒状,外表黑褐色,有稍扭曲的纵皱纹和横长皮孔样斑痕;内表面淡黄色或灰黄色,有细纵纹,断面不整齐,灰白色。气微香,味微辣而苦[1]。细柱五加根横切面韧皮部树脂道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内含黄色分泌物;皮层和韧皮部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棱角粗大,少数锐尖,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单粒椭圆形或类球形,较老根皮含韧皮纤维[5]。
3 南、北五加皮来源考证
陆维承考证了南、北五加皮,提出了北五加皮及香加皮初载《神农本草经》,南五加皮首载《名医别录》,这与现代本草考证相悖,其也考证了历代南北五加皮混用的由来,并认为北五加皮并不是所谓的药材新兴品种,而是自古有之[6-7]。王惠民考证认为《神农本草经》三品分类五加皮列为下品,《唐本草》却移为上品的原因缘于五加皮药用品种的变迁,自古至今北五加皮是主流药材品种,并阐述了现行《中国药典》将南、北五加皮分别收载是对本草学的合理继承[8]。王宁通过考证《神农本草经》在北宋亡佚、朱书神农、墨书别录的原因致历代辑本臆测五加皮为杠柳根皮,实为误解[9]。
4 亳州中药材市场五加皮商品来源分析
2013年5~9月,笔者走访了多家药材门店及中药材市场内的销售商户,对所收集的以五加皮为名的药材加以整理,发现市场上以五加皮出售的有5种,其中正品是细柱五加的根皮,混淆品有红毛五加、刺五加、杠柳、枸杞4种(表1)。
5 各地区五加皮药材习用品、混伪品来源
周毓惠等分别调查了五加皮药材习用品在各地的使用情况与使用品种[10-12],经过笔者整理,发现各地习用品有23种,混伪品4种(表2~3)。地区习用品五加皮均具有一定治疗风湿寒痹、气虚萎弱等病症的功效,但效果与正品五加皮有一定差异,有些也具有不同。表2~3所述香加皮、刺五加、地骨皮分别是作为3种药收载于《中国药典》中,应区别用药。混伪品不具有五加皮的功效,应当严格区别,避免出现因用药品种原因导致的不良后果。
6 小结与讨论
6.1 五加皮混伪品出现的原因
五加皮是一味常用中药,在西南民间与东北地区分布着多种同属植物,当地居民自采自用已成习惯,随着药品交易的广泛化趋势,这两处地区习用品流入市场是造成品种混乱的外因,由于五加皮野生药材资源的严重破坏及栽培量远达不到市场供应的需求,造成求大于供,同属植物在民间可替代五加皮入药,这是造成品种混乱的内因。
6.2 南、北五加皮的用药标准刍议
南、北五加皮来源不同,各学者对历史上正品五加皮来源亦有一定分歧,《中国药典》继承本草理论精华,将二者分别收载,但由于两者外观极其相似,二者名称又高度重合,一直在用药上出现混用,二者主治功效不尽相同,北五加皮具有一定毒性。所以为了用药的安全有效,二者应尽早完全区别。
6.3 五加皮习用品使用地区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五加皮地区习用品主要集中在西南、东北与两广地区,这些地区由于不属于细柱五加自然分布地,故民间作为用药的品种较多且各有特色。最突出的是广东地区,用药品种丰富且据考察,至今粤北地区亦很少使用细柱五加作为五加皮药材来源。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 《中华本草》编辑委员会.中华本草(第十五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 《安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安徽植物志(第三卷)[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
[4] 《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54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5] 冯毓秀,朱兆仪,连文琰,等.五加皮的形态组织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1992,7(4):7-8.
[6] 陆维承.南、北五加皮出典考证[J].海峡药学,2008,20(1):61.
[7] 陆维承.五加皮混用考证[J].海峡药学,2011,23(9):35-36.
[8] 王惠民.《神农本草经》中五加皮考释[J].中药材,1999,22(1):43-45.
[9] 王宁.《神农本草经》中五加皮再考[J].中药材,2012,35(8):1347-1349.
[10] 周毓惠,李麗,陈国彪.土五加皮的形态组织鉴定[J].中药材,1997,20(5):232-233.
[11] 林兆福.五加皮的品种鉴别[J].中国药业,2006,15(15):59.
[12] 冯倩茹.五加皮的原植物考查[J].临床医学工程,2008,15(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