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媛 韩宗白
【摘要】基于货币层次视角,对股票发行上市给银行信贷资金来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发现,股票发行不会改变基础货币总量。由于股票发行筹资来源于不同的货币层次,对信贷资金来源的影响各异。尤其是股票发行上市在初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封闭地区和开放地区对信贷资金来源的影响是不同的。同时,股票和信贷虽然是企业筹资的两个渠道,但其对社会信用规模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关键词】货币层次 股票发行 信贷资金来源
引言
我国的股票发行,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而诞生、发展和壮大。从986年第一张投票上海飞跃音响股票公开发行算起,股票市场已走过的时间达27年之多,在这期间,股票发行既有辉煌的过程,也有曲折的经历。截至2013年末,在上海和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股票的企业为2468家,A股市值23.76万亿元。股票的发行上市在吸引一定量的社会闲散资金的同时,也对信贷资金来源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为便于分析股票发行上市对信贷资金来源的影响,对货币层次按其流动性程度作如下简单界定:M0—流通中货币;M1—企业活期、机关团体活期存款;M2—个人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一、股票所筹集资金的来源和影响
企业无论以何种形式发行股票,所筹集资金来源不外乎三个方面:企业自有资金,金融机构可支配资金,个人剩余资金。企业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最终转到企业存款账户上,因此,股票发行所引起的资金流动呈现出(M0、M1、M2)→(M1)的模式。因为个人购买股票除手持现金外,须从储蓄存款中提现,从而在M2流向M1的同时还有部分资金流向M0再流向M1。
我国中央银行的负债包括:金融机构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流通中货币等。中央银行负债的增减是资产运用的结果,而股票筹资引起的资金流转,并非由于中央银行运用资产所致,因此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总量不会因为股票发行的多少而有所改变。如果把货币供应量定义为基础货币加派生存款的广义概念,那么实际上这是个在基础货币总量不变的前提下,由于基础货币结构变动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其实是派生存款部分)变动的过程。
现在我们看看哪些因素会导致基础货币出现变动。比如甲地区某企业发行1000万股股票并全部售出,每股1元,其中法人股700万元,个人股300万元。法人股中有400万元为企业所购买,300万元金融机构购买,个人股中有50万元使用现金。假设金融机构购买的300万股中有200万元来源于M2层次,100万元来源于M1层次。那么货币层次間的流动资金为:M1流出500万元,M2流出450万元(其中250万元流入M0层次),M0净流出50万元(M0流出总量为300万元),M1层次流入1000万元。
我们知道,从企业流出的400万元只是在M1层次进行了一番转换,对存款总量没有任何影响,个人从储蓄存款中提取的250万元由于最终又归于M1层次,因此除了产生短期振动外(存款到现金再到存款),对存款总量也没有什么影响,这两者对基础货币结构都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从金融机构流出的300万元,在中央银行的负债方反映为金融机构存款下降和存款准备金的上升,其实质是金融机构超额备付金转向法定存款准备金—也即基础货币结构变动创造派生存款。个人动用50万元现金在货币层次间造成M0下降50万元,M1上升50万元,在中央银行的负债方反映为货币流通量下降和存款准备金上升,其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与金融机构类同。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股票的发行对信贷资金来源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金融机构运用其可支配资金数量和个人使用现金量,那么这两者产生的影响到底有多少呢?我们假定存款的派生系数为K,在货币结构变动过程中如果不考虑现金渗出因素,也不考虑转化成中央银行各项存款(比如财政性存款等)因素—这种情况仅作为理论假设是成立的—则上述例子中,货币流通量各金融机构存款共减少350万元,金融机构准备金上升350/K万元,并且有350(1-1/K)万元属于待扩张存款,经过充分派生后,存款准备金上升350万元,派生存款总量上升350(1-1/K)万元,即基础货币总量未变(增350万元和减350万元相抵),而货币供应量增加350(K-1)万元。如下表:
二、初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股票的发行与上市对信贷资金来源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初级市场上,股票发行对于企业是个并不复杂的筹资过程,资金流动只是不同的发行方式存在一定差异。比如就代理发行和承购包销两种方式而言,前者的代理方基本上仅起个桥梁的作用,社会资金直接由M0、M1、M2三个层次流出,汇到M1层次上,而后者是资金一次性由包销的金融机构账户流到企业账户,社会各界的资金则是分头汇集到金融机构账户上,金融机构用于承购股票的资金基本上以M2层次较为稳定的存款为主,少部分源于M1资金流动呈现出(M0、M1、M2)→(M1、M2)→(M1)的模式变化,其最终结果,还是回归到M1的模式。二级市场上股票流通过程中,资金流动呈现出另一种状态。就我国当今具体情况而言,发行并上市股票的多为效益好且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其原始股价升值较快也较高,因此股市中总有数倍于所发股票原值的资金在买卖过程中周转。目前上海和深圳交易所中都规定,委托证券商买卖证券的委托人,须在证券商处开立资金专户和证券专户,委托人须在资金专户和证券专户上按委托买卖的价格和数量全额支付保证金或股票,不允许买空卖空。所以参与股票买卖的委托人要按市价将资金交付给证券商转存银行,因而在二级市场上,资金由企业存款、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个人存款及个人手持现金流向证券商代为开立的存款专户—这部分存款从其流动性角度看属于M2的范畴。即:(M0、M1、M2)→(M2)。
证券商代理买卖股票后,证券商间进行交割的环节上,资金由一个保证金专户划到另一个专户,即(M2)(M2),不影响M2层次的存量。委托人结束委托后,从保证金专户上提出所存或所得资金,划转到其他存款账户或转为手持现金,资金由(M2)→(M0、M1、M2),但由于股票交易是个众多委托人连续进行的买卖过程,因此除非出现重大变故,否则资金总是呈(M2)(M0、M1、M2)模式的双向流动,在M2层次上也总是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保证金,随着股市的涨落而增减。由此可以看出,在二级市场上,货币资金的流动呈现两个特征:一是现金的提存量相对加大,货币流通速度无形中得以加快;二是M2层次的存款加大,就信贷资金来源角度论,稳定性加大,存款资金平均占用期加长。
三、地区间封闭与开放
如果一个地区为一个考察单位,那么股票是在一个封闭的地区内发行还是在开放区域内跨地区发行,对地区的资金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还是举前面的例子,如果甲地区的该企业股票拿到乙地区发行,情况会怎么样呢?假设在乙地区的购买者结构与甲地区相同,那么乙地区存款余额下降950万元,现金量下降50万元,甲地区存款余额上升1000万元。在这个资金流动过程中甲乙两地区的基础货币均出现变动,乙地区存款准备金下降650/(K-1)万元,金融机构存款下降300万元,货币流通量下降50万元,而甲地区则存款准备金上升1000/K万元。由于基础货币总量出现增减变动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经过货币运动的充分扩张与收缩,乙地区派生存款下降650+350(K-1)万元,甲地区基础货币量上升1000万元,派生存款增加1000(K-1)万元,乙地区货币供应量减少350K+650(K/K-1)万元,甲地区增加1000K万元。
可以看出,在开放区域间发行股票对信贷资金的影响是较大的,贷款资金来源成倍数(派生系数)增长或下降,从资产负债角度看,其信贷规模也将相应的扩张或收缩。就信贷资金流动性角度而言,资金流出地区一定量M2层次存款转化成资金流入地区M1层次存款,致使流出和流入地区总体的资金流动性上升,可利用资金的稳定性相对下降。
四、股票与信贷
股票筹资也是一种信用方式,是社会总信用规模的构成之一。从负债角度看,通过股票筹资与取得银行贷款的主要区别在于资金来源方式不同。贷款是由银行提供资金,企业对银行负债,而股票所筹资金的来源为社会各界的法人与个人,企业直接对社会负债。贷款由于是银行运用其资产的过程,因而贷款资金全额均起到派生作用,信用规模全额成倍数扩张。而发行股票则不同,如果把全社会作为一个封闭整体,信用规模扩张的多少取决于金融机构运用其在中央银行的金融机构存款的多少以及个人使用现金量的大小,如若金融机构只是作为一般法人企业使用其自有资金,个人也不减少其手持货币量—这在特定环境中也是可能的—那么企业发股筹资就是在近乎没有扩张社会信用规模的情况下,有效地运用了这部分资金,提高了社会资金的利用率。
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就某一地区而言,信贷发放的多少并不完全取决于本地区吸收存款的多少,商业银行的负债与资产间关系并非规范的经济关系,因此对于高额存差地区来说,等于银行有一部分负债无法有效运用或运用效率降低,相对成本上升,而对于高额借差地区来说,却是资产超负债运营,风险性加大。通过前文的论述可以看出,通过发行股票把企业直接推向市场,企业直接对社会负债,从资金运营角度来看是一种较为适用的辅助信用方式。把信贷资金用活,并通过二级市场社会吸收社会闲散资金,这是稳定通货,加速貨币资金流通的较佳选择。
五、结语
股票市场被称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它和信贷市场一样,是我国融资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信用总规模的构成之一。同时,股票市场和信贷市场担当的社会责任不同,资金运用风险亦不同。从整体看,股票发行对信贷资金来源影响不大,但从区域来看,股票发行上市对一个地区的信贷资金有着重大影响。因此,股票发行上市既要从全局出发,又要考虑地区间的利益,这样才能促进股票市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继森.市场经济与金融改革[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
[2]吴晓求,宁清华,应展宇.我国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研究[J].管理世界,2001年4期.
[3]史青青,费方域.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市场分析[J].系统管理学报,2011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