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决定哪些“待遇差异”

2014-04-29 15:08
凤凰资讯报 2014年27期
关键词:外地人城里人村里人

“村里人”和“城里人”、“本地人”和“外地人”,身份不同,有多少权利差别?长三角地区一个县级政府梳理的结果显示,当地城乡居民间存在33项因政策不同而产生的“待遇差异”。例如,如果生活困难,“城里人”的低保标准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40%确定,而“村里人”的标准则是“城里人”的7.5折。

如果失业,“城里人”的失业金待遇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75%,而农民合同制工人的标准则为城镇失业人员的40%,纯粹“村里人”的失业情况则不在登记范围之内。对于当地的老年人,“城里人”中60岁以上的能拿到助老服務券,困难、残疾、独居、高龄等特殊老人还能享受进一步的补贴;而“村里人”中只有失能、半失能和8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才可享受政府购买的服务。

如果住房条件差,“城里人”中的困难户可以申请廉租房、经适房,而“村里人”则没有资格。

如果不幸遭遇交通事故,两类人的赔偿标准亦不同。根据法律规定,受害者获得的损害赔偿金额,与其从事行业及其所在地的平均收入挂钩。如此一来,由于收入差距较大,“城里人”和“村里人”的获赔金额就相差悬殊。

此外,在医保待遇、报考驾照、士兵退役经济补助、烈属军属抚恤、子女教育等方面,“城里人”与“村里人”、“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也存在差异。同地不同权、同劳不同酬、同命不同价……梳理近年来的新闻报道,因户籍差异而催生的不公之事层出不穷,其间的差异可能还不止上述33项。比如,没有户口,孩子就学可能一直要交高昂的借读费;没有户口,买车、买房的首付成数可能更高;没有户口,去世以后家属可能没有丧葬费可拿,等等。户籍有无,从生到死,差异巨大。(本报综合)

猜你喜欢
外地人城里人村里人
说谎的放羊娃
村里人(外一首)
城里人
shock of THE NEW
在全球,每两个人中就一个“城里人”
“村里人”安卓移动应用程序开发
村里的外地人
村里的外地人
身穿警服的“村里人”
沉默的堰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