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当行的东西之所以能保真,因为每家店都必有一位火眼金睛的老师傅。鉴定专家朱惠玲从1969年入行至今,已经从事民品典当45年,过手金银珠宝无数,被称为“京城第一女典当师”。
2004年,一家三兄妹拿来三根金条,各200g。这是父亲的遗物,一人一根。如今三兄妹想用金条换现金给母亲买房子。经过仪器检测,这三根金条货真价实,比重均为19.3。朱惠玲挨个一拿,拿到第三根,觉得异样。她拿起来用力晃几下,放到耳边凝神细听,听到里面有细小的声音。她又将三根金条顺手往柜台上一摆,头两根声音闷,最后一根声音脆。她已经能断定第三根金条掺了假。她要求把第三根金条按对角线铰开,果然100克黄金100克铱。而且铱被灌在两端,中间是真金,如果不按对角线铰,根本发现不了。
专门针对典当行的骗局屡见不鲜。假黄金有专业团伙制造,要么金包銀,要么一半黄金,一半合金。有人先去百货公司买100克真金条,取得全套发票、证书,再把真的换成假的,拿去当铺。一上午成功连骗三家。还有人在金利来图案的男戒戒台里灌合金,外面包十多克真金,仪器检测不出来。此外就是用锆石或莫桑石冒充钻石。
有些骗局更离谱。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拿“大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来鉴定。这是收藏界中高不可攀、价值连城的宝物,据称全世界范围内不超过20个,由私人收藏的不超过四个。其中一个刚在香港苏富比2014春季拍卖会上拍出2.8亿港币的天价。
按照行规,当铺里不能说“假”。于是,每遇到来典当鸡缸杯的客人,典当员就会轻声说:“您这个,不真。”摘自《壹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