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以前大学的迎新标语,都很“官方”,主要是热烈欢迎新同学之类,进入新世纪,尤其是“90后”开始步入大学后,迎新标语,增加了“个性”元素,准确地说,不再由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学术处或团委)统一制作标语,而是允许学生社团也制作迎新标语,于是迎新标语不再板着面孔。这当然是进步,也让新生一进校园,就感觉到大学的鲜活。
但是,如果迎新标语的创新,就停留在字面上,就可能出现为创新而创新,以至于为博眼球,搞出一些极为庸俗、恶俗的标语来。像“小妖精们,你们终于来了!”这样的迎新标语,会让人怀疑这是一所大学吗?可能也有人对此辩护,这不过就是高年级学生向新生“示好”,拉近彼此的距离,用得着上纲上线吗?但问题在于,当标语受到好评时被誉为体现大学生风采,而反应不佳时就说这不过是学生的自娱自乐,这本身就很矛盾。既然迎新标语在校园中存在,它就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审视其传递出的价值观念,营造出怎样的校园文化。
其实,在国外学校,新生入学之际,是很难看到有什么迎新横幅的,更进一步说,国外大学根本就没有我国大学的“横幅文化”。我国大学每到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时,都会到处悬挂横幅。到处飘扬的横幅,似乎营造出节日、活动的气氛,可是,却与学校建筑风格很不相符,就像一块块膏药,贴在建筑物上,另外,横幅的内容大多是口号性质的标语,诸如“创造世界一流大学”“培育杰出英才”。
但辦学目标的实现不是靠喊口号,一所大学的理念也不是挂在墙上就能彰显,大学的精神应该是内敛、从容而自信的,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很少有喊口号的,笔者2011年曾参加麻省理工学院150周年校庆,在举办校庆大会的波士顿展览中心现场,没有看到一条横幅,而整个校庆活动,集中在反思学校的办学上。
大学迎新,最理想的状态,是学校有充足的准备,让新生一进校感受到的是规范有序,忙而不乱,学校里没有任何迎新的条幅,但无论是接待新生的老师,还是高年级同学,都向新生传递出大学的精神,在每一个细节的处理上,坚持以人为本。没有迎新标语的大学,对于我国的学生来说,可能缺乏新生入学气氛,但办学要的不是一时的喧嚣,而是理性的学业规划,长期坚持不懈的付出。当然,最根本的问题,并不在横幅、标语上,而在于大学能否独立自主办学,能否做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人为本。一所大学如果不能自主办学,就不可能有自己的灵魂;当大学的灵魂不在,它所能向社会展示的,很难是具有灵魂的内容。
(博客链接:http://xiongbingqi.blog.sohu.com/305346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