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蒋介石的地盘,革命党人的江湖。它是老蒋人生巅峰的起点,哪怕在他败退台湾、处于人生最低谷时,他对俗称“黄埔”的陆军官校依然念念不忘。于是,一个新的“黄埔军校”在高雄凤山出现了,不仅招生梯次接棒大陆、从“24期学员”开始,连军旗、军歌、学制、校训等,无一不是大陆黄埔的再现。
“台湾黄埔”一战成名
“台湾黄埔”的建立,首要功臣是孙立人将军。1947年6月,国共内战正酣,孙立人自东北战场返回南京述职。当时蒋介石有意让他担任南京的陆军官校校长,但孙直言东北局势被动,办学缓不济急,他愿意为政府训练30万新军,直奔东北战场。
1947年10月,陆军官校台湾军官训练班在凤山成立,后改为第四军官训练分班,组织上隶属于陆军官校成都本部,孙立人任班主任。1949年金门战役,以该班毕业生为骨干的第80军201师,在金门彻夜死守,消息传到台北,蒋介石还感动落泪。
于是,一战成名的训练班开始受到老蒋重视。1950年9月,蒋介石手令“黄埔”在凤山复校,等于让培训班直接升格。一个月后,他站上官校检阅台振臂高呼“反攻大陆”,直言黄埔军校是军人的魂,学校办好了,“解救同胞”就有希望。
“黄埔”转型唱情歌
自从定居台湾以来,蒋介石一直提倡教育改革,凤山军校也是其中一环。1954年,该校参考美国西点军校,提倡“文武合一”的理念,将2年学制延长至4年,分为军事教育和学年教育两块,前者包括每年夏季为期10周的军训,后者则与普通大学教育相仿,强调机械、土木、外语和政治课程。学员毕业后除了授予军衔,还会获得理学士学位。
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台湾政治氛围开始松动,“台湾黄埔”也逐渐强调军民合一的理念:扩大招生、开设2年半学制的专科班(出了十几位“专科將军”),同时注重社团活动发展。在台湾民歌盛行的70年代,官校的“黄埔合唱团”和吉他社经常在各地巡回演出,还自编两首“黄埔情歌”传唱,后来成为了新生晚点名时的必备曲目。
凤山军校还开放部分校区,支援拍摄军教片《黄埔军魂》、《壮志豪情》等,让民众得以一窥尚为军事禁区的“台湾黄埔”。有趣的是,《黄埔军魂》的主演、曾任“立法委员”的资深演员柯俊雄,当时为了躲避兵役,先后搬家5次、与军方玩了2年的“躲猫猫”。当他终于被户政单位抓到、送进军营不到一个月时,《黄埔军魂》就开拍了,“逃兵”摇身一变成了“军魂”。
被涂改的“五大信念墙”
1999年,官校又引入学分制,尽管保留了军事教育,但其党政色彩逐渐被解构。2000年台湾政党轮替,有着浓厚国民党色彩的“台湾黄埔”成了民进党搞修正的首要目标之一。凤山官校先是被降级,校长由中将降为少将;2005年,有“立法委员”要求台军晚点名时不可唱《我在中华》,改唱新编的《勇敢的台湾人》,搞得台军干脆取消晚点名,理由是“无歌可唱”;2006年,在台湾唱了56年的官校校歌,因为歌词中有“党旗”、“主义”等字眼,被上级机关要求修正。
讽刺的是,校歌被禁唱的同时,一块设于1977年的歌词石板还留在校园内,至今未动。后来校歌没有改,但它一直被禁到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那一年的黄埔校庆,马英九以台湾地区领导人身份视察官校,并现场领唱《黄埔校歌》,代表它被正式解禁,还让不少黄埔老兵潸然泪下。
但是,有个东西是改不回来了。校史馆外墙上,原有“主义、领袖、国家、责任、荣誉”的“五大信念”碑文,2007年“主义、领袖”两词被删去,其他词则要重新排列。现在这面墙上,就和白纸被涂了修正液一般,灰色石瓦被抹了5块灰色涂料。
老蒋当年手谕复校的“黄埔”,历经台湾社会变革,如今已是另一副模样。不过,那份历史沧桑还活在校歌里,学员们的臂章上也依然是蒋介石手书的四个大字:“亲爱精诚”。摘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