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杨
【文献标识码】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397-0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具有高发病、高致残、高死亡和高复发等特点。依达拉奉为自由基清除类药物作为神经保护剂已经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可。丁苯酞是近年来国内研发的Ⅰ类新药。临床观察我院96例脑梗死患者的药物对比治疗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0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本院治疗的中、重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6例。满足:① 头颅CT和MRI确诊排除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②发病在48小时内;③受试者按照美国国会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量表,评分在8-25分之间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BI)评分≤60分;④无意识障碍检查合作者,自愿使用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分为: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龄63.2±5.1岁;丁苯酞治疗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62.2±5.2岁和联合用药组(男15例,女13例),联合药品为依达拉奉(必存,南京先声东元生产)年龄63.1±5.3岁。三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以及NIHSS评分和BI评分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应用改善微循环(舒血宁注射液20ml ivgtt qd)、营养脑细胞(vb12、叶酸)药物、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 qd或氯吡格雷75mg qd)及控制血压、血糖等常规治疗;降血脂采用氟伐他汀40mg qn(北京诺华),酌情应用白蛋白或甘露醇降低颅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基础治疗。丁苯酞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每日2次,每次1瓶(100ml)注射时间不少于50min,注射间隔不少于6h。联合用药:在丁苯酞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 ivgtt bid剂量)。三组均治疗14d。
1.3疗效评估:临床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善按照美国国会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BI评分并通过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在血清中含量进一步确定疗效。通过检测治疗前后的ALT、AST、肌酐变化情况评价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安全情况。以及观察患者注射丁苯酞氯化钠前后心率和心电图变化观察其对心脏的影响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q检验,疗效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三组病例中通过NIHSS和BI评分无论是神经功能还是日常生活能力都有所改善。其中丁苯酞组和联合用药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联合用药组疗效优于丁苯酞组。数据见表1和表2。治疗后患者血清中的HCY含量均有所下降说明治疗起到了一定效果,联合用药疗效更为明显如表3。患者胃肠、呼吸及神经系统及心率未见异常。从ALT、AST及肌酐的变化情况分析,应用丁苯酞药物治疗的患者仅AST轻度升高说明用药安全如表4。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阻塞致相应区域的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 , 从而形成中心坏死灶和周围的缺血半暗带。坏死区细胞不可挽救,而缺血半暗带区细胞损伤是可逆的,建立侧枝循环,恢复血液供应,可减少缺血半暗带面积,从而控制缺血坏死灶的发展。丁苯酞是一种新型脑保护药,它从多个环节阻断缺血性脑损害:通过提高脑血管内皮NO和PGI2的水平,抑制谷氨酸释放,选择性地抑制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产物介导的多病生过程,抑制血小板聚集,清除自由基,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从而重构缺血区微循环,增加缺血半暗带供血,保护线粒体,提高对脑缺血的耐受,改善能量代谢,减轻神经功能损伤。
研究表明氧自由基损伤造成的炎症系列反应是脑缺血后脑功能障碍的最主要机制,清除自由基可减轻神经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保护脑细胞,增强血-脑屏障功能,改善或减轻脑水肿。依达拉奉是3-甲基-1-苯基-2-吡唑咻-5-酮,静脉给药后可清除脑组织内的羟自由基,从而防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给予依达拉奉可以减少半暗带的自由基含量,减轻迟发性神经细胞凋亡。
从以上实验可以看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依达拉奉在治疗中、重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安全有效的,两者联合使用会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质, 1996, 29(6): 379. 508-511.
[2] 马建刚,张兵,刘春燕,等.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臨床荟萃,2013,28(8):908-909.
[3] 李武煊.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 (18):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