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芳
摘要 分析了当前我国新生代民工职业培训现状,从企业主导与政府辅助相结合,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注重实践与职业技能的提高相结合几方面,分析了德国农民职业培训,最后提出了德国农民职业培训对我国的启发及意义。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德国;职业培训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03-00957-03
王春光在2001年第1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这个概念,它主要是指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一群具有农村户口青年人,即80后、90后一代。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的区别在于很少参与务农,对土地没有感情,并且有着与第一代不同的认同、生活期望等。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的结果可知,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 261 万,其中外出农民工16 336万人,而16~30岁占外出农民工的59.2%[1]。因此,针对第2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较多。刘传江[2-3]等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研究中都提到他们市民化能力不足等问题。虽然想融入城市,但是自身的技能难以满足城市空缺职位,因此在城市只能从事工作环境差、时间长、工资偏低这类性质的工作,究其原因是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结构不配套,即供需结构不均衡。同时肖云[4]指出农民工城市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月均收入、培训情况等;曾旭辉[5]指出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因素有月收入水平、家庭经济状况等等;夏显力[6]在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指出市民化意愿与是否接受培训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参加培训的时间越长,其市民化意愿越强烈,尤其是参加过正规或国家型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不但更容易找到工作而且工作稳定性也较高。基于此,应当对新生代农民工提出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及完善的培训制度。为提高我国主要产业需要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因为新生代农民工是主要产业的构成要素,其素质与我国国计民生的大计息息相关,同时也关系到其生存质量及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等,也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一度成为了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
1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情况
1.1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现状
新生代农民工是80、90年代出生的一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长大的一代,他们有着新兴人类的视野和眼光。他们存在的问题是老一代农民工在新时代工作的持续和表现。在我国信息化加速发展、城镇化不断提高和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大形势下,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了极大提高,并且对工作和生活有了更高、不同层次的要求;但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体制下,就业结构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现象且劳动力供需结构不平等。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面临着相似的社会现象和困境及一些共同的基本社会问题。
由图1可知,青年农民工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12.6%,初中及以下学历占近63.6%,低学历人员占绝大多数,他们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这对他们寻找工作存在不利影响。
由图2可知,农民工大部分集中在对技能要求较低的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工作条件较差的建筑业等低端产业。主要原因是其人力资本积累(受教育水平)不足,因此只能从事工作环境差、工资收入低等行业。
1.2 在职业培训中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的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因其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主要集中在次要劳动市场,所以职业培训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而现阶段我国职业培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2.1 企业与政府部门意识不到职业培训的重要性,导致投入经费不足。政府部门实施的培训计划企业基本都未参与,或是某些企业进行的职业培训未与政府合作,仅凭一方力量又因信息的不完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据了解,国家对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经费补贴只有“阳光工程”的12.5亿元,这对于2012年统计的数据26 261 万人农民工来说是微不足道的。鉴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我国用在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软硬件条件等参与的严重不足造成了针对开展其职业培训等的不能顺利进行。同时,师资不足也是制约职业培训的重要因素。
1.2.2 培训信息的闭塞及新生代农民工的不信任。尽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农业部和扶贫办等部门实行了“特殊的职业培训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一些相似的培训计划,但实际上,许多地区的宣传却未达到预期效果,也就是说宣传工作不足,致使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甚至未听说过。还有知道但不相信会有免费的培训,怕上当受骗或是浪费自己工作的时间等原因,造成对于这些信息置之不理的现象。
1.2.3 现有的培训方法及内容与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近2年的“民工荒”和“技术荒”问题越来越严重,参加过培训的人反应大多培训内容与就業需要脱节,培训后的就业服务也不到位,就业服务管理机构不完善,职业介绍服务的网络不发达等因素使他们不愿意参与培训,认为参与培训得不偿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培训机构和政府部门在提供培训之前,未对当地的劳动市场情况与流人地的劳动力市场情况及需求进行深入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使得出现职业培训的设置与工作岗位的需求不匹配等现象。
1.2.4 职业培训的时间安排不合理。他们的职业培训主要以短时间为主,而长期培训比例极低。如此短期的培训难以达到提高技能的要求,培训时间大多安排在工作日的晚上,影响培训的效果。有学者调查显示,接受培训的周期大多在3个月左右,虽然是局部地区,但也凸显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培训周期短,时间安排上不合理。更何况有些地方提供培训本身就是为了完成任务,不会认真对待。
2 对德国职业培训的分析
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是一种注重实践为未来就业、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进入社会后在择业、就业和创业等方面的能力。在德国大约有70%的中学生在毕业后选择进入培训类院校学习,可见德国对职业培训的重视度极高。德国的双元制培训模式的优点。
2.1 企业主导和政府辅助相结合 德国的企业有培训资格大约为48万个并且他们拥有自己的培训场地和专业的培训人员。中小企业虽然无能力独自承担起全方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但也能通过学校工场增加其他训练或者让其他企业帮助其培训等措施参与职业方面的培训[8]。在德国特有的职业培训中,占主导作用的是企业培训,而职业类院校只是配合和服务于企业的。近几年,兴起的跨企业培训是那些由许多企业共同联手举办的,也有一些地方政府或职业学校教学研讨会涉及。跨企业培训是广泛分布于各个职业领域。
2.2 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职业教育的学生大部分时间的双系统职业培训获得了实践性的操作技能,并拥有了有最先进设备和技术企业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培训,这样既可以为企业创造效益,又可以学到一定的技能,从而也减少了学习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目的性,既可以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又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立即投入工作。且学校和企业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主导思想是把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及时引进培训计划,以适应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同时负责公布人才信息[9]。
2.3 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 这种教育形式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贯通,通过这种教育形式可使青年人把学习与劳动市场紧密结合,随时随地纠正学习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经验不足的问题。双元制的职业培训与高等院校的学习互不关联,即经过双元制的职业培训后,也可以通过对文化课的弥补后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深造。近些年,越来越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重新加入双元制的职业培训,想在上大学前拥有更多的经验和经历。
2.4 培训更注重实践与职业技能的提高相结合 “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不但重视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而且更加关注训练重点能力,目的是为了培养与现代企业要求相匹配的技术工人。其重点是在面对职业发生转换或者当劳动关系发生变化这些问题时,具有特定能力的劳动者仍可以在发生变化的环境中很快找到工作。
2.5 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评估方法 在德国培训和考核是由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分别管理的。学生在接受完学校理论学习和在企业进行完岗位培训后,要到行业协会进行资格考试。考核行业协会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全方面的考核。结果的核定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严禁弄虚作假、作弊等现象。这种评估的方法使证书的含金量更高,同时也体现了公平性原则。
3 借鉴及意义
新生代农民工因其受教育程度较第一代农民工有所提高,还是有很多人认为培训投资可以为自己换来较高的收入的。对德国职业培训进行了针对性分析,为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提供了一些借鉴。
3.1 建立健全的职业教育体制 虽然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大,但是新生代农民工真正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仍相当低,特别是有一定技能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工人严重不足。其中,最紧缺就是具有较高操作技能的技术工人。这就致使劳动市场对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强烈需求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竞争力薄弱的矛盾日渐凸显,这是阻碍其在城市稳定就业的关键所在。
3.2 校企联合主导与政府辅助相结合 政府可以出台一些积极的政策,促进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行为”,为学生实习提供相应实践岗位,还有规范的车间供学生学习。政府劳工部应该时时关注人才市场的新动向,了解市场需要的人才类型,及时把信息传递给企业或学校,让校企培训时刻跟紧劳动市场的变化,为劳动市场提供最急需的人才。
3.3 提高培训的师资力量 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育学生康健的身心和崇高的职业素养,尽可能多地提供学生学习自力更生能力的机会。因此除了要有本职业必须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外,职业道德和敬業精神也是资格认定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职业学校教师上岗前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和道德的测验,并且到岗后要求教师定期到企业更新知识,时刻紧跟企业的发展。对于职业教育实行产与教相结合,虽然这种方式已经提倡多年,但在实施中效果却未达到预想的目标。目前在这方面我国政府参与程度不足,同时企业的积极性也不够高,产教相结合方式实施成效不明显成为限制我国培训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性教学是发展职业教育、适合我国国情的最好方式。
3.4 优化培训考核方式和提高证照的含金量 评估方法可实行培训与考核相分离,并且可针对考核建立专门的机构或是委员会,每个考试委员会均有机会处理考试中遗留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6 261万人[EB/OL].[2013-05-27]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3/0527/c1004-21624982.html.
[2] 刘传江,刘建玲.第二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1):6-10.
[3] 王春光.对中国农村流动人口“半城市化”的实证分析[J].学习与探索,2009(5):94-103.
[4] 肖云.农民工家庭人口迁移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6(4):67-76,93.
[5] 曾旭辉.在城农民工留城倾向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3(3):50-54.
[6] 夏显力,张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西北3省30个村的339位新生代农民工为例[J].西北人口,2011,32(2):43-46,51.
[7] 陈静,李听.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特点及启示[J].鄂州大学学报,2011,18(6):49-51.
[8] 魏晓峰,张敏珠,顾月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92-9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