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军
病文展示
请以“窗外”为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窗外
★江苏省苏州浒墅关中学初三(4)班 张婷婷
总是习惯性地站起身子,往窗外一瞥,望着形形色色的行人穿过人行横道,就像是一只只觅食的蚂蚁。(开篇点题,简洁明了,但句子有语病。)
在这繁忙的街道中,却有一个那么安静的角落,整个冬天的夜晚,都不曾消失过。(此外“繁忙”与“安静”相对,以及时间的交代,都是为下文“我”的观察作铺垫。)
那是一个在夜市上摆地摊的藏族小姑娘。她穿着一身厚厚的藏族服装,脖子上挂着沉甸甸的挂饰,(“厚厚的”“沉甸甸的”,叠词一方面准确地表现藏族服饰的特点,另一方面使语言柔和、富有韵律感。)面前铺着一条大红色的毛毯,上面整齐地摆放着许多藏族饰物。她用略带期盼的目光望着过往的行人。由此可见,她的生意并不是很好,每次我从窗外看去,都能看到她削瘦的背影。
一天晚上,我被那“无边无际的作业海洋”搞得头昏脑涨的时候(用“海洋”的比喻已经可以形容作业的多,无须再加“无边无际”作强调了。动词“搞得”是一个口语化色彩较浓的词语,与“海洋”搭配不当。),突然想趴在窗边,专注地凝望那窗外的藏族姑娘。我打开窗户,一阵寒风“呼”地吹了进来,使我不禁打了一个寒战,我缩着脖子看着窗外。那时正好一对年轻人在挑选饰物,那个女的拿起地上的一串手链,在手上比划了好久,又放回去,拉着边上的男青年走了。(这句话存在的问题有:1.语意重复。先是“专注凝望”,然后是“打开窗户看”,都是“看”,且并没有强调两种“看”的不同之处。2.搭配不当,“想到”的宾语应该是“藏族姑娘”而不是“趴在窗边”这个行为。)
那个藏族姑娘默默地将地摊上的饰物摆放整齐(“默默”一词用得很好,表现了藏族姑娘因为生意不好而失望的情感。),拿起那条手链端详了一会儿,那条手链竟然被那个女青年弄坏了!(“我”的立足点是屋内,文中的小姑娘拿的“手链”以及“发现手链被弄坏了”这些细节,“我”应该是看不到的,只能是揣测。)真可恶!那藏族姑娘一言不发,她竟然忍得住!我都看不下去了!我冲下楼,走向藏族姑娘,她温暖地对我笑笑,对刚才的事情毫不在意。(“我”和藏族姑娘的关系,要交代清楚。)
我望着她那冻红的脸颊,才发现她是一个跟我差不多大的女孩。她才那么小,到底是什么剥夺了她和我们一样上学的权利?想到这里,我不禁对她产生了一丝怜悯。(关于女孩不上学的内容,没有支撑,太单薄。)
春天到了,夜里的窗外不再有她那削瘦的背影,但我还是习惯性地喜欢往窗外看,因为那里有她温暖的笑容。(此段结尾很好,与前文照应,点明题目,且余味深长,但可以再精致一些。)
点评
这是一篇底子很好的习作,以“窗外”为题,也确实是把窗户作为观察的通道,人物的观察点只有屋内和屋外,但是展现的内容却很丰富。从时间上看是一个漫长的冬天,从对象上看是窗外如蚁的行人,重点描写一个摆地摊的藏族小姑娘。这种选择一个小的切口,引导读者去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的写作手法是比较好的。但是美中不足的是:1.情节处理上显得有些草率,多处情节突然出现、前无铺垫后无作结。2.人物描写上有些仓促,人物形象不够丰富,人物性格不够鲜明。3.语句表达的意思不够简洁,含混不清,有几处病句出现。
【指点迷津】
针对以上问题,修改时作如下建议。
1.情节要合理。文中“我”的观察点有两个,一个屋内,一个是屋外;对于藏族小姑娘的观察,一个是远视,一个是近视。不同的视角,观察的内容当然会有所不同,要遵守起码的生活常识。而“我”的由屋内转到屋外的原因也要交代清楚,可适当增加人物的心理描写。“我”和小姑娘的初接触,相互之间交流的内容应该更丰富一些,其中有些内容如关于上学的问题可在此作交代。当然这些处理都要围绕中心,即要为本文中心“藏族小姑娘的善良、宽容、坚强的品质”服务。
2.人物关系要清楚。文中的“我”和藏族小姑娘的关系不是很清楚,看似陌生人,但是有些情节又表现得两人应该是熟悉的,但这个熟悉却没有任何的铺垫。处理好这个关系,便于我的感情的抒发,否则,“我”的思念显得有些矫情。
3.细节处理要精细。文中的几处细节描写还可再细致一些。如“我”推开窗户的原因,“我”下楼的原因,相关动作描写,青年男女的动作等,根据内容还可以适当再增加一些细节描写,如手链等。需要强调的是,细节是为更好地表现人物服务的,所以它的指向必须明确。
4.语言要通顺。语句通顺是个基本功。本文要注意的是:(1)句子成分要完整。(2)动宾搭配要恰当。(3)语意要简洁,不宜重复。(4)要符合生活逻辑。
5.描写要细致。文中对小姑娘的动作、外貌描写还可再详细些,作为关键人物的“我”可适当加一些心理描写。另外,一对青年男女的衬托作用也不可或缺。
窗外
江苏省苏州浒墅关中学初三(4)班 张婷婷
总是习惯性地站起身子,往窗外一瞥,那匆匆忙忙赶路的行人,就像是一只只觅食的蚂蚁。(“行人像是蚂蚁”这个句子主干是没问题的。)
在这繁忙的街道中,却有一个安静的角落,整个冬天的夜晚,都不曾消失过。
那是一个在夜市上摆地摊的藏族小姑娘,她穿着一身厚厚的藏族服装,脖子上挂着沉甸甸的挂饰,面前铺着一条大红色的毛毯,上面整齐地摆放着许多藏族饰物。她用略带期盼的目光望着过往的行人,由此可见,她的生意并不是很好。每次我从窗外看去,都能看到她削瘦的背影。
一天晚上,我在作业海洋里航行得头昏脑涨时(对于句中的喻体“海洋”,一定要使前后的语境与之相吻合。),突然想到那窗外的藏族姑娘。远远看去,只见她在微弱的灯光下拿着几个饰物向稀稀落落的行人推销着,看来今天姑娘的生意依然不怎么样。这时只见一对年轻人走到姑娘的小摊旁。其中那个女的蹲下身子,手里大概拿了几个饰物在比较着,还不时抬头询问着那个男的。不一会儿,从背后看,那个男青年似乎正准备俯身下来看一个什么物件。这时,那个女的却站了起来,拉着他很快就走了。“又一个生意泡汤了!”我有些替姑娘可惜。(修改之后的文字增加了对一对年轻人动作的细致描写,其中“站”“拉”“走”表现女青年的行为,为下文作铺垫。)
那个藏族姑娘默默地将地摊上的饰物摆放整齐,这时她拿起刚才那位姑娘挑选的饰物,反复地端详,然后手扬起来向刚才两个青年人走的方向,挥着手,似乎想说什么。我感到有些奇怪,便打开窗户想看个究竟,这时一阵寒风“呼”地吹了进来,使我不禁打了一个寒战。我缩着脖子,这时才看到姑娘手里拿着的是一条手链,而这条手链似乎被刚才的那个女青年弄坏了。(此处增加了对小姑娘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小姑娘细微的心理,另外对“我”开窗的原因作了交代,使故事的情节更加具体、细致。环境描写也衬托了小姑娘摆摊的不易,表现其坚强的性格。)看着那位藏族小姑娘在寒风中委屈而又无奈的样子,再看那一双年轻男女越来越远的背影,我突然有一种莫名冲动,带着这种冲动,我一口气跑下了楼,穿过马路……当我气喘吁吁地跑到小姑娘的摊前,那对年轻男女早已经不见了踪影。
“您要什么?这里的东西都是正宗的,很便宜的。”小姑娘笑眯眯地看着我,操着带有浓重西藏口音的普通话向我打招呼。
这时我才意识到,小姑娘根本就不认识我。“我……我要,要这条手链。”我拿起了刚才女子弄坏的手链。
“对不起,这个是坏的,你拿这一个吧?红色的,喜庆。”小姑娘诚恳地说。
“不是……我就要这个……这个,我……”一向伶牙俐齿的我突然结巴了。
“好的,那这个送给你吧,你是××中学的学生吧!”小姑娘把那条手链塞到我手里说。
“你怎么知道?”我惊奇的问。“你每天上学、放学都从我摊前经过啊,还有每天你的教室都是这幢楼里最迟熄灯的。”她边说边指着对面三楼我教室的位置。“其实,在拉萨,我今年也应该上初三了。”小姑娘脸上显出忧郁的神色。我正想问什么,这时一群下班的青年围到摊前,我丢下50块钱,默默地走了。(原文此处写得比较简单,有些情节很突然,所以给人一种虎头蛇尾、草率了事的感觉。经过修改后,对“我”“窗内观察――开窗细看――下楼表不平”整个过程进行了很具体的交代。另外通过“我”和小姑娘的对话又使得一些情节内容得到补充,使得小姑娘这个人物形象更立体丰满。)
春天到了,夜里的窗外不再有她那削瘦的背影,但我还是习惯性地喜欢往窗外看,因为那里有她温暖的笑容。而我的手里总喜欢握着那条虽然有些破损却依然晶莹剔透的手链,还有小姑娘后来托人带给我的50块钱。(文章结尾一定要简洁精练,即俗称的“豹尾”,但是我们又不能为了简洁而忽略要交代的内容,如修改后,“手链”和“50块钱”的出现使小姑娘的人物形象更加感人。)
成功揭秘
修改之后的文章,主题更加明确,人物的描写更加丰满,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故事情节更加合理,语句更加通顺流畅。1.处理好“我”和藏族小姑娘之间的关系。两人是由陌生到熟悉,彼此关注,神交已久的不是朋友,胜似朋友的关系。2.处理好不符合生活逻辑的一些问题。“窗内观看――推窗细看――下楼近看”,三个观察角度变化自然、合理,一步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3.处理好语句的通顺,使文章语言更加地精致。多处的叠词的使用,以及对文中几个重要人物的动作的细化,使文章增色很多。
【升格心得】
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好的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如何修改呢?我有如下建议:
第一,追求文章的细致之美。
文章修改之前一定要反复地读,默读,大声地读,不仅自己读还要请别人读,读的过程往往就会发现问题。然后通过修改,修改其中的语句、字词、标点符号等,从而可以达到初步的细致之美。
第二,追求文章的精致之美。
首先故事情节要严丝合缝,不能有任何差错,既要合情又要合理。其次结构上铺垫、照应、点题等都应该仔细考虑到。第三,对于一些具体的字词要学会推敲、比较,结合语境、上下文选择最适合的一个。
第三,追求文章的雅致之美。
这是修改作文的最高境界,“雅”是典雅,文字的凝练、语言的韵律、意蕴的深厚、内容的丰富等等都属于雅的范围。“致”是一个极致,追求完美,是一个成功的写作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