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
摘 要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宝玉形象众说纷纭,本文拟从宝玉形象的饭判刑一面切入,浅谈宝玉形象。
关键词 贾宝玉 形象 反面
贾宝玉,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主要的人物,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王。从小在女儿堆里长大,喜欢亲近女孩儿,讨厌男人,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根据脂评所述,其在情榜中被评为“情不情”。关于他的形象,自古众说纷纭。
1、宝玉印象
对宝玉最为直接的评价便是出自《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初见贾宝玉,作者对宝玉的外貌作了一番描绘,接着说:“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的极确。”就是这二首: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这一番描写和评价,算不上溢美之词。既然曹雪芹是不赞成贾宝玉的,为何还要不厌其琐碎细腻地讲述他的故事呢?只有一个合理的答案:曹雪芹用贾宝玉的例子警告他的读者:如果你们也像贾宝玉这样生活,最后难免落得个“贫穷难耐凄凉”的下场。
2、反面教材
贾宝玉出生在一个“运终数尽”、日渐萧疏的贵族家庭中。家族中儿孙虽多,竟无一个可以继承祖业者。惟有这个宝玉,聪明灵慧,略可望成。就是说,在贾宝玉的身上,寄托着扭转家族衰败之势、重振贾氏门风的历史责任。如果他能“留心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就上可以报效于国家,下可以封妻荫子、光耀门庭。无奈他“行为偏僻性乖张”,心思全在闺阁之中,兴趣全在儿女情上,“极恶读书”,拒走仕途经济之路。因而“于国无望”。家里大事小事都指不上他。在重大的丧事里,他惟一能做的,就是保护着姐姐们,别让和尚们的臭气熏着了。
第七十一回,宝玉劝说探春——宝玉道:“谁都像三妹妹好多心。事事我常劝你,总别听那些俗语,想那俗事,只管安富尊荣才是。”尤氏道:“谁都像你,真是一心无挂碍,只知道和姊妹们顽笑,饿了吃,困了睡,再过几年,不过还是这样,一点后事也不虑。”宝玉笑道:“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倘或我在今日明日,今年明年死了,也算是遂心一辈子了。”
看到此处,颇有“恨铁不成钢”的怨气与怒气横亘心中。“醉生梦死、及时行乐”的生活,谁不想过,可是身肩家族复兴重任却无关痛痒,又岂是大丈夫所为呢?愚认为,贾宝玉是曹雪芹给贵族青年、纨绔子弟们树立的一个反面榜样。
3、“反封建叛逆”质疑
当代一些学者将贾宝玉誉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说在他身上“洋溢着对那个时代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 还有说“贾宝玉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形象:贾宝玉有与封建主义格格不入的性格,站在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场来看,贾宝玉其实是那个年代——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新兴资产阶级开始萌芽的历史时期,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在封建主义母体里萌动着的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胎儿。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色彩鲜明、线条清晰的民主主义精神的完整轮廓和雏形:这在当时我国历史现实中,在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中,无疑是‘新人的典型。”
学者们使用率最高的,莫过于贾宝玉论“文死谏、武死战”的那段话了——
“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拚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污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
清代批书人对这段话大加赞赏,认为宝玉议论得精辟。当代人却说“宝玉反对忠君思想”。没见宝玉说“那朝廷是受命于天”的吗?接下去的话的意思也是“朝廷至仁至圣,天地才把万几重任给他的”,明明是拥戴的意思,何来“反对”之说?贾宝玉反对的,是那些糊涂的文官,为邀忠烈之名,胡乱批评,拚得一死,反把“昏君”的坏名声强加给皇上。如果文官皆不死于谏,正说明皇帝至仁至圣,武官皆不死于战,正说明武官智勇双全、维护了和平。贾宝玉主张的,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品位的忠君,怎么会是反对忠君?贾宝玉不爱读书是真的,但他却是崇儒尊孔的。在二十回,说宝玉把须眉男儿都看成可有可无的混沌浊物,那父亲、叔伯、兄弟呢?“因孔子是亘古第一人,说下的不可仵慢,只得要听他这句话”。将孔子尊为亘古第一人的人、惟孔子之话是听的人怎会反孔?贾宝玉毁僧骂道,但从不亵渎儒家圣人。以此来判定宝玉叛逆,就如同在贾政笞挞宝玉时说的“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那是冤屈宝玉了。
总而言之,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
参考文献:
[1]伍绍明.论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5.3.27.
[2]曹雪芹.紅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3.
[3]刘心武.刘心武揭密红楼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1.
(作者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