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站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与面临的挑战

2014-04-29 22:16武朋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文化馆农民群众

武朋

摘要:文化馆站是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文化生活权益的基础载体,文化馆站要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就必须做到: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公共服务的办馆理念;创新机制,深化文化馆内部改革;打造品牌,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农村文化文化馆站作用挑战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滿足广大农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化馆站作为国家公共财政拨付经费的国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在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文化馆站事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村级文化馆站的作用如何发挥?

文化馆站是国家公共财政拨付经费的国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且由于它覆盖面广、社会性强、影响力大,联系群众最为广泛,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即使在市场经济已经建立的今天,社会文化领域出现了投资多元化、社会办文化的态势和格局,文化馆站也依然处在主导地位。文化馆站是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农村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公共”和“服务”是文化馆站办馆的两大主题。

那么,担负着群众文化工作任务的村级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首先,转变工作思路,用创新的方法方式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文化馆、站应该摆脱“等靠要”的传统工作模式,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依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大思路,充分利用县区文化馆的有利资源,如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力量,支持乡镇文化站;借助文化站熟悉农民文化需求及掌握乡村文化活动特点的优势,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打破乡镇文化站之间各自为政,馆站工作分割的格局。在文化馆的调度指导下,集结成强有力的群文队伍,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研究探索乡村农民文化需求新动态。在宣传、科普教育、职业培训、艺术辅导、文艺创作、文艺演出、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存等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其次,研究乡土文化,让农民在传承中融入时代精神理念。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文化馆、文化站是责无旁贷的。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加上我们在农村文化建设问题上留下许多空白,尤其忽略了农民群众自主的作用,使他们成为文化建设的被动旁观者。而另一方面,在许多农村,由农民自发组织的游神赛会等民俗文化活动,他们则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他们那种自主自发的活动,往往比起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更具感召力。这都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研究的课题。因此,群文工作者应深入乡村,了解倾听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学习他们自主自发的能力和精神,并积极组织开展一些具有乡土气息,适应节季时令,符合农民口味的文化艺术类活动,使之成为农民依托的精神乐园。

再次,中国农村蕴含着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因子,像古民居群、庙宇宗祠、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俗风情、故事传说,以及历代名人的足迹履痕、恬静的田园风光、富有特色的农家饮食文化等等,是一笔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是都市里无可比拟的景观。只要进行科学的开发,引导民资民力参与建设,优化配置,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形成乡村文化产业,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活跃农村文化市场,这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总之,文化馆站在乡村群众文化中历来起着“龙头”和“腰腹”的作用。它不仅本身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农村的各种群众文化形态如乡镇文化、社区文化、村落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示范、辐射、助推作用。因此,文化馆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二、文化馆站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尽管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农村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其一、服务机制不适应。文化馆站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各线发展不平衡;公共文化服务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大多没有建立;资源分配向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倾斜不够;活力不够;运营效率不高;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不能使公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满意。

其二、文化馆站队伍力量薄弱、人才匮乏。一些乡村在机构改革中取消了文化专干,改专业为兼职。造成闲时难得有人问,忙时无人管的局面。文化管理和专业人员下岗改行,农村文化队伍专业骨干力量大量流失。随之而来的后果是:农村文化队伍人才匮乏,素质较低,后备力量明显不足,文化工作质量下降,无法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特别是现有人员中相当程度地存在公共服务观念淡薄、构建农村文化服务体系责任意识不强、能力不足、办法不多的问题。一些业务人员没有忧患意识,只有抱怨;没有竞争力,只谈报酬、待遇;不谈工作、奉献,只会高谈阔论;不会实际操作的大有人在,直接影响了创作能力。

其三、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不少乡镇的党政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认为只要搞好经济就行了,农村文化建设根本不重要,投入也相对减少了,导致相当部分的乡镇常年没有或很少有文化活动经费。而且乡镇体制改革后,取消了编制和财政供养,乡村文化管理基本处于真空状态,文化设备简陋,人员走失严重,无法起到辅导、娱乐和活动中心的作用。更有甚者,很多乡镇的群众文化事业经费至今没有列入乡镇本级财政预算中。

其四、没有正确的文化做引导,农民文化生活单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生活“四个多样化”日益明显,农民的思想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与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相比,农民文化生活提高不快。主要表现:(1)文化生活消费偏低。有些农户几乎没有文化消费概念,年轻者认为看看电影、上上舞厅、看看录像便是文化消费,年长者则干脆认为花那个冤枉钱干嘛,有那钱还不如多买点吃的。有些家庭文化生活年支出几近于零。(2)文化生活方式单一。多数乡村的文化生活所拥有的仍是渔鼓、看戏、舞龙舞狮等为数不多的民间文艺形式,而这些活动大多与重大农事活动和逢年过节紧密结合在一起。一些村一年到头难放两场电影。(3)文化生活品味不高。劳作之余,农民的消遣活动大多集中在走亲访友、串门、闲聊、看电视、聚众喝酒,甚至赌博打牌。没有先进文化的感染和启迪,一些地方腐朽落后的思想逐渐在群众中生根,道德危机日益显现。

文化馆站种种不适应的存在如果不改变,就无法承担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使文化馆站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村级文化馆站要想搞好工作,起到文化“带头羊”的作用,就要针对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第一、健全考核机制。村级文化建设搞得好坏,关键在于领导。一是党委和政府应该定期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农村文化工作,并将文化工作的各项任务列入党政班子政绩考核之中;二是要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党委和政府都要有一名领导负责文化工作;三是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群团组织对文化工作要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并在开展各项活动时,加大文化工作含量;四是要用典型引路,认真总结经验,要定期召开典型现场会,表扬推广好典型,为差典型制定计划,限期整改。

第二、打造品牌,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示范作用。如何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产品,是文化馆站能否成为公共服务型、能否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国办文化示范作用的一大课题。文化馆人要聚合优质社会文化资源,塑造公共文化品牌,利用品牌来重塑文化馆的公共形象,扩大文化馆站的社会影响。一是充分利用文化馆站本身称谓为当地群众家喻户晓的品牌效应;二是充分利用政府对国办文化的支持,人才资源的丰厚,设施、设备的基础;三是以活动为打造品牌的载体。在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注重形象设计,明确品牌定位,树立品牌形象,使每一项活动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与感召力。让品牌活动走出阵地,深入社会,走进千家万户,发挥其示范、导向作用,促进基层群众文化的繁荣。

第三、完善经费投入体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要求“开征文化事业建设费,鼓励对文化事业的捐赠”及对文化事业“继续实行财税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专项资金制度”等,我们应该一方面对现有文化经济政策贯彻落实好;另一方面,要协调各方面关系,调动社会力量,加大文化建设投入,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多渠道投入体系。对经济相对落后乡镇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区财政给予扶持和倾斜,采取政府扶持和鼓励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多渠道筹资方式,扶持和资助有代表性和有影响的农村区域性民间民俗活动。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乡村文化馆事业的重要使命和基本职责。文化馆人一定要进一步增进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增强为农民群众服务的光荣感、使命感,把对农民群眾的深情厚意转化为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体察农民情感、反映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努力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使文化馆站的工作造福亿万农民。

猜你喜欢
文化馆农民群众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多让群众咧嘴笑
章堰文化馆
饸饹面“贷”富农民
大爱有光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