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4-04-29 00:44储敏
今日湖北·下旬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粮食产量VAR模型政策建议

储敏

摘 要 在多变量VAR 计量模型基础上,通过协整检验,并运用Granger(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对江苏省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是粮食产量变动的最关键因素,江苏省政府部门应该大力优化配置农业机械动力,保证农作物种植面积。

关键词 VAR模型 粮食产量 政策建议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导致粮食生产问题日益重要。不少学者对粮食产量问题进行研究,蒋乃华通过进行价格波动对生产波动影响的实证分析和定量分析,认为价格变动是粮食生产波动的重要原因,雷钦礼则通过分析粮食生产中的价格作用机制得出结论,认为粮食价格和農业生产资料价格及其变化对粮食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吴英杰通过扩展的C—D生产函数模型对中国粮食产量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化肥使用量的增加是中国粮食产量增产的首要因素,同时要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动力配置,加大技术投入。Park(1993)研究了我国价格双轨制下价格与粮食产量的关系,认为定购价格和定购数量通过收入效应对农户的粮食生产产生影响,孙娅范、余海鹏(199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粮食价格和粮食产量存在因果关系。张治华(1997)通过对粮食生产和价格之间的周期性变化分析,认为价格对我国粮食生产起着明显的调节和促进作用,同时粮食产量也引起价格的变动。胡瑞法等(2001 年)测算出我国粮食生产投入要素( 劳动、化肥、机械、其他) 在1979-1997 年的结构变化,刘会玉,张明阳,林振山 (2004)以小波诊断技术为基础,对建国以来江苏省粮食产量变化进行了多时间尺度的分析,同时对江苏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发现,粮食单产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首要因子,其次是粮食播种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通过上述文献的研究,本文主要是对影响江苏省1990-2012年的粮食产量波动进行实证分析,通过VAR 模型来建立多变量间的关系,进而分析每一个变量对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本文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历年)和《中国统计年鉴》(历年),选择的指标有Y:粮食产量(万吨)、P: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M: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万公顷)、K:有效灌溉面积(千公顷)、H: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

二、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协整检验前,需判断变量是否平稳,否则会出现伪回归,致使模型估计无效。通过单位根检验得到变量都非平稳的,但它们的一次差分为平稳数据,即Y~I(1),P~I(1),M~I(1),K~I(1),H~I(1)。因此,它们具有同阶单整性,满足协整检验的条件。

(二)协整检验

使用AIC、SC信息准则进行多次试验,确定变量最优滞后阶为2阶,由于原序列是一阶单整序列,所以协整检验相应为21=1阶,说明各因素对粮食产量波动传递蔽芾瞬间发生,此时我们认为滞后期为一期。通过数据表明,拒绝了并不存在协整方程的原假设而接受了存在一个协整方程的原假设,这意味着变量间在5% 的显著水平下存在着一个协整方程,同时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从长期分析,江苏省粮食产量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存在协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上涨1%,会导致粮食产量的下降3.63%,投入成本的增加,会让农民考虑到是否能得到应有的回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对粮食产量存在一个正相关关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上升1%,粮食产量就会增加0.55%;农业机械总动力每变化一单位,对粮食产量变动贡献0.23%。可以看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上涨带动贡献率最大,起着重要作用;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得变化会给粮食产量的变动带来负面影响,随着农业生产资料成本的升上而减少种植,从而导致粮食产量的锐减。

(三)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本文旨在探究江苏粮食产量波动影响因,通过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可以知道,“K不能Granger引起 Y”的P 值为0.0014,在0.05的水平上接受了原假设,说明有效灌溉面积与粮食产量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才是引起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通过刚开始的协整检验,我们得出滞后期为1期,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无特征根在单位圆外,表明序列满足平稳性检验。

(四)脉冲响应函数

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可以更加有效地反映各个影响因素对粮食产量传递效应时滞与强度变化。如图所示,粮食产量受到自身的单位冲击后,会立刻通过市场机制传递形强烈的负面作用,并随着时间推移其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当市场供给量增多时,需求不变,粮食价格必然降低,这就会无形中损害到农民的利益。为了稳定粮食价格,生产者就会减少粮食生产,从而降低粮食产量,起到稳定粮食价格的效果,保护农民的利益,这也符合“谷多贱农”的说法。

农业机械总动力在当期给粮食产量一个正面冲击,会刺激粮食产量的上涨,持续到前三期,第三期增加的数量最多。对农业投入机械化操作提高效率,但是,地理位置的限制,使机械化投入的成效有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人为的田间农作加以辅助。第四期之后,粮食产量增长趋势就会慢慢减弱,说明农用机械总动力的投入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效灌溉面积对粮食产量存在一个负面冲击。本期给有效灌溉面积一个正向冲击后,粮食产量产量出现负面增长,在第三期达到最低值。说明江苏省的粮食种植种类并不是非常需要水的灌溉,旱作农物占有一定的比列。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是基于VAR 模型,利用协整分析、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及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对江苏省粮食产量波动的原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是粮食产量变动的最关键因素,与之相比,有效灌溉面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传导效应并不显著。

政府部门要优化配置农业机械动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机械深耕翻、机械镇压耙耱土壤、机械精密播种、机械分层深施肥、机械收割、抗旱灌溉等技术的机械化集成和标准化应用,实现节本、增效、降耗,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贡献水平。把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村经营组织创新、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坚持走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的路子。需要加大对农机工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加粮食生产需要政府加大价格支持和生产资料补贴,加强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大收入支持等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必须落到实处。最后增加粮食产量必须保证粮食种植面积不能大幅度地减少,因此必须抑制政府随意出卖土地增加财政收入的行为,同时要回归粮食真实价格,不能人为过分压低粮食价格,造成农民弃地不种的现象发生。保障水资源的供给对稳定粮食生产有非常巨大的意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能进一步稳定粮食产量的波动性。,抓紧制定和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规划,拟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加强工程实施中的技术指导。其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实现沟、渠、路、林、站的全面配套。最后,要强化对灌排设施建设的组织领导,加大投资力度,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蒋乃华.价格因素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观察, 1998(5): 14-20.

[2]雷钦礼.中国粮食生产的价格作用机制分析[J]. 统计研究, 2005(3): 24-28.

[3]吴英杰.中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1978—2005[J].经济研究导刊,2009(7):24-26

[4]Park,Albert,1993,Do Grain Quotas Matter?,grain Research Institute,Standford University, 1993(mimo).

[5]孙娅范,余海鹏.价格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因果关系及影响程度分析[J].農业技术经济,1999(2).

[6]张治华.价格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及政策建议[ J ].中国农村经济,1997 (9) : 11-18.

[7]胡瑞法,黄季焜.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结构变化与农业技术发展方向[J].中国农村观察,2001(6):9-16.

[8] 刘会玉,张明阳,林振山.建国以来江苏省粮食产量变化的多时间尺度分析[J].资源科学,2004(1):107-112.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南京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粮食产量VAR模型政策建议
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的驱动效应及其空间分异研究
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思考
我国快递业与经济水平的关系探究
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研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组合预测法在我国粮食产量预测中的应用